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浪花Ⅳ(100則)
1
文化血脈,即是道統。儒釋道三教,即是支流。一而三,三而一。
中國文化的道統血脈,道,是最根本的“元基因”。
儒釋道三教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所以不管弘揚儒釋道哪一家,都是修祖德。
2
只修自心,莫管別人。既沒有權利管,也沒有能力管,能管好自己就已經知足了。
只是最后發現連自己也管不了。生不自主,死也不自主。既然做不了自己的主,那就交給大道吧。
3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放下思慮之心,專注于觀照自己的內在。
不斷地進入更深的定,更深的觀,門,就會打開。
那道門,即眾妙之門,即大道玄關。
4
道,就是根,還要找什么根。
5
在自心中悟見道的真面目,名為修。
天下眾生,共此一心,同此一性,皆為道心,皆為道性,了悟無疑,名為修。
無私無我,將自己的生命無私地奉獻于大道文化的傳播之中,名為修。
萬法皆在道性之中,本自具足。所以,修“道”可矣。
6
人心死,道心活;人心不死,修即是妄想。
7
陰者,虛靜也;陽者,靈動也。一體無分,強名曰道;
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之在人者,德也。德之在天者,道也。
9
習氣不同,性格有別,各隨其緣。從道而生,終歸于道,各有其歸路矣。
10
道,本自具足,何待更成。修道而無成者,為幻象所欺也。
11
近日感悟修道一訣,分享之:契入、融入、共振、共舞。
此愛情之道也,亦大道之道也。
一陰一陽之道,盡含于其中矣。
12
修道,即是,契入道,融入道,與道共振,與道共舞。
13
只要還有一個“自我”——有我、有私、有求、有欲、有分別、有執著——就無法契入道,無法融入道,無法與道共振,無法與道共舞。
14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清靜經》)大道,到底是有情呢還是無情呢?說有情吧,老子明明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無情吧,一切有情皆是大道所生,若大道畢竟無情,則不能生出有情。大道之情,情而無情,無情而情,無私情,而道情充盈也。天道無親,恒予善人,即道情也。
15
在紅塵中生活,必須練出高強的本領和超越的智慧。
不然紅塵就像苦海一樣,到處都是苦。
當你擁有超越的慧眼,苦海就不苦了,反而變成了你無限創造的舞臺。
16
每天在群內無私奉獻的人,都是大我;大我,即是道的化身。
每一個小我,其實都是大我,是我們自己沒看清楚自己,被自己小我的幻相給欺騙了。
17
大道周遍一切,既周遍大我,也周遍小我,也周遍我們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念頭。
只是我們需要了悟這一點,不然就會一直被小我的幻相所欺騙。
18
道胎,遍布于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本自具足。
19
如果需要談個對象——修道之對象,那個對象也仍然是道自身。一陰一陽,道之別相也,無極之道,道之本相也。本相無相,假名本相。
20
從視角學的角度來說,佛陀想要我們明白的正是這樣一點:不要被視角下展現出來的“視界——世界”所迷惑,把注意力收回到“視角”本身,這才是根本所在。佛陀更為所有尋找自由與解脫的生命開示了他所發現的最獨特的視角——空性智慧的視角。這一視角的無上法寶即是“緣起性空”這面無上智慧的寶鏡,有了這面寶鏡,你就擁有了一雙能夠看破放下從而自由解脫的慧眼。
21
當你與空性智慧的視角完全合一,再也不會被其他任何視角以及視角下的視界所迷惑時,你就獲得了究竟徹底的自由。
這時你就會發現一個秘密——一切唯“視角”所造!所有的生命都生活在自己的視角創造出的世界里,毫無例外。
22
所有的視角、視界、世界皆一律平等,但對于生命的體驗來說,并不等效。有的快樂,有的痛苦,有的黑暗,有的光明。有的深受奴役,有的究竟自由。
23
雪漠老師說,命由心造,有什么樣的心,就有什么樣的命運。對于命運,我們通常使用“吉兇禍福”、“好運”“噩運”等來形容。可是在視角法則中,對于同一件事,它的性質如何,完全取決于看待它的視角。不同的視角,得出的結論大不相同,甚至可能會完全相反。
24
以修行和生命解脫的角度而言,如果此人一輩子只是在金錢富貴中打轉,而不知道“生命解脫”為何物,那么這樣的人就實在是“太沒有福報了”。
就算他一輩子富貴也沒什么了不起,還不如一個實現了生命解脫的流浪漢——比如,濟公。在濟公眼里,金山銀山,皆不如他身上的破衫。
25
超越,即是不斷地審視自己的視角。通過審視而實現超越。
不要輕易地認同較低維度的視角。可以深入地理解,但最好不要認同。
認同,就會降低自己視角的維度,無形中被低維視角所困。
26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走自己的路,當走出一條獨屬于自己的路時,才算真正地長大了。
27
問:如何成為有大愛的人?是否深入禪定后,看到自己與他人無二無別,愛和慈悲就自發生起?那么還是要靠禪定的力量?
