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信物語:
身體是一切競爭的核心,也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競爭力。即便這樣,也請不要跟風似的用帶著強烈焦慮“假養生”去自救,也不要往看似對自己很負責的健康條條框框里一頭扎進去。
不養之養,順其自然。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兩天前,一則“90后花一半工資養生”的新聞,上了百度熱搜榜的前十。
以下這段,摘自中國青年報的新聞報道:
90后楊蓉19歲時就感覺“再不養生,自己可能隨時會猝死”。工作后,為了養生,一邊熬夜,一邊精心研究保健品牌;而1992年出生的徐琦(化名)嘗試過喝中藥,對保健品也是如數家珍,什么補氣補血、補充維生素、補充膳食纖維、蛋白、調理月經、防止便秘等保健品應有盡有。
她自己也知道,這種熬夜又吃保健品的養生方式很不科學,但又能怎么辦呢?功課不能太差、職場不能偷懶,盡管長頭發的速度趕不上掉頭發的速度,也不能“提前退休”吧。
在“吃吃吃、吃出健康”的路上,1992年出生的徐琦(化名)顯然比楊蓉更用心。在旅游文化公司上班的她,辦公桌上散落著高矮不一、顏色各異的五六個瓶罐。置物架上,還有幾個小藥瓶、條狀的口服保健品和茶包。
曾看到知乎上有一個話題:90后開始注意養生了嗎?
下面有138個回答,每個90后都有自己的一套養生法則。
其中一個,最高贊的是「七塊腹肌的醫學生」的回答:
和你們比,我養生就養的比較高級了——
我凍了一管精子,10年期的……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朋友圈的90后開始曬各種養生食譜。
↓↓↓
小米南瓜粥、山藥枸杞排骨湯、紅棗銀耳蓮子羹……
除此之外,各種所謂的健康生活方式也是備受推崇:
“每天晨起一杯白開水,有利于排毒”
“每天分兩次喝酸奶潤腸通便,還可以減肥”
“蘋果要早上吃,晚上吃不利于消化”
還有人專門制作了一個健康作息時間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吃什么東西、喝多少升水都羅列的清清楚楚。
再看看80后的朋友圈:
↓↓↓
“上了一天班,好累,感覺身體被掏空”
“果然是年紀大了,逛街都逛不動了”
“有個朋友說,過了30歲了,不想再拼了,只想老老實實考個公務員,穩穩當當過完余生”
“要抽空去看看養老院了……”
90后花一半工資去養生,80后開始養老!
矛盾養生,一邊作死一邊自救
對比那些精力十足地跳著廣場舞的大媽們,80后90后的年輕人居然歇菜了,說好的詩和遠方現在只剩下疲憊和養生。
90后的養生,更是催生了一個新的詞匯:“矛盾養生”。
一邊作死,一邊自救。
一邊在朋友圈微博抖音曬健身畫面,一邊不管到哪都先找電梯,爬個三樓帶喘氣;
一邊久坐低頭看電腦沉迷手機,一邊到藥店買最貴的頸椎儀;
熬最長的夜,涂貴價護膚品用最貴的眼霜;
啤酒里加枸杞,可樂里加黨參……
身邊的90后妹子說,這樣的場景她也遇到過,“大姨媽來了,想起紅棗補血,于是跑到樓下買一根紅棗味冰激凌。吃完才想起吃冰的太涼,該吃點熱的平衡一下,又跑去吃了一頓火鍋。”
養生市場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80后90后成為養生的主力軍。
2018年的雙11,返利網的數據顯示“防脫發”、“抗初老”成了80、90后養生產品購買的兩大關鍵詞。蘇寧易購的數據顯示,“保溫杯里泡枸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去年雙11,保溫杯和枸杞的銷量一下子翻了兩倍多,而這里面,90后養生群體的貢獻更是不容小覷——近六成。
在五谷雜糧的加持下,好一心撲在事業上。
工作后,人的思想覺悟都提高了,主要體現在:辛苦工作拿了獎金之后,想的不再是去哪里嗨一夜,而是捏背按摩的師傅能升一級了。
在這個養生大潮里,年輕人蹦著養生迪,喝著枸杞水,抹著生姜洗發液。從被熱議的80后“油膩中年”到90后步入“中年危機”,昨天還是祖國的花朵,今天就昂首邁進了中年,自嘲還沒來得及笑傲江湖就已變身大叔老阿姨。
又嗨又喪的養生“文化”里,父母尚在抽煙、喝酒、打麻將、逛吃、KTV,年輕的人們卻早已開啟了養生的續命模式。
欲求不滿,讓焦慮式養生橫行
害怕“英年早逝”,害怕青年禿頭……內心焦慮的太多,卻又被生活所迫,一邊養生,一邊為學習和工作熬著夜;一邊掉著頭發,一邊哭著沒錢買生發水……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焦慮成了與吃飯睡覺一樣常規普遍的事兒。身邊的人隔三差五來波人生大拷問,然后愈加焦慮,往復循環。
畢業時,工作還沒著落,同學已經簽了知名企業;
25歲,身邊的人都戀愛了,你還單身;
快30歲了,同齡人都已結婚生子,你還未婚;
30多歲了,同事買了第二套房子,生了二胎,而剛當媽媽的你正在對抗著產后抑郁,身心俱疲;
進入社會的幾年,生活只能用“起落落落落落落”形容;
無時不在的互聯網總在向人傳遞類似《80后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信息。
為了緩解這種焦慮,總得做些什么。
養生,恰好能以一種有趣的口吻來表達內心的焦慮。焦慮,就是內心對于自己和未來的不自信、不確定。
電影《怦然心動》里有句臺詞:“這世上,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芒萬丈,有人一身銹。”
在如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和階層固化言論甚囂塵上的時代,這樣一個人人容易陷入更大焦慮的時代,焦慮似乎成為了一種暗瘡,人人逃不過。
如果追本溯源,探底為什么會焦慮?
