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敏感期 #
兒子從出生起參加了廣州最權威的兒童醫院試驗的一項跟蹤測試,其中包括幼兒在幾個關鍵發育期的智力和行為能力評估。小家伙一歲半時(18個月+)的測試結果,其中語言項得分最低,99分,相當于17個月的月齡,也就是稍低于生理年齡的正常水平。小家伙的語言萌發確實來得有點晚,有點慢,且發音不準,除非幾個朝夕相處的家庭成員,旁人難以聽懂。好在一家人都不著急,理解力沒問題就慢慢來,他也許只是不想開口。
兩歲左右,進入閱讀萌發期(這個也來得挺晚,當媽媽的真是從(lan)容(duo)),也迎來語言的爆發,不知二者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到兩歲半(29個月+)做智能評估,語言項得分120,相當于36個月的月齡。有些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留心,答了否,回家后觀察發現孩子其實已經掌握。另外,小家伙一些副詞使用的很好,比如也、還、又、就、直接、怎么……同時,他會用幾個句子表達一段情景,包含因果、轉折、并列的邏輯關系。這些沒有考核,我覺得小家伙的實際語言能力的分值也許更高。
以我粗淺且業余的觀點認為,在名詞、動詞、形容詞這些生活中接觸和感受頻繁的詞匯之外,生出對于副詞的理解,和邏輯關系的使用,應該是語言能力的階段性發展。沒有做過深入學習,但是兩歲半孩子可以在恰當的語境里自如使用這些,挺讓我驚訝的。
倒不是炫耀,只是感嘆小孩子的某項能力可以發展如此迅速。由此感嘆,作為家長不必心急,每個生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和運行軌跡,用平均水平或普遍規律來比較和要求,未必正確。
另外,關于閱讀和語言能力,以我觀察小家伙的經驗,二者的確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沒有閱讀興趣的萌發和較多的閱讀浸潤,即便在語言敏感期,體驗和積累的僅是日常生活場景使用的語言,詞匯、情節和邏輯關系的深度和廣度,與閱讀相比大大受限。?
# 數學(幾何) #
親自翻了數學啟蒙書才意識到,數學的外沿很廣,不只是數字和加減法。通常數學啟蒙書都是從形狀、分類、排序開始,沒有閱讀這些書籍前,從孩子兩歲多的日常生活體驗里其實已經用簡單粗放的形式在點滴接觸。
小家伙有一陣非常喜歡扔豆子,黃豆從床左邊扔下去,黑豆從床右邊扔下去,白豆子人前邊,紅色蕓豆扔后邊,日復一日樂此不疲,家里人撿的很辛苦。老人常常不放心孩子玩小顆粒物件,擔心誤食引起窒息,我們只有嚴加看護,但我不允許老人制止孩子。
我的個人觀點,不愿意孩子在早期過多接觸電動類玩具,相比更希望他擺弄積木和日常用品。兩歲時我隨口問他,梯形和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他說都有上坡和下坡,三角形上面有尖尖站不穩,梯形可以站,當時我很驚訝,他把積木當做腳下的路,但總結的異同卻很有道理。
又過幾個月,一套數量兩百塊的積木他可以同時將幾種形狀分類;對兩個半圓拼一個圓、兩個或四個三角拼一個正方形、兩個三角拼一個平行四邊形很感興趣,反復拼拆。小孩子對于重復體驗一件他有興趣的事物的執著程度,有時讓成人難以理解。小家伙對某個形狀的積木、對豆子、對彈球、對車牌、對倒水、對英語的1到10,對鼠小弟繪本……都是如此。我不阻止,也不評價,任他作為,我也挺好奇他會重復到什么階段才轉移興趣。
三角形如何拼正方形有得琢磨。兩個三角拼正方形很容易體會和掌握,但是四個三角對于不到兩歲半的孩子就有點麻煩,每次都要轉轉轉。小家伙經歷無數次失敗,倒是歪打正著明白了 ,兩個三角除了可以拼正方形,還可以轉出一個大三角或平行四邊形。
然后我琢磨,怎么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解釋四個三角的構造呢。他掌握了兩個三角拼正方,那么難點就是兩個三角如何拼大三角。我說你讓兩個小三角背靠背貼在一起,可是平面俯視操作他還是轉不明白。我又說你讓小三角立起來坐在地上,然后背靠背,這下他很快掌握,拼出了大三角,然后兩個大三角躺倒,就拼出正方。然后我再說,你看兩個小三角還可以拼蝴蝶,這個非常形象很容易掌握。然后上面下面各加一個三角,也能拼出正方形。
四個三角拼正方就這么解決了,幾種方法對于小孩子都挺簡單,反復試驗,簡直攔不住。
我想,以后他應該很容易理解面積、分數、除法相關的概念,并且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達到同一個目的和結果。積木真是偉大的玩具,哪里需要去什么早教。
一個多月前我抽了一本數學啟蒙繪本念給小家伙,內容是關于從物體的一部分來想象整體,比如遮住一個對稱物體的一半,來選擇完整物體是哪樣。這個成人看來很簡單,偏偏有一道題他如何都選不對,我耐心比較、解釋所有細節,他總是選錯,錯的“令人發指”。我有點急躁,小家伙也感受到了,不愿意再看那道題。我馬上反省,急什么呢,收起書很長時間沒再拿出來,希望小家伙能忘掉那個氣餒挫敗的感受。
兩歲半的智能評估里包含幾何能力的測試,小家伙的分值超過三歲水平,我想這一定要歸功于傳統、簡單而偉大的積木。
我再次拿出曾經“錯的發指”的那本數學繪本,小家伙輕松選對,我問為什么不選其他物體,他隨意指出幾處關鍵區別。再次驗證,之前急躁的我多么愚蠢。
不要在意別人的孩子、平均水平或普遍規律如何,給自己的孩子以時間和信任,我們渴望的是孩子自身的成長,不是任何功利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