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王小波的文章,曾經讀到過他的一篇文章叫做《理想國與哲人王》,最近恰好重讀《理想國》,一些觀點再拿出來看一看。
西方有柏拉圖的哲人王,我們中國也有內圣外王的說法,盡管兩者之間有哲學基礎上的差別,但是主導理念基本是一致的。無論是哲學王還是圣王,基本都可以概括為最高知識和最高道德的化身。
柏拉圖在理想國里講哲人王,但他沒說是個哲學家都能稱王,或者所有的哲學家都要成為王,柏拉圖強調的更多是哲人王這個詞的象征意義。前面說了,他的哲學家是最高知識和最高道德的化身,是國家中最有智慧,最具理性,也是道德水平最高的人,或者用另一種說法,就是最完美的人,他們不會被世俗的亂象迷惑,也不會被自己的邪情私欲所左右。
王小波不想有任何人來干涉他的自由,但個人覺得,如果真的有哲學王那樣的執政者,我倒是愿意把自己的社會生活交給他來打理,可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樣的人真的存在嗎?
西方的歷史離我們較遠,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中國,先秦諸子——不只是儒家——言必稱三王,三王即是堯舜禹,可是這三位卻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真實性尚且存疑,他們的德行恐怕就更只能是傳說了。自三王以降,賢君明主倒是可以數出幾位,可卻從沒聽說哪一位到了圣王那樣的程度,不但他們自己不敢自稱,歷史和群眾也沒有這樣評價過。
西方歷史,我了解不多,但在我知道的西方歷史中倒的確有這么一個人物,這就是羅馬的皇帝馬可奧勒留。人們都說他是最接近柏拉圖的哲人王的人。馬可奧勒留首先是個哲學家的確不假,而且他隱忍克制自律勤儉,道德上也堪為楷模,可是就這樣一位皇帝,生在了亂世,碰上羅馬帝國內憂外患,卻也無力回天,鞍馬勞頓一生,最終還英年早逝,死在了出征的兵車上。
說幾句題外話,馬可奧勒留的克制自律是出了名的,他的克制到了怎樣的程度,可以看看他的《沉思錄》中的一段話:
“你沒有好久的時間好活了。要像是住在山上一般地活下去;因為無論住在這里或那里都沒關系,只要他能像一個世界公民似的活下去。讓人們把你當做一個按照自然之道生活的人看待。如果他們不能容忍你,讓他們殺掉你,因為這樣總比他們那樣的生活好些。”
倒不是要故意跟人家找茬,可是這里最后一句,總難免讓人詬病。
馬克奧勒留的“德”,似乎建立在一種精神貴族式的傲慢之上,他對你寬容,對你忍讓不是因為他想給你機會,而是因為他壓根就看不起你,沒把你當做平等的人看。
真正的寬容當出自理解人類共同命運之后的體諒、同情和自我反省,任何建立在虛無的優越感之上的寬(shi)容(she),只能讓人覺得虛偽。
言歸正傳。我們退一步來說,即使像柏拉圖的哲人王,或我們中國的圣王,這樣的人的確存在,但他們愿不愿意做這個王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中國有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覺得污了自己的耳朵的典故;柏拉圖自己也有個洞穴的比喻,他說他的哲學家就是那些走出洞穴看到太陽的人,要他們再回到洞穴去帶領那些不明真相的民眾,他們可是老大不情愿的。
問題到這里再退一步,即使真有這樣完美的哲學家,同時他又對他的同胞滿是同情,愿意帶領這些“愚眾”,可是就是這樣的人,他真有機會成為王嗎?要知道,世俗政治可不是道德的烏托邦,起支配作用的總是權力和利益,至于知識和道德,頂多當一當王座前的花瓶彩帳。
理想國有兩個前提:民主政治和穩定的社會秩序(柏拉圖設計的理想國將民眾分為三個階層,各階層嚴格分別,各安其分)。不說這兩個前提在任何一個時代恐怕都不曾長久存在過,其實只要一條就足夠讓柏拉圖的理想國支離破碎,這就是王小波說的,憑你怎么學養深厚道德高尚,可我憑什么讓你來指畫我的生活。再說,哲人王的標準恐怕也要因人而異。倫理道德本來是標準最講不清楚的東西,你說你道德高尚,我也說我道德高尚,誰來做王,這個裁判由誰來做。
羅素說,世界參差多態本是幸福之源,我覺得還要加一句,世界參差多態,也是禍亂根源。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孔子為什么一邊講治國平天下,一面又那么推崇那些隱士,后來漸漸想明白,孔夫子果然是有大智慧的人。因為他懂得人有不同,你永遠也別指望能影響別人多少,要被誰影響,要怎么被影響,都是別人意愿的事。憑你說得多么偉大高尚,他一句“我就是不,你能怎么著”,足夠叫你無言以對。你越是想有所作為,想影響別人,結果往往越事與愿違。所以,兼濟天下是一種高尚的美德,但獨善其身也不失為一種高水平的修養。
王小波覺得個人的自由最重要,這一點我不反對,但是我覺得你也不能忘記了個人的歪腦筋、壞心眼,個人的那些私心雜念。即使不講這些,單單是個人意見的不統一也足夠把事情弄糟了。大家一定都有這樣的經歷,一群人做事,目的相同,出發點也都是好的,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你覺得應該這樣,我覺得應該那樣,效率低不說,有時候事情就這么黃了。
個人生活要自由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在社會生活方面,還是有些規范更好。理想國和哲人王我不敢想象,但也希望我們的社會和當權者能更多一些理性、克制和理解。搬政治課本上一句話: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類社會天生就是以眾人合作的方式組織,人生而就在和別人的關系契約之中,這是改變不了的。我們若是不讓出一步,對別人對社會沒好處不說,對自己也沒有好處。
世界參差多態,但人的命運卻是同一的。所以該堅持的自由要堅持,該讓渡的權利也要交出去,話說這本來就是我們構成社會的基本形式。
當然,目前在我們中國講這些沒多大意思,因為我們的社會還有弄明白自由和權力的含義。
《理想國》讀書筆記·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