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讀村上春樹寫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對跑步有了新的認識。其實我們一提到跑步,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單調,枯燥等形容詞,畢竟它沒有球類運動的激情,沒有表演類運動的觀賞性,簡單到任何一個身體正常的人都可以完成,但是在村上的筆下,跑步卻寫的很有意思,也讓我發現了跑步更深層次的意義。
村上在書中是這么說的:
“誠然,我并非毫無爭強好勝之心。不過不知何故,跟別人一決雌雄,我自小就不甚在乎勝負成敗。這一性格在長大成人后也大致未變。無論何事,贏了別人也罷輸了別人也罷,都不太計較,倒是更為關心能否達到為自己設定的標準。在這層意義上,長跑方是與我的心態完全吻合的體育運動。”
看完這段話,我們會發現,村上春樹無爭的性格很好的詮釋了跑步這一運動的特點。跑步和其它競技類運動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跑步時沒有任何對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尤其是長途馬拉松這樣的項目,完全是自我極限的一種突破,而自己相較于其他跑者的成績則是其次了。我回想著我每次在操場上跑步時的情景,一圈一圈地跑著,不管是有哪一個擅長跑步的人超過了我,亦或是我超過了某個不太擅跑的同學,對于我的意義都不算很大。而每當我自己在快要到達自身極限,雙眼模糊,支撐不住時,心中默數自己跑步的圈數,并向著既定目標努力的掙扎過程的記憶卻十分清楚。不同于競技式的體育,打倒對面的對手便是勝利,然而比賽的樂趣也全然和對手聯系上了,如果對手因為什么原因未能參賽,心態便瞬間下降,感覺我們是在為他人而有樂趣一樣。跑步是一個和自我較勁的過程,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與其他任何人無關,這或許就是跑步的哲學。
回想起自己的寫作過程,一開始寫作只是想記錄一下自己每天讀書的心得體會,寫下來以后分享出來,對別人有用自然很好,然而無人問津我也沒什么損失,畢竟一開始就是為了給自己寫的。但是寫到一定階段便忘記當時的初心,文章發表之后,隔五分鐘檢查一遍閱讀量,發現無人觀看就心急火燎,思索自己究竟是何等不足,寫作不再是享受,反而變成了一種負擔,現在想想,自己都覺得好累。然而看完村上春樹的感悟,不禁豁然開朗,用跑步的態度寫作,亦或是做其它任何事情,只要獨自面對自己內心,心無旁騖,懷著一顆初心一直走下去,就可以感到深深的篤定,平靜。
其實我們的人生就如同一場跑步比賽,只不過跑道上的選手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跑步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人,其實并不是我們的對手,因為我們的起點,路程和終點都各不相同,我們只是在特定的時間段相遇而已,然而我們卻因為與他人的比較迷失了方向,跑錯了跑道,生命的賽場上有時候真的該停下來聽一聽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保持自己的初心,繼續上路。
其次,書中第一章作者詳細寫了自己某一時段的跑步記錄,有時一個月每天都會跑步10公里,從不間斷。在我看來,每天跑10公里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10公里這個長度倒在其次,但是“每天”二字卻著實讓我敬佩之至,做為一個熱愛跑步者,我其實也不能每天進行跑步,比如刮風下雨亦或是晚上有事情要做,就把跑步耽擱下來,誠然有天氣的原因,但是懶惰等內在因素也十分重要(我認為這才是最根本的)。即便如此,我還是將一個學期的跑步生涯斷斷續續地貫穿下去,由此也見到了整整一學期的操場跑步眾生相。
剛開學,操場的人是非常多的,除了跑步的人,還有各種夏天散步的人,整個操場滿滿的人,一片繁華之像,稍不留意還會撞到某個不加留意道路的同學。然而隨者時間流的遞推,天氣漸冷,跑步人數不斷變少,熱鬧散去,冷清襲來。在學期末的最后幾天,操場上的人終于只剩下寥寥個位數,我不禁對我以及操場上眾人欽佩有加。曾經聽到過這么一句話:
在大學要堅持早起,不要覺得很容易,當你每天堅持你就發現這件事其實很難做到。如果你不信,那就試著去做吧,漸漸的,身邊的人會非常佩服你。
能把一件簡單的事情一直堅持下去并做好,真的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我回想了原來自己是否有把哪一件事情一直堅持好久的,比如自己非常喜歡看書,但是也經常偷懶,所以有很多時候都是無所事事的狀態,用自己的話來講就是“不夠充實”。而跑步也是非常簡單的,但是一學期過后能留在田徑場上才是值得敬佩的英雄。
人生路上,有時候跑的累了,因為疲憊停了下來,從此可能享受走路的輕松,其實,休息一下,我們就可以繼續邁開步伐,繼續自己生命的律動。
原來,跑步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簡單。跑步,是一種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