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都從書的序言開始讀,而我選擇了讀封面,如有唐突,請諒解!)
? ? 之前看到李教授在微信群里推薦伙伴們閱讀《中國班主任研究》這本書,也有的老師把購買鏈接發上群來。當時我只是想:李教授好敬業哦,又出新書了。只是苦于之前教授送給我的幾本教育專著類的書籍我都研究不夠通透,這本“研究”類的,我還能讀懂嗎?于是,我把它淡忘了。直至1月20日,在我們區舉辦的“中小學班主任協會學術年會”上,林冬梅老師拿著這本書向我們推介,她說這是一本研究班主任的書,也是一本班主任做研究的書。當時我就在想:“怎么研究班主任?中國的班主任存在哪些特性呢?鄉村的班主任和其他的班主任有哪些不同呢?中國的班主任,中國的教育模式已經發展到了什么程度?是否真如我們聽到的‘中國的教育很失敗’?班主任是如何做研究的呢?做哪些研究呢?”思索間,我被屏幕上這本書的封面吸引住了。照片中那個正對著鏡頭的小男孩笑得是靦腆中又有點自然,坐在他后面的那個小女孩倒是有種忍禁不住的感覺,絕對是發自內心的笑。而他們當時的環境應該是在教室里上課。何以他們可以笑得這么自然?這么無拘無束?“笑”在一個孩子的身上代表了什么?他身后會有個怎樣的班主任?編者為什么會選擇這張這么接地氣的照片作封面呢?那這本書是否也如這封面一樣樸實、接地氣?是否在做可以讓孩子盡情歡笑的教育?這次,我再也沒有顧忌自己是否能讀懂,馬上打開手機上網訂購。
? ? 1月23日,書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包裝,那兩張天真無邪的笑臉再一次跳入我的眼簾,讓我忍不住與他們相視而笑。這次我更發現了鏡頭最前面還有個小男孩,雖然只露出半顆腦袋,但那雙閃閃發亮的眼睛告訴我們,他的笑容也一定很燦爛。
? ? ? 看著這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頓時,我們班那13個“小猴王”的笑臉都在我眼前晃蕩。或許很多人認為“笑”是一個人的本能,但也存在有一種“一元錢買一頭牛也不會笑”的人,更有“對別人笑對你不笑”的人。學生能在老師面前開懷地“笑”,說明他從心里信任老師,接納老師,和老師的關系很融洽。而要做到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老師的面前輕松、自然、開心地笑,才應該是最真的教育,也是教師最大的幸福。
? ? 記得上一學年度,我剛接手學前班,11個孩子里,一個智力發育不健全,語音不清晰,不能自理的女孩(小蘭),只會“呀呀”地叫,或者哭;一個單親女孩(小柔),性格孤僻,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玩;還有一個就是來自星星的孩子(小焱)(因從來沒接觸、了解過,家長也不懂,我也是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后才知道的,之前一直以為是性格內向),學校是他的另一個新世界,而他只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肯與外界接觸。開學第一天,面對這“三座大山”,我的壓力很大,同時戰斗力也跟著激起來了。我給自己一個目標:我要盡我最大的努力讓這些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在一起學習、生活,即使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好一點……
? ? ? 然后,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第二天一早,我就在班里一邊和早來的孩子們打掃衛生一邊等候家長們送孩子來,以便在了解孩子們的動手勞作能力的同時,又能向家長們了解孩子們的基本情況。在掃地時,我發現小蘭表現得很熟練,而且我掃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心里竊喜,終于找到她的發光點了,趁機表揚了她一下,竟然聽得懂,還“嘻嘻”地笑。于是我就把她的座位安排在我的旁邊,預防她有不尋常的舉動。只是,好像她不懂和別的小朋友玩,連走路也不穩當。但至少,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從此不再哭鼻子了。
? ? ? 通過與小柔奶奶的交談,我大概明白了她性格形成的原因:剛一出生媽媽就拋棄她走了,爸爸又長年在外做工,很少回家,也沒有怎么聯系,靠奶奶一個人拉扯大,自理能力強,但脾氣較倔強,自尊心強,不喜歡和別人說話,也不和同齡人玩。這應該是由于長期缺乏父母關愛而導致的,她的內心肯定十分渴望被關注、被疼愛。于是,我又給她調了個位置,坐到我的另一邊。我逗她玩,并用一種溫和的口吻吩咐她為我做事情,她表現得很積極,很樂意。只三天功夫,她似乎放下了戒心,在我給她照相時,她終于露出了第一個笑容,很自然,很開心。此后,她的個性活潑起來了,人也自信了,由“沉默的羔羊”變成了“大喇叭”。
? ? 小焱,起初我只當他是一個內向或害羞的小男孩看待。點名也不會回應,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當大家一起玩的時候,他就只趴在座位上或躲在某一個角落里發呆。等大家都回教室了,他才自己一個人出去滑滑梯。但似乎一個多星期過去了,我始終沒有看到他臉上有其他的表情,沒有聽到他開口發一個音,更不用說會聽到他說話了。他成了我心里最重的那座“山”,我又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一定要讓小焱同學開口說話!我知道這應該有點難,但我卻不能放棄。我正式跟他的奶奶溝通,才知道他才剛學會簡單的稱呼,之前一直沒有開口說過話,但檢查時醫生證實他各方面是正常的,這就成了他們家的一個最大的謎團。如果身體是健康的,那么造成這種性格和語言、交際上的障礙會不會是心理的問題?起因是什么?家庭環境?教育方式?我只能一邊安慰他奶奶不用太操心,一邊建議家長平時在家里盡量不要責備和打罵他,我會盡力去改變他。我又開始琢磨我的新招式,我相信:只要用心,一切總會有改變。接下來的兩天里,我給了小焱同學更多的關注與寬容,我的每一個教育活動都為他而設計:點名輪流滑滑梯、要求大家主動和他斗玩具恐龍、看搞笑視頻吸引他的注意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不再只孤單地趴在桌面上了,唱歌時他會笑著聽(依然不出聲),游戲時跟著大家一起玩(只是不太主動),滑滑梯時終于不用點名都能跟著一起鬧了,還露出了開心、滿足的笑容(只是笑,沒有聲)。兩個星期過去了,一切總算有了一個好的開端。2016年9月20日,我永遠也忘不了這一天,在我和小焱玩“小汽車”的時候,我故意把“小汽車”弄翻了,他高興得笑出了聲。這可能不是他的第一次笑聲,但卻是我聽到的第一次,我想當時的我比他還要開心。一個學期結束,小焱已經變成了個活潑的小男孩,正式融入到這個班集體了:會打籃球、羽毛球,積極參與勞動,讀書、認字……
? ? ? 教育有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愛心、耐心,更重要的是能和孩子一起玩,一起鬧,一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