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少說,直切主題:
先說最重要的一條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第一層生理需求和第二層安全需求,這兩個層次的需求相對容易理解,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這兩個層次的需求相對容易得到滿足。所以我們這里基本不講這兩個層次的需求,重點從第三個層次開始講起。
先問個問題,你知道我們的社會現在總體處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那個階段嗎?
我的答案是第三層社交需求和第四層尊重需求之間。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第三層需求,社交需求,也叫做“愛和歸屬”的需要。在現代社會(互聯網信息時代),當人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后,人們就更加傾向于尋找更高層次的需求,于是就上升到了社交需求,人們需要有朋友,有歸屬,有某種身份的認同感,特別是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在信息爆炸的情況下,人們就更加需要從這個非情感、虛無的信息幻境和氛圍中解放出來,尋求心靈和情感上的安慰。所以,你會看到,幾乎從2008年左右開始,這幾年間,各種各樣以社交為基本功能性需求的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而且現在幾乎所有的鏈接都是以社交為基礎發生的。所以,你也會發現基于社交需求的社群也在這個時期興起,一時間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社群,創建社群。
如果當第三層次需求社交需求等到基本滿足時,我們如何從社交需求過度到第四層尊重需求?從社群的角度可以這樣解釋,在一個社群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受尊重的。哪些人會受尊重,毫無疑問,是那些能在這個社群里起領導地位的人,也就是一個社群中的意見領袖。
如何成為意見領袖,成為第一批追求第四層次需求的人?
其實馬斯洛在需求層理論之外又提到了兩個層次的需求,一個是認知需求,一個是審美需求,有人把它們列在尊重需求之后,自我實現需求之前,也就是七層次需求。也有說法說是它們是并列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但我個人認為,它應該是平行于馬斯洛需求層理理論,并且是平行于馬斯洛需求層理理論第三層和第四層,或者說是介于第三層和第四層之間,一個人如何從第三層社交需求過度到第四層尊重需求,如何成為一個社群的意見領袖,成為追求第四層次需求的人?正是馬斯洛提出的這兩個需求:認知需求與審美需求。認知需求,指人們對自身和周圍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決疑難問題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必須通過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來滿足自己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互聯網時代,信息與知識量呈現爆發性增長,而人的認知能力并沒有因為技術爆炸等手段得到快速發展,所以人們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以適應這個信息社會的快速變化),所以,你會看到在目前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社群之中,認知型社群幾乎占了絕大多數,例如“羅輯思維”、“吳曉波讀書會”等等。審美,指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及欣賞,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對事物的追求已經遠遠不滿足于它的基本功能需求,人們更加需要好的東西,有品質的東西,美的東西。所以你會發現,現代人越來越追求有品質的生活,買最好最精致的東西,追求個性化的產品,學習插花、廚藝、手工等,過精致的生活。
一旦一部分人滿足了尊重需求,就勢必會朝著自我實現的需求邁進。什么叫做自我實現,如何實現自我實現?
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
想象一下一個實現了前面的所有需求后,他的生活是怎樣的?衣食無憂,而且很富足,學識淵博,享受著最好的生活,受人尊重……然后安享晚年?一個人實現了幾乎他的所有目標后,活著不就沒有意義了嗎?如果一個人30、40歲就實現了前四層次需求,總不能就此自殺或者從此過著享受生活的日子吧?所以尋找活著的意義,便是自我實現的路徑。所以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成功企業家到了最后都成了慈善家,他們通過去解決人類的社會問題去實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非盈利型價值。
最近一兩年興起了一個詞叫做“社會創新”,與之相對應的組織形態叫做社會企業,它的形式就是通過商業的方式去解決社會問題。我相信這會成為未來的一個趨勢,也會在未來成為大部分人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重要方式。
其實在馬斯洛老年的時候,他發現他的五層次需求無法解釋一些事情,于是他在Z理論里又提出了新的一層次需求,叫做超越自我與靈性需求,同時還提到了兩個新的概念,叫做高峰體驗與高原體驗,我這里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一條線來看,我們目前的社會主要出在第三層次需求與第四層次需求階段,而這個階段基于社交屬性的媒介與產品會得到極大的發展,同時平行或者說介于兩者之間的認知與審美需求會爆發性增長,知識類社群(知識分類、智慧分享、個人成長、自由職業者等)以及審美需求類的產品(花藝、廚藝、手工藝、小眾旅行、定制產品、個人品牌塑造等)也會得到極大發展。
第二條線:社會經濟形態
從古至今,目前我們主要經歷了農耕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知識經濟時代)。
農耕時代,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比如說牛、鋤頭等。
工業時代,最重要的機器,誰掌握了機器,掌握了技術,誰就可以引領整個時代,所以英國成為當初的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它最早大批量地掌握了機器與技術。
信息時代,相對比較復雜,核心資源主要是有效信息(信息、資本、技術、創造力等),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下,信息本身是極大豐富的,卻是不對稱性的,而人的注意力又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去將所有的信息進行篩選與辨別,所以誰能夠率先獲取有效信息,誰就能夠在競爭中占取先機。
我相信在長遠的一個信息時代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次技術與人類智力的爆發性增長。
信息時代之后,世界又是怎樣的呢?
個人認為會經歷一個可以被稱為“概念型經濟”的時代,也可以叫做創造型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不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了,人們需要尋求生活的意義,我們需要讓生活變得與眾不同,我們需要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這個時代,人工智能已經替換掉了大量的重復和機械性的工作,人們主要從事創造性的工作,這個時代會產生一切前所未有的東西,創造性的思維和能力將會是這個時代的稀缺資源。
從這條線來說,在未來很長的時間里:信息、人的篩選會是一個極為重要工作;當人類智力不斷提升,個體會脫離組織而單獨運行(《超體》的場景),自由職業者會越來越多;具有創造性的創意型人才會越來越收到追捧;中西方傳統哲學將重新興起,成為促使時代快速發展的指導思想,開放,一切皆可為我所用(這一條純屬個人意淫,我就是認為哲學可以解決一切難題)。
第三條線:社交媒體趨勢
目前流行的社交媒體黃金周期是兩年:
09年到11年:人人網;
11年到13年:新浪微博;
13年到15年:微信;
15年到17年:直播;
個人推斷:
17年到19年:VR;
后面可能會緊跟著AR,然后是基于仿生學的人工智能興起;
……
這是我目前所能想到極限了。
從內容的載體來說,主要是圖文聲像到互動。
首先,信息時代開始,最早被批量記錄的,主要是文字(圖片量相對于文字較少),然后圖片興起,最后聲音被記錄,然后是圖文(微信時代),然后是視頻(電視、電影、微電影、短視頻),互動往往是基于其他幾種形式的組合實現的。
從這一條線來說:
基于碎片化時間的社交媒體內容還會有長足的發展,圖文(有趣、有意義、有價值)、聲音(聲音的隨時提取,聲音的方向、層次及“可視化”)、視頻(短視頻、短視頻PGC普及)都還有能夠進行深度挖掘的地方;第二個是綜合以上內容和形式的互動型綜合媒介的探索,類似蘋果13年出的ibooks author,或者可以綜合VR、AR或者全息投影等技術,以大氣、人為介質,實現信息的傳播(想象一下,我看到一個人,然后關于他的公共信息會在我的眼前顯示出來,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
以上這些見解已經是我這些年認知水平的極限了,最后,大家可以綜合三條線去看待現在和未來將要發生的一切,加上你的知識,說不定能看到更遠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