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有感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講的是主人公斯特里克萊德為了追求藝術毅然拋妻棄子,離家出走的故事。斯特里克萊德原本是倫敦的一名證券經紀人,在很多人眼中,他擁有穩定的職業、富裕的家庭和美滿的生活。可是忽然有一天,他卻不辭而別,離開家庭,只身前往法國,追求自己繪畫的夢想,甚至因此生活貧困潦倒,幾次險些因饑餓和疾病而死。起初,他的畫作無人問津,甚至被嘲笑為“垃圾”,但他始終堅持夢想,不為世俗所動。他沒有繪畫基礎,僅憑著對藝術的熱愛而專注于畫畫,直到有一天,他的畫作終于價值連城。
書早已讀完,斯特里克萊德的形象卻經常浮現在腦海中,一次次與家人、朋友探討這本書,一次次為斯特里克萊德的執著而感動,也為他的不諳世事而憤憤不平,但更多是為藝術之中艱辛的感慨。
藝術的成長確實是很難的。斯特里克萊德熱愛繪畫。但是他卻有一個愛慕虛榮的妻子,工作、家庭、生活、社會地位,都決定斯特里克蘭德不可能有藝術追求的空間。作為一個股票經紀人,有著體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對于漂亮且愛慕虛榮的妻子來說,是不可能讓他放棄工作去做畫匠的。終于有一天他沖破藩籬,離家出走,那是多大的勇氣啊!他走得那么的決絕,哪怕它流落到法國,生活那么的貧困潦倒,可是他卻依然沒有任何的悔意。
藝術容易被生活所負累。這讓我想到魯迅的雜文里的一篇文章,一個寫手(暫且不能稱為作家吧),他想坐下來寫一篇文章,可是他的妻子一會讓他拿這個,一會讓他送那個,一會讓他去搬煤球,一會讓他去采買東西,一會兒讓他讓一讓(要打掃衛生拿東西)……總之,他沒有一刻能靜下心來去進行創作,最后只能成為一個平庸的寫手,甚至連寫手也算不上吧。就像斯特里克萊德一樣,他每周兩次偷偷學畫,對妻子卻說是去學跳舞,而且堅持了好多年。
如果說藝術的追求有來自家庭的阻力,那么放棄家庭追求藝術的斯特里克萊德還有來自社會世俗的壓力。由于沒有繪畫基礎,僅憑熱愛去畫畫,他的作品甚至被人稱為“垃圾”,他的生活很貧困,付不起房租,吃不上飯,看不起病......可是他卻不愿為世俗所低頭,一直堅持創作。
藝術創作,更需要為之獻身的精神。斯特里克萊德醉心創作,不向生活妥協,生活極度貧困,甚至影響到他的創作。直到后來,他輾轉來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當地土著姑娘愛塔結婚,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全心專注于繪畫,創作出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任何的欲望、金錢、榮譽、健康都被他拋諸于腦后。以至于他的畢生力作,就是他臨終前在自己屋里的壁畫,可以說是他繪畫作品中的上上之作,很多人可能會以此來換取金錢榮譽,可是他卻在遺囑中要求把他和壁畫一塊燒掉,可以說是純粹地為藝術而獻身。在《名人傳》里,米開朗琪羅為教堂畫壁畫,仰著臉抬著頭,以至于到后來胳膊僵硬了,腦袋也不能低垂下來,一直到死,這都是為了藝術而獻身。
藝術的追求不僅僅是與世俗的抗爭,也是對孤獨和自由的堅守。斯特里克萊德拋妻棄子,甘守貧困,執著于繪畫,不正是如此嗎?這又讓我想起了《額爾古納河的右岸》作者遲子健為了寫書,把自己封閉在一個房間里邊,一呆幾個月,那種孤獨、寂寞、無聊,真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而且為了寫書,遲子健老師他走遍了西藏的角角落落,采訪了很多人,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摘抄了幾百萬字的筆記,然后又堅守孤獨幾個月,才有了震撼讀者的扛鼎之作。再看《芙蓉樓》,也是一部矛盾文學獎的小說,作者為了寫這本書,也是讀了幾百萬字的資料,采訪了好多老人,才有了還原了芙蓉鎮歷史的力作。當我們被藝術作品所驚艷時,為文學作品所震撼時,都是背后無數個日夜,作者默默與孤獨相守,任憑思想自由地宣泄,嘔心瀝血、妙手偶得的結果。
藝術創作、文學創作不同于機械性的勞動,它需要熱愛,需要靈感,需要自由,需要孤獨,需要獻身精神。就像《月亮與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萊德,在面對理想與現實時,我們該如何選擇?是追逐心中的“月亮”,還是安于腳下的“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