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想睡,早晨起不來,兵荒馬亂到了公司就開始煩躁,結束工作后感覺自己被“掏空”,只想通過熬夜看手機、玩游戲來“補充”失去的能量;第二天再次重復同樣的生活。
剛剛參加工作時,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這樣的狀態。妄圖通過娛樂來為自己賦能,結果卻越來越累,只想躺平。
以前我以為是剛參加工作,身體跟不上強度;直到現在才知道:累的不是身體,而是精神壓力太大了。
《24小時大腦》中講到:大腦有自己獨特的工作節奏,利用好這一節奏會讓我們更優秀、更幸福、更有活力。
這本書是日本自主神經專家小林弘幸所著。他從腦科學的角度深入探究了全腦的管理方法,以及不同時段大腦工作的黃金規律。
書中為我們量身定制了24小時“超燃”大腦,包括:晨間大腦,日間大腦,晚間大腦,夜間大腦和周末大腦五種。
根據不同時段大腦工作的規律,書中給出了80個高效且實用的科學用腦和精力管理方法,幫助我們走出焦慮情緒,緩解精神壓力,高效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
為什么要打造分時段大腦
大腦工作得好不好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我們的工作、生活狀態和效率,甚至會影響人際關系。
影響大腦工作的第一個要素是血液循環。它會為我們的身體各個部位提供能量。當能量充足時,大腦有活力,反應快,我們的身體狀態也會很好,十分積極,不怕累,有精神。
但是當能量不足時,身體的各個部分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們就會不在狀態,無精打采。記憶力和判斷力下降,無心工作學習,只想躺平。
影響大腦工作的第二個因素是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
簡單地講,交感神經系統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活躍起來,更多的是在白天發揮主要作用,可以讓我們的身體興奮起來,集中精力去工作、學習、社交。
副交感神經系統則會讓我們的身心處于放松狀態,主要在夜晚發揮作用。
只要兩個神經系統協調運作,我們的大腦作息平衡,有張有弛,身體就會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但在壓力極大、作息不規律,甚至晝夜顛倒的情況下,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無法正常工作,神經失去平衡。就會導致我們的身體出現許多不良的癥狀。比如常見的身體倦怠、疲乏,熬夜導致皮膚粗糙,甚至可能出現疾病。
因此,打造有規律的分時段大腦,尊重大腦的工作習慣,才能合理地給大腦賦能,為身體增添活力。
如何分時段打造大腦
書中把大腦分時段分為5種,下面我們一一來了解:
晨間大腦(6:00-9:00)
在大腦正常的工作狀態下,起床后的三個小時是最具活力的,這個時間是發揮大腦功能zui理想的時間段。
如果你有起床困難癥的話,不妨試一下一分鐘的“被窩伸展操”,只需要仰面躺好,雙手呈大字型張開,雙膝并攏,緩慢地左右翻轉即可。
1分鐘“早操”結束后,不要拖延,一定要立刻起床,否則你會越來越不想起。
此外早晨起床還要養成以下幾個好習慣:
起床后要喝一杯溫開水,激活你的身體和大腦。
經過一夜睡眠后,身體內的葡萄糖被消耗,大腦缺乏能量。所以一定要適當吃早餐,幫助大腦運轉。
如果起床后陷入焦慮的情緒,可以放慢做事的節奏,調整心態。另外早晨千萬不要說泄氣話,通過正能量話語給自己打氣,可以開展一天的正能量生活。
要想掌握生活的自主權,要從早晨的自我確認開始,給晨間生活養成一定的規律,不要讓每一個早晨都兵荒馬亂。
日間大腦(9:00-18:00)
在白天的大段時間里,我們的大腦會一直處于活動狀態。這個時間段往往是精力最集中的時間,我們也需要在這個時間內處理工作和學習任務。所以就要注意避免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
為了讓大腦勞逸結合,在繁忙的工作和學習之余,你一定要注意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書中講到了29個該時間段給大腦充電的方法,這里我就不贅述了。
晚間大腦(18:00-22:00)
忙碌的一天結束后,就到了休息放松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記得不要做太多用腦過度的工作。
可以適度娛樂,但不要讓自己太興奮,否則不利于睡眠。
多做一些舒緩的、專注于當下的事情。比如:寫日記、飯后散步、泡澡、聽音樂、閱讀等。越專注于當下,整個人越平靜。
夜間大腦(22:00-6:00)
最后來到睡眠時間。
睡眠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開啟“自動清洗”狀態,可以讓我們醒來后擁有一個清醒的大腦。
保持規律的生活,為自己的身體和大腦保證充足的睡眠,給它們喘息的時間。
周末大腦
最后,在高壓的生活下,也不能忘記給大腦減負,就到了充滿儀式感的周末。
你可以不必給自己安排得滿滿當當,但也一定不能完全躺平。
這個時間可以娛樂放松,也可以儀式感滿滿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制作自己的“任性”清單,給生活一抹新色彩。釋放這一周的壓力和負面情緒,為元氣滿滿的下一周做好準備。
寫在最后
不可否認,為了生存,有時候我們會身不由己,但生活是自己的,身體也是自己的,在有限的能力內,一定要讓自己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