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無比相信書的教育力量。——蘇霍姆林斯基
導讀
讀書時,如果大聲讀出來,不但可以加深印象,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膽量哦。你家孩子讀書時,是在心里默念,還是大聲朗讀出來的呢?
現在很多孩子不管是讀語文還是讀英語都習慣啞巴讀法,就是用心讀、不出聲。你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大聲朗讀的呢?其實讓孩子大聲讀出來很有好處!
有利于開發右腦
因為大聲讀,實質是朗讀者在自我欣賞自己的聲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維能力的自我培養。
在誦讀過程中,把文字變成了聲音,并且伴之以節奏、韻律、形象、情感,使人進入了一種美的藝術體驗,這就很好地開發和訓練了右腦。
α波(8~13赫茲)被稱為放松波。α波頻率較慢,在這種狀態下會產生快樂感、幸福感、深沉的放松、直覺地涌現出創意等。科學家發現,腦波的節奏越緩慢,知覺上時間也會緩慢進行。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使用右腦時涌現出大量的α波,這恰恰開啟和使用了右腦。
能改變孩子的性格
性格內向者往往發出的聲音也很小,如果孩子都能堅持大聲讀課文及其他文章、書籍,很容易使孩子愛講話,性格也就隨之而變。
內向的人大多都是不會、不想和不善于使用語言的人,當一個人能夠肌肉放松、鏗鏘有力、抑揚頓挫、情感飽滿地誦讀時,也就是能把自己的勇氣、力量、感情、理解讀出來時,他就變得外向了。
體會辯論的價值
這是更好的、高質量地參與未來的事務的一種素質。人類進化史表明,正是由于語言的發展和豐富,才使人的大腦功能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從而成為萬物之靈的。
有利于改變自卑
大多數的差生的突出表現就是不會大聲讀課文,大聲讀不好課文,從大聲朗讀開始訓練,許多差生能在讀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誦讀可以激發激情,提升自信心,反復誦讀可以增加孩子的膽量,使孩子變得大氣、大方、大樣。特別是在集體誦讀時可以相互壯膽,進而產生誦讀的熱情和激情。
讓腦神經興奮
這本身就能刺激孩子深入理解文章、書籍, 人在誦讀時口腔、肌肉、舌頭、氣流等的運動可以激活大腦多個區域的活動(特別是額葉、顳葉和頂葉),在誦讀時還可以使大腦皮質的抑制和興奮達到平衡,血流量及神經功能的調節處于良好的狀態。堅持誦讀,大腦就會變得靈敏好用,記憶力、注意力等學習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有利于記憶材料
經常地大量誦讀,可以幫助我們打開大腦表層到深層的記憶回路,記憶品質因而得到改善。深層記憶回路是和右腦聯系在一起的,這個回路一旦打開就和右腦的記憶回路連接起來,生成一種優質“記憶”,甚至可以做到“過目不忘”。
形成感知能力
研究發現,人的右腦貯存了500萬年的信息,并且人有一種本能的感知能力。反復誦讀能夠激活人的感知能力,并能和右腦中貯存的信息形成共鳴,得到一種特有的生命體驗和感受,并從中獲得能量,進而把這些寶貴的感知濃縮和儲存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歲月的發展,就會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領悟,從而影響和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質。
再現“詩性美”
每篇文章、書籍都有著“詩”的美,都有著作者美的靈感,而大聲讀,可以將這種美還原。所以,我們有話劇、歌曲、朗誦、演講、講座、音頻、廣播等等,很多的文藝文字表達形式,字正腔圓,在聲情并茂中融為人們的思想靈魂,凝聚起精神力量。
增進腦呼吸
誦讀在某種意義上和唱歌有相同之處,它的運動原理是通過腹式呼吸帶動人體各肌肉組織運動,同時鍛煉呼吸道和腹部,進而增進大腦呼吸。人在發聲時可以增加呼吸量,吸入大量的氧氣,提高血氧飽和度,促進新陳代謝。成人呼吸吸入300毫升空氣,在誦讀和唱歌時可以增加7至10倍。
提高寫作能力
大聲讀他人作品是學習的過程,大聲讀自己的作品實質是修改完善的過程。瘋狂朗讀好處多,瘋狂誦讀和背誦可以把情緒最廣泛地調動起來,名篇佳作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只有在誦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合,只有在誦讀中才能深刻地體會到。
大聲朗讀原來有這么多好處!
