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創號辭
畢業已有不少時日,在長文寫作方面基本擺脫了束縛,是需要開展自由寫作訓練的時候了,畢竟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知識和感悟需經重新梳理、翻譯表達,方能沉淀。而在互聯網時代,借助交流渠道的便利,這種寫作于普通人而言也有了更大的價值。在微短文方面,碎片閱讀與碎片寫作的時代背景下,大部分人都是“筆耕不輟”,但我們依然期望有一個簡單便捷的平臺,用來做知識沉淀與整合。只是偶然遇到,并在猶豫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簡書這個跨屏平臺還是很有希望的,應該盡快起航開始新的征程。
李笑來老師的這篇文章昨日正式看前,已在我的瀏覽器中擱置了半年,選擇總結它來做我新平臺的首文,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巧合,或許是內容契合,或許是對“終身學習”的表態。
下面進入總結正文。
三條基礎常識建議
1. 多寫才能了解讀者想要什么
這不僅是為了磨練寫作技能,也是為防止讀者經常對作品產生預料之外的反應。
2. 思考目標受眾屬性
當你確定了寫作的類型之后,就可以通過“什么對讀者來說最重要?”這個問題來評判作品。
如果你寫的是散文或者詩歌那也許意境最重要;如果是短篇小說那也許創意最重要;如果是報告文學那也許真相最重要;如果是劇本那也許結構最重要……
我在寫說理類文章的時候,總是去認真思考三個要素:簡單 vs. 復雜;已知 vs. 未知;次要 vs. 重要。我有沒有向讀者展示某件貌似很簡單的事情其實是非常復雜的?或者反過來,我有沒有做到化繁為簡?
3. 寫作是雙向溝通而不是單向表達
在面對無數讀者時,自己的話如何不被誤解,如何不傷及無辜,以及有時不惜得罪人,這是最難的。當眾講話、公開寫作,如同“尋找最大公約數的游戲”。
你有能力理解多少人,就最多能擁有多少讀者。
內容質量判斷原則
作者認為有兩個基本原則:邏輯嚴謹、論證精彩。
1. 邏輯推理的三個層面
此為作者在本文環境下的詮釋。本人在此會做一些補充解讀。
- 形式邏輯(Formal Logic)
其研究純形式內容的推論(可完全抽象化的規則的特定應用),是以亞里士多德的演繹法為基礎建立的傳統邏輯,三段論是其中心。隨著數學的發展,在其基礎上產生了數理邏輯,例如用符號語言來表示一個三段論:因為A=>B,且B=>C,所以A=>C。
- 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
其更關心自然語言論證,特征是不如形式邏輯善于分析。形式邏輯不能解釋很多生活事件,或分辨語義的細微差別。第一,現實中更普遍是“可能”而非“必然”,而形式邏輯只負責“必然”的推論;第二,人們們重視從已知推知未知,而多數從已知事實到未知事實的推理使用自然語言;故需要非形式邏輯的補充。
- 認知偏差糾正(Coginitive Bias Correction)
維基百科:認知偏誤或認知偏差、認知偏見是有特定模式的判斷偏差,主要是由于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認知偏誤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統稱“不理性”的結果。
各種各樣認知偏差的列表:英文維基鏈接(不用翻墻)或者中文維基鏈接(需翻墻)(呵呵了)。
據研究,大部分人形式邏輯都不過關,更不必提非形式邏輯,或者再糾正認知偏差,而常常邏輯差的人脾氣還大。那么在雙向溝通中,邏輯層面的要求不僅是對作者,也是對讀者的考驗。
2. 論證精彩
相對于文采、語法,最重要的是找到精彩的例子,而精彩的例子需要積累。素材庫就在圖書館、互聯網上。
秘訣在于:長期且系統地收集整理證據(例子)。“長期”這兩個字已經把九成的寫作者干掉了 ——絕大多數人一生都沒有能夠擺脫“臨時抱佛腳”的窘境。想要“系統”,起碼要做到兩點:
知道自己要什么?
琢磨手里的東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出身教師的李笑來顯然在此方面會比較有心得體會。
關于所謂文采判斷
作者提及兩個容易把握且效用高的要素:修辭、韻律。
1. 修辭
作者只強調類比(畢竟李老師專注于介紹知識和學習本身)。類比是利用對方的已知點幫助其了解未知點的技術。找尋精妙的喻體和了解受眾的已知、未知同樣需要長期的積累。在作者所著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中有對“類比”的專門論述。原文鏈接
在本人接觸的諸多高級售前工程師和產品經理身上可以看到,善于運用類比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2. 韻律
其由韻腳和節奏兩方面組成。我們平時不會在每句話中照顧韻腳,但是總有一兩個地方應當注意,這會成為加分基本功。而文字上的長短句相間和意群則產生了節奏,這也是容易掌握卻少有人關注的地方。
事實上,絕大多數被理解為“文采”的東西,最終其實是思考與習慣的結果。
格式化寫作的好處
格式化寫作并不排斥創意。最極端的“格式化寫作”方式就是對經典著作的“改編”。最厲害的格式化寫作通常都是把結構與元素抽象到極點之后,進行格式化,所以可以看到電影擁有很多類型片。
以作者寫《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為例,其中的文章都是一個套路——說清楚一個重要的概念。
展開了之后還是套路:
我要說的是什么概念?
這個概念為什么重要?
這個概念普遍被如何誤解?
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兒?
正解這個概念有什么意義?
如何正確使用這個概念?
錯誤使用這個概念有什么可怕之處?
這個概念與什么其他重要的概念有重要的聯系?
我自己也有一套體系支撐這種模式化寫作:
所謂的聰明,指的就是一個人腦子里擁有足夠多的、清楚、正確、必要的概念,并且在這些概念之間建立了足夠多的、清楚、準確、必要的關聯。
進而,又定義了進步與成長:所謂的進步與成長,無非就是不斷習得新的重要的概念與關聯,不斷更新已有的概念與關聯。這個過程不大可能是瞬間完成的,只能靠積累 —— 這是長期的掙扎。
由此作者可以組織社群進行規范的格式化寫作,從而形成所謂“眾創書籍”,最終比一個人寫的更好,更有價值,更有傳播意義。
你為什么非寫不可
作為雙向溝通,寫作本質上是為了產生影響。影響力與吸引的注意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吸引的注意力必須大到一定程度才開始產生大的價值。而其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價值越大。這種價值可描繪為“復利曲線” —— 必須到達“拐點”才有意義,在拐點前獲取注意力本身的成本可能使得價值為負。
當你思考“我的文章讀者讀過之后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時,可能就會意識到非寫不可。
以上寫了諸多選擇與選擇的原因,諸多選擇疊加就會形成所謂“風格”。
學別人的表象是沒用的,知道自己每次的選擇是為了什么很重要 —— 什么最重要?什么對我來說最重要?什么對讀者來說最重要?—— 這三者并不一定重合…… 最終,每個人都會形成不一樣的風格,有著強烈的個人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