答:
大愛的生起,源自于對生命真相深深的了悟——了悟到,自己和眾生所受的所有的痛苦,其實僅僅是源于一種錯覺——把無常的、虛幻的、終究留不住的東西,當成了可恒常存在的、真實的、自己能夠留住的東西,卻把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最珍貴的寶藏——無來無去的、無生無死的、本自清凈的、本自安詳的、本自自由的、本自圓滿的真心、道心、佛心、光明心,當成了不存在的、不真實的、與自己無關的東西。從而一直生活在顛倒夢想之中,永遠有解決不完的煩惱和痛苦,而快樂、幸福、美滿、自由等自己苦苦追求的一切,總是短暫而脆弱,好不容易才會得到,卻又一不小心就會失去。心永遠奔波在一個又一個希望和一個又一個失望之間,沒有盡頭......
大愛的生起,源自于對涅槃之樂深深的了悟和深深的體驗——當自己終于徹底打碎了自己的一切執著,特別是對“我”的執著之后,心靈就獲得了真正的“休息”——就像波浪翻滾的湖水慢慢地回復了平靜,直到變成了一面“鏡子”,沒有任何來自湖水外部的干擾,也沒有任何來自湖水內部的干擾,湖水在寧靜中變得清澈、透明、倒映著天地間所有的一切,卻在這倒映之中保持著獨立、自在、寂靜、清明、無執、無我、無滅、無生.......
時間似乎停止了,雖然天地萬象在悄悄地變化,但湖水本身卻已超越了萬象,自在而永恒......——這如鏡之心,通過對自己的反觀,突然發現了一個“秘密”——原來自己本自超越于萬象,本自超越于一切,本自超越于生死,本自超越于時空......自由、自在、安寧、解脫、善美、光明、和諧、圓滿......本自就是自己本有的特性,這些特性,本無生滅,本無動搖,本無增減,本無來去.......
曾經所有的“痛苦”“煩惱”“匱乏”“不安”“恐懼”“生死”“無常”“束縛”等等“輪回”中的一切,其實僅僅是一種深深的錯覺,一個無比幽深而綿長的夢.......而現在,隨著自心真相赤裸地顯露,錯覺消失了,夢醒了。
放眼那些仍然深深地深陷于錯覺和夢幻中的人們,你就會自然地生起無限的悲憫——他們每個人都與自己一樣,悉皆具足自己所發現的生命的寶藏——那才是他們真正的本來的樣子,而他們竟然一無所知,甚至即使知道了也不相信,不愿意去追尋和發現。你怎么能不生起深深的憐憫呢?你清晰地看見他們帶著無上的珍寶卻像乞丐一樣在到處乞討,你怎么忍心不告訴他珍寶的所在呢?
