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是宋代蘇軾為好友所寫。蘇軾的好友王鞏因為也受到 “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身邊無人愿隨,倒是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隨伴前行到嶺南數載。元豐六年(1083)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后,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先以否定語氣提問:“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陡轉,使答語“此心安處是吾鄉”更顯鏗鏘有力,警策雋永,既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性,更抒發了作者在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人生何處皆風景,正確看待自己,方是健康的心境。
如何“正確的看待自己”,又不得不向唐代的白居易學習。
白居易生逢唐代后期,世道漸亂,現實的經歷使之作品寫實寫意透徹。
我們最熟悉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白居易的成名作。那首《憶江南詞三首》更是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的佳篇,“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還有《琵琶行》、《賣炭翁》、《長恨歌》等千篇佳作美文。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這就形成了白居易既重視現實,又尊重本性的達觀哲學。
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
無論身處天涯海角,只要內心平靜就能安然地把所在地當做家鄉。忠州離家路途遙遠,誰還能唱出家鄉的小曲兒,寄思懷念?
年事已高,貶謫外地也已多年,時間久長,我已漸漸忘卻京城面貌,忘記了京城的繁華與熱鬧景象。忠州的生活清閑幽靜,淡然處之最好,在忠州我安閑地種種花、栽些樹吧。
我想以三年為期,種下的杏樹、桃樹花期不遠,來吃杏子、桃子的時間不會太遠了啊。
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心寬即是路,心安即是家!
配圖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情說感話】
? 201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