? ? ? 在閱讀第六章后,“心理彈性”這個詞語讓我很有感觸。雖然是第一次接觸這個詞,但是,了解了它的概念后,卻覺得一點也不陌生。心理彈性是指能有效地應對困難情境或有礙自身發展威脅的一種良好適應能力。良好的心理是人類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進行正常活動,面對問題、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反觀我們當今的社會和校園,由于心理壓力,心理問題引發的悲劇比比皆是,讓人心疼,也讓人心寒。
? ? ?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小學生情商、智商的提高和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培養,對學生的成長,非常的必要。但如何促進學生心理彈性的發展呢?書中寫到:促進學生心理彈性發展,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學生,而是課堂,因為“只有當策略融入學生周圍自然的、支持性的環境系統時,這種策略才會更持久有效?!?/p>
? ? ?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理念,樹立主體性的學生觀,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重視學生的特殊地位,深入了解學生的意識狀態、身心發展現狀、興趣特長等各項特征。在結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教學思想和心理理論、技術,對教學進行合理設計,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塑造學生優秀品質的目的。同時,應建立溫暖的師生關系。只有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保證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課堂學習心理狀態,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苯虒W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間情感進行交流的一種互動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是學生學習情境的創造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只有建立起彼此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師生關系,建立起師生之間無情感和思想障礙的橋梁,才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
? ? ? ? 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彈性,尊重學生的尊嚴和想法,取得學生的信任。同時,要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了解問題的實質和原因,用交流的方式感染學生。此外,還要對學生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賞識,使得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從心理上獲得滿足,從而更加愿意信賴老師并主動參與到教師開展的課堂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