大愛的生起,源自于對“輪回”之苦以及徹底從這苦海中解脫之道的無比清晰的了悟——你明明只需要伸一下手就可以將一個生命永永遠遠地拽出苦海,又怎么能忍心看著他在苦海里不斷地掙扎、頭出頭沒、無有出期呢?
所謂的大愛,并沒有想象中的有多么難,其實,她就是一個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噩夢驚嚇而立刻毫不猶豫地叫醒他,哪里還需要問從哪里生起呢......
28
在社會生活中,一個優秀的人,不求別人的理解,卻可以理解別人;不放縱自己的情緒,卻可以理解別人的情緒;不怕別人帶來的傷害,卻怕自己傷害到別人。這些,都需要通過歷練出一顆強大的心靈才能實現。
29
我,是虛幻的,所以基于我而建立的一切都是虛幻的。
就像夢境之所以是虛幻的,是因為在夢里并沒有一個真實的你。
一個虛幻的你,演繹了一段虛幻的故事,這就是夢的全部。
一個虛幻的我,演繹了一段如夢如幻的故事,這就是人生的全部。
30
如果你不能在自己的心中見到“凈土”,那么就說明您還沒有明白“極樂”的真義。
如果你不能在自己的心中見到“無生”,那么就說明您還沒有明白“往生”的真義。
如果你不能在自己的心中見到“如來”,那么就說明您還沒有明白“彌陀”的真義。
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見到了凈土,又何須再去另尋一個極樂?
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見到了無生,又何須再去另求一個往生?
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見到了如來,又何須再去另立一個彌陀?
當你在自己的心中見到了凈土,你會發現,一切皆是凈土。
當你在自己的心中見到了無生,你會發現,一切本自無生。
當你在自己的心中見到了如來,你會發現,一切皆是如來。
31
關于來生——
“眾生”皆有“來生”,妄想不斷故。“佛”無“來生”,本來“無生”故。
一輩子可視為一生,一年亦可視為一生,一月亦可視為一生,一天亦可視為一生,一念亦可視為一生。
“生”者,非他,“妄念”生也。見“妄念”生無實質,性為“無生”,妄念熄滅,真心即現,當下即可體證自心“無生”實相,與佛無別。
32
所有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我們寧愿在夢境中去追逐一個又一個新鮮的幻象而不愿去尋找真相,不愿意醒來,甚至恐懼去尋找真相,恐懼醒來。
33
寂滅的真意——
佛陀教導我們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但需要我們“寂滅”的僅僅是對自心本性認知的“錯覺”,而非讓我們的生命歸于“死寂”。如果一切歸于“死寂”,絢麗多采的生命圖景則無從展現。而生命的展現卻正是心靈所本有的內在的本性。所以,“覺悟”的真正意義,不是讓心靈歸于“死寂”的“無生命現象”的狀態,而是在絢麗多采的生命展現中仍然保持著心靈“超越一切現象”的自由和逍遙。而這種保持也并非出于刻意,而是真實的看到了、同時也體證了“心靈本來即是超越一切現象之外,本來就是自由、逍遙的”。于是,心靈就可以同時既經歷著快樂和痛苦,同時又保持著寧靜和安詳。就像一個優秀的演員,不管表演的角色是好人還是壞人,表演的內容是喜劇還是悲劇,他都會融入角色,演活角色,同時享受著表演中的一切。欲望“寂滅”,執著“寂滅”,錯覺“寂滅”,自心本然的真實、寧靜、安祥即可展現出來。
34
世界、業力、流轉、因果、生命、世間、法則、制約……你說的這些皆是心靈的夢境。
當你在夢境中,夢中的野獸就是真實的,夢中的場景就是世界、世間,夢中的你就是生命,夢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就是因果、流轉、法則,夢中場景的變化對夢中的你的情緒的影響就是業力、因果、制約……
當你從夢中醒來,才發覺,原來一切都是一場夢,別無其它。
35
面具——
我們以為自己是善的,可通常那善的背后卻偽裝著一張自私的鬼臉。如果有人質疑,我們就立刻掛出一幅更美麗的畫皮。如果還有人不愿善罷甘休的話,那我們就從他的背后捅一下他的面具以示警告,或搶在他撕開我們的畫皮之前先一步扯下他的面具。而這個世間,又有幾個人是不帶面具的呢。
36
神性的翅膀——
如果我們不能培養出強有力的神性的翅膀,當這輩子生命的燃料燒光之時,我們就會被狂奔的獸性裹挾著迷失在黑暗的血腥的森林。
37
總以為是我們走在時間的長河里,其實是時間的長河流過我們的心里。
38
喜劇,是悲劇背景中的一個夢。
39
本無絕對的虛空,也無絕對的實有,一切皆是心靈中的幻影。虛空、妄想、烏云、念頭、世界等,皆是幻影。甚至如果你執著這個心靈,這個心靈,也是幻影。而那個超越的,無相的,離于一切執著,離于一切語言概念,假名為心靈,假名為真如,假名為如來,假名為空性。雖然如此,卻不可當成什么都沒有的絕對虛無。當你契入它,你就是它,它就是你,一切均如是而存在,萬物卻沒有一個“我”,包括你自己。
40
問:所謂無漏,到底是漏了個什么??