科學培養大聲朗讀習慣小技巧
1. 鼓勵孩子自己挑選書籍
除了孩子課本上的必讀文章之外,家長不妨鼓勵孩子自己挑選書籍,這樣孩子不會特別抵抗大聲朗讀,反而是一種主動的帶有興趣的參與感。
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并不需要孩子整套整套的對書本進行朗誦,畢竟每一本書都有其精華的部分,也有其粗糙的部分。
對孩子來說,在他獨自挑選書籍時,也需要去粗求精找到適合孩子年齡和心智的文章,我們查找了相關資料,給大家推薦10篇適合孩子朗誦的優美文章:
1. 《天窗》 作者:矛盾
2. 《白鷺》 作者:郭沫若
3. 《梨花》 作者:許地山
4. 《高處何處有》 作者:張曉風
5. 《春天吹著口哨》 作者:劉湛秋
6. 《雨之歌》 作者:紀伯倫(黎巴嫩)
7.《白色山茶花》《明月夜》 作者:席慕蓉
8. 《金色花》《榕樹》 作者:泰戈爾(印度)
9.<小散文100課> (林志芳 彭才華 張幼琴等編)
2. 讀前要先理解
大聲朗讀不是為了死讀書而讀書,盲目著急的開始,囫圇吞棗的過程,反而會讓這個習慣的效果變得適得其反。
所以朗讀之前,家長也要更多地參與進來,幫孩子一起做好功課。
比如文章中的生字、多音字、多義字,先學會他們的讀音,理解在本篇的含義;
比如對于作者背景、作品背景,先大致進行了解;
比如孩子因為閱歷有限不能感知文章某些句子的意思,家長就要帶著孩子來梳理一下,讓孩子嘗試理解,這樣才能更好朗讀。
3. 每天固定的時間,固定時長
有人說一個習慣的形成最起碼需要27天,所以大聲朗讀這個習慣也要讓孩子學會堅持下去。
選一個父母孩子都方便的固定時間,每天到點便雷打不動的開始大聲朗讀,這樣可以有一種很強的儀式感,讓孩子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事情,要特別用心的態度才行。
4. 讀后要有思考
在孩子讀完書之后,給孩子準備好熱水潤嗓子的同時,可以讓孩子平緩心情,逐步走入正常說話狀態。
這個時候就可以跟孩子探討一下,讀完這一段或是這一篇文章的感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理解,鼓勵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如何為孩子朗讀,記住這13條
1.朗讀越早開始越好,并盡量堅持到孩子小學畢業。
2.對于自己重視的事,我們一定抽得出時間。每天至少安排一個固定的朗讀時間,盡量使之成為習慣。
3.不妨從由韻律感的童謠、兒歌和幾行字的繪本開始,再逐步朗讀文字較多、圖畫較少的童書,再到有章節的故事及小說。
4.只要時間允許,就頻繁地為孩子朗讀。但開始時一次時間不要過長,保持孩子對朗讀的熱情。隨著孩子的接受度,慢慢增加時間。
5.聆聽習慣是后天養成的,需要逐步教導、培養孩子——聆聽不會在一瞬間學會。
6.要注意變換讀物的長度和主題。鼓勵孩子自行挑書。
7.在朗讀前,一定要提一下書名、作者和圖畫作者。
8.朗讀要有始有終。但是發現選錯了書,一定及時停止。
9.如果朗讀有圖畫的書,盡量讓孩子能夠看到圖畫。
10.幫孩子延長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的最好方法是與他一對一地相處。讀故事給孩子聽,并留意他們聽故事時的反應,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11.只有極少數人是天生的朗讀者,每個家長都要積極練習。大量運用自己的表情,甚至改變聲調,扮演人物。
12.千萬不要讀得太快。建議不要讀自己不喜歡的書,因為你的表情很容易泄露出你的想法。
13.偶爾讀一些內容較艱深的書,挑戰一下孩子的大腦。多啟發孩子思考,嘗試跟孩子討論書中內容。
大聲朗讀對孩子成長受益多多,但是大多數家庭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甚至在孩子大聲讀書時覺得孩子是在唱“天書”,從而加以制止。
孩子才能和智慧的開發,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也不是參加培訓班練出來的,而是取決于日常的一個優秀習慣的堅持。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來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