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體驗入,與智慧合
今天的主題是:剝離自我
何謂剝離自我?剝離自我是對自我的深刻剖析嗎?非也。是人格分裂嗎?非也。
剝離自我是一種對一個人所處的多重社會角色的深層次延伸。
每一個人都必定扮演著很多角色。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每個人與他人的關系都是極為復雜的,因為我們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通常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在1846年,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是這樣描述共產主義時期人類的生活的:一個人,上午打獵,下午耕作,傍晚捕魚,吃完晚飯之后寫大批判文章。這是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對于共產主義最為具體的表述,并且僅此一處。
在當時那樣一個工業革命剛剛結束的年代,人們的普遍認知是分工產生協作,所以馬克思的這種暢想是人們無法想象的。
而在如今的一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馬克思的預言竟然奇跡般地實現了。
早上,當你睡眼惺忪地抄起手機發微博的時候,你不就是扮演了一個社會評論家的角色嗎?當你在辦公室里去處理幾十封上百封乃至上千封郵件的時候,在每一個郵件里你都將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時候你是主導者,有的時候你不過是一個打醬油的。
一次,維多利亞忙于接見王公,卻把她的丈夫阿爾倍托冷落在一邊。丈夫很生氣,就悄悄回到臥室。不久有人敲門,丈夫問:“誰?”回答:“我是女王。”門沒有開,女王又敲門。房內又問:“誰?”女王和氣地說:“維多利亞!”可是門依然緊閉。女王氣極,想想還是要回去,于是再敲門,并婉和地回答:“你的妻子。”丈夫邊笑邊打開了房門。
一個人總是有著多重身份,需要扮演多重角色的,假如無法很好地在不同角色之間自由地切換,他的人生可能就會很糟糕。
當場也就明了,為什么人會出現“撒氣”的情況?將自己在之前的場景中的不良的情緒轉移到別人的身上?這就是因為沒有很好地把自己從之前的場景中剝離出來。
當場也就明了,當我們受到來自他人的嘲笑諷刺挖苦的時候,如何轉換自己的信念?我們需要明了,他們的目標都只是我們顯露出來的相,而不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看到一個亂扔垃圾的人,我們自然是要對他加以鄙夷的。但是我們需要正確地認知到,我們鄙夷的并不是他那個人,而是他的那樣一種行為。同樣,假如我們因為自己的亂扔垃圾的行為而受到來自他人的鄙夷,我們自己并沒有受到鄙夷,而是我們的那種行為。
當你面對許多人演講的時候,假如你卡殼了,假如你忘詞了。那么你不應當否定自己,而應當否定自己的行為,因為過去的行為已成定局,而一個人是可以不斷改變的。
師說:我清晰地認識到,別人給我的掌聲并不是給我的,而是給智慧的。
這無疑是一種剝離自我的境界。如何清晰地認知自我呢?那就是認識到,一個人只要還沒有被埋起來,便永遠都無法蓋棺定論。
如果你認為今天的你很成功,在別人眼中你也很成功,那么你應當清晰地認知到:這只是過去的行為疊加的效果而是,成功的并不是我,而是我過去的行為。同樣地,假如你認為今天你是失敗的,失敗的也不是你,而是你過去的行為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只是你過去的行為出了問題。
理解剝離自我的概念,你便會對這個故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小和尚問老和尚:你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挑水、吃飯。
小和尚:那你得道之后呢?
老和尚:砍柴、挑水、吃飯。
小和尚:那有什么區別呀?
老和尚:以前,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想著吃飯,吃飯的時候想著砍柴。得道之后呢,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吃飯就是吃飯。
何謂踩住人生的節點?那就是扮演好人生中的每一個角色,從未走錯片場。
“剝離”的思維在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廣泛的利用。如,當一個老師在表揚一個學生的時候,可以去表揚他的行為,如,表揚一位學生的勤奮,表揚他的某種行為。當老師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假如他犯了錯誤,也可以表達自己對于他的行為的不滿,同時對學生這個人表達出一種期許。
擁有剝離思維,就能不為紅塵所轉,不執著于相。
金天順20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