答:妄心即是漏,真心即是無漏,妄心本空,真心亦空,空本無生,即是無漏。當下無漏,動念即漏。
41
關于有念無念——
有念時,念來不隨,念去不留。
無念時,心光朗照,非同草木。
念佛之時,念念無執,正是一種境界。
念念復歸本心,念同無念,即是正念。
42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與“真我”之間的距離,而它們之間的距離,是零距離。
43
關于極樂世界——
《佛說阿彌陀經》為凈土宗遵奉的經典之一,主要描述阿彌陀佛愿力所成就的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并至誠發愿往生極樂世界,即可于此生結束時依靠佛力和愿力往生到極樂世界。經中描述了極樂世界的種種美好,以引導眾生念佛和發愿。一般來說,這就是此經的意義所在。更深的意義在于,阿彌陀佛之所以能夠成就極樂世界無上莊嚴的佛國凈土,皆是因為阿彌陀佛在未成佛時,那時名為法藏比丘,發下大心大愿,并精進修行所成就。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也像法藏比丘一樣,發下大心大愿,并精進修行,同樣可以成就自己的佛國凈土。再繼續深入一層,所有的眾生所具有的自性如來功德,其實與阿彌陀佛是完全一樣的,阿彌陀,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即無量無邊的光明,無量無邊的壽命,我們的自性本心,其實是沒有生死的,同時也是智慧圓滿具足的,但我們卻因為不能認識到這一點而在生死輪回的幻相中受苦。佛陀開示此經,就是在告訴我們,當我們掃除了貪嗔癡慢疑這些錯誤的妄念,就可以真實地見到自心本來不生不滅、清凈圓滿的真相。
44
最偉大的戰士,就是毫不猶豫地向潛伏在內心的野獸發起戰斗的人。
而戰勝野獸的武器,是上古圣人傳下來的神器:斬斷貪婪的金剛慧劍、息滅仇恨的清涼甘露、照亮黑暗的不滅神燈,再配以充盈著無上慈悲的密咒玄音,野獸被降服,不僅如此,而且被轉化成了護法。
45
如何應對靜坐中的各種景象——
首先,不管什么相,一定要有一個對其本質的理解,這個本質的理解是不能改變的,即一切相皆唯心所現,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其性本空。這是所有一切相的真相。
第二,在保持以上正見的基礎上,要去體悟這些相的空性本質,體悟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觀照其緣生緣滅的過程,一種是直接體證自心的空性,而一切相皆空性本心的能量作用和顯現。
第三,在能夠覺照其空性本質的情況下,可以去觀察和妙用這些相。就是一切相皆為自心所用,但自心卻在一切相之外,朗朗空明;如果還無法直接覺照其空性本質,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妙用這些相,那么將其視為幻像即可。視為幻相,則一切無咎。
46
以天地萬物為師,踐行自然清凈之道。萬物皆是最好的老師,來自天地萬物的教導,相比圣人們的教導,其實并不遜色。
山,在教導著何為安詳,水,在教導著何為靈動,海洋,在教導著何為包容,天空,在教導著何為空明。
小草,在教導著何為低而不卑,大樹,在教導著何為高而不傲,花兒,在教導著何為芬芳而靜美,果實,在教導著何為奉獻與傳承。
當我看到大地的時候,我在想,我的德行什么時候才能像大地那樣深厚呢?當我看到大海的時候,我在想,我的心胸什么時候才能像大海那么寬廣呢?當我看到天空的時候,我在想,我的心靈什么時候才能像無云的晴空那樣既包容一切又如如不動呢?
