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與楊仕鳴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
[背景]
1521年,正德十有六年辛巳,陽明先生五十歲,在江西。升南京兵部尚書,十二月封新建伯?!锻跷某晒纺曜V載:“先生以象山得孔、孟正傳,其學術久抑而未彰,文廟尚缺配享之典,子孫未沾褒崇之澤,牌行撫州府金溪縣官吏,將陸氏嫡派子孫,仿各處圣賢子孫事例,免其差役,有俊秀子弟,具名提學道送學肄業?!卞X德洪在年譜中有按語:“象山與晦翁同時講學,自天下崇朱說,而陸學遂泯。先生刻《象山文集》,為序以表彰之。”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據錢德洪《年譜》記載,此年陽明先生曾“遺書守益曰:‘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語陳九川曰:“此理簡易明白若此,乃一經沉埋數百年”,“我此良知二字,實千古圣圣相傳一點滴骨血也。”同期語錄還可參見本書中【52.4】【52.5】條。本書中23.《與楊仕鳴》、24.《答倫彥式書》也寫作于此年。
施邦曜在《陽明先生集要》一書中就此文有評曰:”議擬仿像是學者通病,‘切實用功’四字,真是頂門一針?!?/p>
[原文及譯文]
【23.1】
差人來,知令兄已于去冬安厝,墓有宿草矣,無由一哭,傷哉!所委志銘,既病且冗,須朋友中相知深者一為之,始能有發耳。
【譯】你差遣的人來了之后,我才得知令兄已于去年安葬,如今墓上已有宿草,無法哭祭了(注:《禮記·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痛哉!你所委托的墓志銘,我因為既病且忙,還是請與令兄相知甚深的朋友來寫,才能更好表達。
【23.2】
諭及“日用講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擴充以盡其本體,不可遷就氣習以趨時好?!?/p>
幸甚幸甚!果如是,方是致知格物,方是明善誠身。果如是,德安得而不日新?業安得而不富有?謂“每日自檢,未有終日渾成片段”者,亦只是致知工夫間斷。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譯】來信中講到:“日常所做講求功夫,只是各人依照自己良知所及的程度,自己去清除心上的障蔽,并不斷擴充以復全心全意的本體,不可遷就自己的習氣,迎合世俗的喜好。”
幸甚!幸甚!果能如此,才是“格物致知”,才是“明善誠身”。果能如此,德行怎么可能不日新月異呢!德業怎么可能不愈加充實富有呢!你所說的“每天反省檢視,發現自己還做不到一日之內功夫渾然成片”,這也只是說明致知的功夫尚有間斷,就如孟子所言“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p>
【23.3】又云:“以此磨勘先輩文字同異,工夫不合,常生疑慮?!?/p>
又何為其然哉?區區所論“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于此見得真的,直是“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考諸三王而不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謂之知道;得此者,方謂之有德。異此而學,即謂之異端;離此而說,即謂之邪說;迷此而行,即謂之冥行。雖千魔萬怪,眩瞀變幻于前,自當觸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陽一出,而鬼魅魍魎自無所逃其形矣。尚何疑慮之有,而何異同之足惑乎!
【譯】信中又說:“以此來反復琢磨先輩學說之間的差異,發現功夫有不一致的地方,心中常常會生疑慮?!?/p>
又何須如此呢?我所談論的“致知”二字,乃是儒家的正法眼藏,對其有確切的理解,就可以知道它是“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考諸三王而不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真正懂得“致知”,才稱得上“知道”;致得了良知,才稱得上“有德”。與“致知”不同的學問,就是異端;與“致知”相悖的學說,就是邪說;離開“致知”的行為,就是冥行。縱然有千魔萬怪,迷惑變幻于眼前,遇到“致知”,也會一碰就碎,迎刃而解,像太陽一出,魑魅魍魎自然無所遁形。如此,哪里還會有疑惑,哪里還會疑惑于功夫的不同。
【23.4】
所謂“此學如立在空中,四面皆無倚靠,萬事不容染著,色色信他本來,不容一毫增減。若涉些安排,著些意思,便不是合一功夫。”
雖言句時有未瑩,亦是仕鳴見得處,足可喜矣。但須切實用力,始不落空。若只如此說,未免亦是議擬仿象,以后只做得一個弄精魄的漢,雖與近世格物者癥候稍有不同,其為病痛,一而已矣。詩文之習,儒者雖亦不廢,孔子所謂“有德者必有言”也。若著意安排組織,未有不起于勝心者,先輩號為有志斯道,而亦復如是,亦只是習心未除耳。仕鳴既知“致知”之說,此等處自當一勘而破,瞞他些子不得也。
【譯】信中還說:“這門學問,感覺就像獨立空中,四面皆無依靠,萬事無法染著,萬物信它本來,不容絲毫增減。如果涉及故意安排,加上些人為想法,那就不是合一的功夫了?!?/p>
盡管字句有時表達還不夠透徹,不過這是你仕鳴自己的領悟,也很可喜。但是在功夫上要切實用力,才不會落入空虛。如果只是這么說說,未免只是比擬模仿,以后只是成為一個浪擲驚魂的人。這種情況,雖然與近世那些做格物功夫,在心外求理的人相比,其癥狀稍有不同,但是毛病的根源是一樣的。賦詩作文的行為,盡管儒者也不會廢棄,孔子也說過“有德者必有言”,但是如果刻意去遣詞造句,那就是好勝之心在作祟了。先輩當中聲稱自己有志于此道的,也犯過同樣的毛病,就是因為他的習心沒有克除啊。仕鳴既然已經知道了“致知”之說,這些地方自然能輕易勘破,什么都難以蒙蔽你了。
[注釋]
①安厝[cuò]淺埋以待正式安葬。停柩,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淺埋以待改葬:浮厝,暫厝。
②宿草隔年的草,也借指墳墓。
③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
④明善誠身人要明白善意,身體需要誠實,不做違反善意之事。
⑤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孟子:五谷是糧食作物中品種最優秀的;但如果種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價值也在于它成熟罷了;就是強調尚志貴有恒,持久行仁,葆養善性,直至從外而內變化氣質。仁,也是慢慢積累培養出來的;如果不能使仁德熟之美之, 再好的資質也是枉然。
⑥正法眼藏佛教語。禪宗用來指全體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萬有謂藏。相傳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以正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為禪宗初祖,為佛教以“心傳心”授法的開始。
⑦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考諸三王而不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立于天地之間而不悖逆自然,質證于鬼神而沒有疑問,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沒有違背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現也不會產生疑惑。
⑧冥行(1)夜間行路。(2)盲目行事。
⑨鬼魅魍魎(魑魅魍魎)古代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稱,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
⑩議擬仿象比如我們讀《陽明先生年譜》,就想模仿陽明先生的行為、言語甚至文字,僅僅落在“行”上,而沒有在心上收獲。圣人氣象并不在圣人,而在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只是從外表和形象層面去模仿圣人,便是“議擬仿象”。出現“議擬仿象”,根源還是由于我們立志不堅定,沒有真正想去探索一條達至圣賢之心的路徑。只有志向篤定,才能真正切實用功。
?浪擲隨便拋棄;謂隨意花費。
?有德者必有言“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弊g文: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卻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