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命?這幾天講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就是生命。什么是生活?也還是這些。什么是禪呢?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生活,五蘊皆空就是禪。禪所要追求的就是一個“空”,空了才能有。空,不是空無的空,不是不存在的空,是真空。有,也不是世俗的有,是妙有。什么是真空呢?離偏空、頑空,由破二執所顯示的那種超然脫俗的境界就是真空。什么是妙有呢?無名無相,運用無窮,各得其妙,而又沒有任何執著,那就是妙有。真空是體,妙有是用。因為有其體用,所以這個“空”,就不是破壞性的,是建設性的。建無所建,諸法歷歷宛然,那就是真空妙有的境界。
十二因緣即是生命的現實、實相,同事也是生活。為什么我們要反反復復地講生命呢?因為凡夫的迷惑就是從生命而起,如果沒有生命,也就用不著要去斷煩惱,求解脫。正因為有這個生命現實的存在,而且生命又有種種困惑與苦惱,為了解決生命的困惑、苦惱,佛陀才開示種種法門。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對人的生命平面的說明,或者說橫向的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同事具足,在一個平面上,是當下的。十二因緣則是從縱向來演示生命的因果規律。生命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它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它的規律是什么呢?佛陀從十二個方面來說明生命流轉的規律。如果在生命流轉的過程中能夠有所突破了,十二因緣就不是流轉了,而是還滅。十二因緣的流轉就是生死、輪回,還滅就是涅槃。
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有支。所謂有者,因為十二因緣是在三界輪回,三界又稱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所謂支,就是分支。這十二因緣按照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這樣的一種順序,環環相扣,支支相聯,因果井然不亂。
首先是“無明”。“無明”就是煩惱,一切的問題都是從煩惱開始,從一念無明開始,從無始以來的迷惑開始。“無明”就是黑暗,我們的生命從黑暗中來。因為沒有覺悟,所以我們生命的現實,盡管可以看到陽光、燈火。但我們的內心還是黑暗的。因為沒有覺悟,本有的智慧光明沒有發掘出來。
由“無明”所引起的就是“行”。行者,造作也。無明為惑,造作為業,由惑造業是為“行”。這兩支是屬于過去生中所種的因,是過去因。我們的生死根本,就是由無量劫以來的惑業所感召。
由惑業而起的妄念,幻形消失,業識就要投入母胎。這個“識”,是一點靈氣,也就是投入母胎那個時候的一點靈氣。投入母胎以后,逐漸地了別境界,因為“識”以了別為義。雖然處在母胎, 但是那一點靈氣還未泯滅,還在蒙昧中起著作用。
以惑、業、識這三支為根本,引起下面的九支,為三世的緣。
“無明”從什么地方起呢?從“識”上起。業的承受者,載體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識”。“識”是業的載體,無明業識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業識,或者說神識,神通廣大,一剎那間不止十萬八千里,業識投胎的速度極其迅速。這一點從我們打妄想就可以略知一二,一念妄想,九州萬國都在當下,都可以再心靈中浮現。
神識投胎以后,就有受、想、行、識的名字,以及神識托父精母血所形成的形質,是為名色。所以,胎兒從神識投胎的那一刻起,就具備了名和色。名是指受、想、行、識四蘊,色是指胎兒在母胎中的那個胚胎。所以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既有名,又有色,因而在母胎中就逐步具足六根。
六根有入塵之用,故名六入。“名色緣六入”。六根、六塵叫做十二處。六根,又叫六入,“六入”也就是六根。為什么叫六入呢?因為外界的塵勞,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可以由六根進入人的感覺,故名“六入”。我們記住“根有入塵之用,故曰六入”就可以了。這些是佛學上的定義,知道了對于我們修行有很大好處。我們打坐的時候,要把眼睛合上;走路的時候,不要東張西望;坐下來,眼觀鼻,鼻觀心,擯棄諸緣,一念不生,其目的就是要盡量地避免六塵從六根進入我們的感覺,干擾我們的內心。
出胎以后,六入便與六塵相交接,交接即是“觸”,所以說由“六入緣觸”。“觸”就是接觸。佛家在措辭、語言方面,非常地講究,極為文明。本來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所謂的“食色性也”,一個是飲食,一個是男女。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中,似乎都沒有直接接觸到男女的問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實從我們人體來講,頭部就包括眼、耳、鼻、舌四根在內,身根就是指我們的身軀、手足,其中就包括男女的命根在內。“觸”這個字用得很文雅。在身體與身體接觸的時候,貪圖細滑,拒絕粗糙,這是身體接觸的一種要求。感受到細滑的東西就貪戀,粗糙的東西就拒絕。實際上這也是指男女之間的問題,只不過沒有很明顯的講出來,而是含蓄地表述其義,讓聽法的人、學佛的人心領而神會。
“六入緣觸”,既有接觸,便有感受。是苦是樂,還是不苦不樂,這都是感受所得的結果,故說“觸緣受”。
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就是現在所受的果。
心地領受,便貪種種勝妙資具,及淫欲等事,故說“受緣愛”。“愛”就是貪愛,勝妙資具是貪愛的對象,淫欲等事也是貪愛的對象。既有貪愛,便馳求不息,于境生取著心,所以說“愛緣取”。取者,取著。即是著意馳求,便造種種三業,故說“取緣有”。三有就是三界。有什么呢?有生死,有輪回,有果報,有痛苦,有地獄,有天堂,這就叫“有”。
此三支乃是現在世所種的因,這些因又為來世的果報作前導。所以說“有”是來世生死之因,來世又在四生六道中受生。既有生,則必有老死。由此輪回,無有了期。這兩支就是來世當受之果。
十二因緣是緣覺乘所修的法門。我們凡夫要修行,首先就要了解十二因緣講了些什么,十二因緣就是我們的生命。十二因緣把我們的生命進行了一個非常有次第的描述,了解了十二因緣,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次第,一點一點地斷苦因,免苦果。要想不受苦果,就要從不種苦因開始。
經文上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是講的十二因緣。在佛經所講的內容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和四諦,因為修行一定要從人生的現實入手,一定要從生命、生活的現實入手。
接下來,“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苦、集、滅、道就是四諦,是聲聞乘所修的法門。苦是果,集是因,這是迷界的因果;滅是果,是涅槃,道是因,是法門,也就是三十七道品。滅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這是悟界的因果。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按流轉門順觀,十二因緣就是迷界的生命現象;按還滅門逆觀,十二因緣就是悟界的生命現實。四諦中,苦、集是世間,是迷界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是悟界的因果。
學習佛法,處處不離因果,離開了因果,就沒有佛法了。出出不離迷悟,離開了轉迷為悟、轉識成智,學習佛法就沒有了內容,沒有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