47
一切都在變化之中,相續不斷,無窮無盡。
空,或者無,并不是對一切現象的否定,而是對一切現象本質的透視。
空,或者無,即是不斷地超越,不斷地破除執著,不斷地融入那最終的本源。
那個本源,或名之為如來,或名之為道,或名之為上帝,或名之為神,或名之為真心。
就在此時此刻,一切的交流,都是道在交流,除了道,別無其它。
48
心靈的空靜一直都在,但我們卻總是在逃避它,我們總是喜歡用各種各樣的裝飾品來裝飾它,這就是我們久遠劫以來一直不肯放下的游戲。
解脫與自由是簡單的,但除非我們愿意放下追求裝飾游戲的心,除非我們愿意真誠地面對心靈的空靜。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會安住在心靈的空靜里,學會安詳、寧靜地安住在心靈的空靜里,然后以這種空靜作為我們生命的基點,隨緣地、沒有任何執著地去體驗我們遇到的一切。
那時,我們就會對世界、生命、生活有一種全新的認識。
那種沒有任何執著卻覺性清明的空靜,遠離一切煩惱,遠離一切名相,名為寂滅。
49
修道、得道,即是契入自己的真心。
修行,不管借助什么樣的方法、工具,最后都是為了讓自己見到自己的真心、安住自己的真心、禪定于自己的真心、妙用自己的真心,然后將見到真心的方法以最適合的話語告訴與自己有緣的人,除此以外,別無他事。
真心,就是佛國,就是凈土,就是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般若波羅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真心,就是道心,就是金丹,就是金仙,就是天仙,就是神仙,就是仙境,就是福地洞天。
真心,是最究竟的空,是最玄妙的有,是每個人真正的自己,是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那離于一切言說的寂靜與空靈。
如果我們想在這真心之外去追尋所謂的道、神仙、逍遙、自在、自由、解決、覺悟、智慧、快樂、幸福,無有是處。
真心之中,一切本自具足。
老子之心,即是最究竟的真心,莊子之心,亦是最究竟的真心,一切道家仙圣之心,皆是最究竟的真心。
佛陀之心,即是最究竟的真心,上師之心,亦是最究竟的真心,與佛無二無別。
我們的本元真心,同樣也是最究竟的真心,與佛陀無別,與老子無別,與莊子無別,與一切佛道圣真無別。
只是我們常常忘記了,常常看不見,常常不相信。
只因,放不下這個“我”,放不下諸多因“我”而生的迷夢妄想。
50
與智慧相應的秘密——
上師相應法修行,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達成“相應”。
什么是相應呢?相應即是心心相印。
古人云: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心心相印呢?
今天早上打坐的時候有些新的感悟:
與上師相應的秘訣——契入、融入、共振、共舞。
與上師相應,即是與上師之心相應。
與上師之心相應,即是與上師的智慧相應。
與上師的智慧相應,即是與上師的利眾行為相應。
雪漠老師對香巴文化志愿者提出過六個方面的要求,即身、口、意、功德、事業、學養等六個方面,皆達到“相應”的要求,才算成就。
這個要求真的很高啊。當勉勵自己繼續精進修行,不斷提升“相應”的高度、廣度和深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