基本可以歸結為四個字:欲求不滿!
就是說,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想要的與自己目前的距離太遠,自然就會產生焦慮,產生迷茫。
那有沒有辦法破解?有的。
我們從“欲求”上分解,可以將它具體拆分為兩個東西:目標、收獲。你可以試試以下這個方法,想必會對你有所幫助。
1、想清楚你的目標
根據所長,制定人生長遠目標。是你的目標,而非別人希望你有的目標。
2、分解目標
有了一個10年、20年的大目標之后,具體細化。
人性是懶惰的,人需要有反饋的東西,快速反饋才是容易堅持地下去。把這個目標分解為最近1年和1個月,然后1周要做的事情。以周為單位,可以快速得到反饋,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
目標一定要細化,要具體,數字是個好東西!
3、實現目標
面對一個看起來非常遙遠的目標,有2種處理方式:
第一種:遙不可及,直接放棄。
第二種:想方法,想策略,不斷靠近。
根據細化的目標,適當調整,不斷實現小目標,慢慢實現大目標。
如果你真能觀察和審視自己,學習以上的拆分方法,相信隨著逐漸成熟,明確了人生長遠目標和短線目標后,當你內心足夠強大的時候,焦慮會減少,變得能自控,但不會完全消失。即使我們還是會養生,但是我們的養生,不再是掩蓋焦慮的一種方式了。
就像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寫道:“那一年我二十一歲,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而生活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期間你就會感到焦慮,這個焦慮不分年齡、不分階層。”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但總要昂首走過去,未來才能有好故事可以說。
不養之養,順其自然
都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健康是1,只有擁有健康,人才可以去努力工作,去創造財富,去享受生活。
只要1在,后面就有無限個零的可能,就像財富增值一樣。而如果這個1沒有了,一切歸零。
就連先賢諸葛亮亦逃不過。當年如果他不是太過事必躬親,而是能夠好好保全自己、懂得養精蓄銳,大概就不會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了吧?說不定,連歷史的走向都會不一樣。
所以,身體是一切競爭的核心,也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競爭力。
然而,現代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卻如此堪憂:
據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病的也只占20%,而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
八成人的身體處于亞健康,觸目驚心!
對此,很可能身在其中的你,會想著怎么做?
像報道中的一些90后一樣跟風似的用帶著強烈焦慮“假養生”去自救?還是一頭扎進看似對自己很負責的健康條條框框里去?
說實話,在我看來,比起計算每月補充了多少維生素,多少鈣,每天敷了面膜,每天喝了多少枸杞水,不如餓了就好好吃一頓,困了就好好休息。
在工作學習的重壓之下,抽一天時間宅在家里補眠,也強過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去健身房打卡。
如果真的想要為以后的身體打好基礎,只用做好一些輕松容易的小事,無需為身心徒增很多壓力。否則,你不是在養生,而是在更加負重前行。
在一次主題為“為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幾乎把我害死”的TED演講中,主講人A·J·雅各布斯用自己遵循了一年的健康經歷向大家現身說法。
雅各布斯說,他想盡力成為一個最健康的人,他進行了許多醫療咨詢,把所有與養生有關的條條框框都記了下來。
必須正確膳食,鍛煉,冥想,養寵物,因為那樣可以降血壓;
在跑步機上寫書,寫一本書,需要跑近1000公里;
涂防曬霜的時候,必須要準備滿滿一玻璃杯的防曬霜,同時,必須每2-4個小時再涂一次;
洗手必須按照正確的步驟,并且須仔細擦拭家里所有的遙控器和iPhone,因為它們滋生大量的細菌……
這樣照本宣科、嚴格遵照醫囑的養生計劃,讓他走不出去,被框在專業建議,疲憊不堪。
當過于專注于做那些事情的時候,就忽視了自己的朋友和家庭,還有最寶貴的生活。
直到他后來放棄了這些繁雜冗長的養生計劃,只保留了幾個健康的習慣,才感到找回了自我。他又變得快樂了起來。
如果把養生變成一件高度緊張的事,過度謹小慎微,草木皆兵,唯恐哪點不慎而出現什么意外,實在是矯枉過正。
所以,對于健康,對于養生,如果盲目又刻意,還不如順其自然,好好生活。
不做低頭族,少久坐,比花一半工資去買保健品養生劃算不知多少倍。
大學者周有光的生活座右銘是“順其自然”。他在106歲高齡時,仍然能寫作、出書。
而他的“不養之養,順其自然”,卻并非放任自流。餓了吃,困了睡,工作時認真,玩耍時瀟灑。適應自我需求,才是養生的第一位。而輕松快樂的心情,也能將“規律”融入“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