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曾經說過《無人知曉》原本應該是他的處女作,1989年把創作完的劇本拿給公司的導演和制片長時間沒有進展,所以處女作就被《幻之光》取代了。
而《無人知曉》也從起初的“美好的星期天”變成“長大成人后的我,”最后拍攝的時候已經是十五年后了。2002年劇本的視角也從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變成了四十多歲的中年,也許是時間的沉淀讓現在的《無人知曉》更有感觸。
但這篇文說的并不是《無人知曉》,而是另一部溫暖治愈系的《海街日記》。這部電影起初想在2007年的時候拍攝,因為這部電影的原作出是是枝裕和最喜歡的漫畫家在2007年的新作,看到之初就有打算把它拍成電視劇的想法,然而還是遲了一步,漫畫連載期間,影視版權就被人先搶走了,到可以拍攝的時候已經是五年后了。
2012年正在拍攝《如父如子》的是枝裕和得到制片人從出版社收到影視版改編權已經收回的消息,當下就把《海街日記》改編成電影的想法提上日程。
后來在選角的時候是枝裕和說:“如果在2007年拍攝的話,肯定不是這樣的演員陣容,所以凡事都是靠緣分。”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會不由的想到《飲食男女》李安在94年拍攝的家庭三部曲之一,因為都是以女兒為主的家庭劇,而《海街日記》雖然只是講了三姐妹在參加完父親葬禮后變成四姐妹的一些日常瑣碎,但我總會想到她們都嫁人之后的景象,那不就是《飲食男女》中的故事嗎?也不知道這算不是悲觀。
在《奇跡》中航一吃完外公改良后的輕羹,外公問他味道怎么樣,航一說味道有點朦朧,其實這和我在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傳達給我的感受是一樣的。然后外公問他怎么朦朧?航一接著說是朦朧的甜味。在這一刻航一就已經在成長的路上了。而我在看是枝裕和的時候感覺也從覺得無聊變成現在的滴滴感動。除了比較敏感外,我想更是時間在作祟。
作為一名合格既健康的男性來說,在看由四個女性主演的電影的時候,難免會把四個女性拿來比較:老大適合結婚,因為她知性、隱忍、善良;老二適合談戀愛,開朗、漂亮;老三適合當妹妹,老四適合做女兒。但這是正常人按照每個人性格進行的主觀劃分,盡管每個人性格很明確,最終都要從十五到二十五,從二十五到三十五,因為再好的歲月,無論如何,三十五歲都會到來,誰也不能定格在你想要的樣子。時間永遠都是是枝裕和電影中的重要元素,像《無人知曉》底板上慢慢隱去的口紅印,《海街日記》慢慢喝光的梅子酒……是枝裕和可以讓它變得無比的細膩。
?當《海街日記》在拍攝的時候,原作漫畫還在連載,原作中的玲已經從初中升入高中,這么龐大的時間跨度和劇情內容在改編過程中也面臨不少困難,該截取哪部分,該刪掉哪些,該如何在兩個小時里裝下不那么枯燥的內容,這對之前善于原創和做命題作文的是枝裕和來說也是一次新的體驗。
電影中取景地在鐮倉,就是那個有最美櫻花雨和每年夏季都會舉辦煙火大會的地方,雖然沒有去過,但這些地方已經被我列入日本之行必去地方之一了。而電影中出現的那座老式日本建筑,也是整個制作組在標滿記號的地圖上找到的。最初房主只允許拍攝房子的外部,最后經過交涉后房主同意租給制作組起居室和二層的所有房間,因為整部電影的主角除了四姐妹之外另一個就是這座房子,基本上所有的室內戲份都發生在這座房子里,后來是枝裕和在院子里種上了梅子樹,每當拍攝任務完成后,四位主演也常常在走廊上駐留。后來我在想為什么導演說這座房子也是電影的主角,不是因為全部在這里取景,而是原本三姐妹從小的記憶都藏在了這里,就像刻在房柱上的身高觸摸的到。
是枝裕和是一個細膩的導演,從開始到現在所有的電影都可以看得出來,擅長講述生活的日常,在把所有的能量都蘊藏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變化中,等著觀眾自己去揭開,而后變成眼眶中那汪水。在《海街》中導演通過三場法事構建整部電影的邏輯框架,同時遞進所有人物的情感。
“父親去世了,但是繼承父親血脈的‘玲’還在那;母親離家出走,但還留著與母親同齡的梅子樹和老房子;海貓食堂的二宮女士去世了,但油炸莢魚的味道仍然飄在海街的上空。”影片雖然講的故事很短,但簡短的故事中就有你忽略的生活點點滴滴,然后是枝裕就抓住你夾在生活縫隙中的情感告訴你:“人生不全如意,但人生總充滿希望。”這也許就是我在看是枝裕和的那種隱秘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