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
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本書討論的內容是以如下兩項為前提的:
1.管理者的工作必須卓有成效。
2.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人們聘用管理者,就是希望他的工作卓有成效。有效性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自我訓練。本書從頭到尾,都在問一個問題:『是什么促成了組織和管理者的卓有成效?』而不是去問『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因為卓有成效對管理者來說是理所當的事情。
回顧本書各個章節所提出的論點和論證結果,讀者會發現管理者的卓有成效還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側面。它對個人的提高,對機構的發展,對現代社會的生存和運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1.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記錄好時間的使用情況。這是一件機械性的工作,因此可以讓秘書或助手去做記錄。管理者只要堅持記錄,他就能有所收獲,雖然不一定能立竿見影,但是進步一定很快。
分析時間記錄,然后消除不必要的時間浪費,還需要管理者采取一些行動,要有初步的決策,并且在行動、人際關系和工作重心上做一些改變。接著,管理者需要把不必要的工作排除掉,把可支配的時間集中起來,做重要的工作。
2.第二步,管理者應該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著眼于貢獻,比上一步更深入了一層:由技術進入到觀念;從機械性工作進入到分析方法;由效率進入到成果。這一步主要是培養管理者的自省能力,要時常問自己『我能為組織做什么貢獻?』管理者要知道,自省是為了讓自己承擔起責任,而不是簡單的執行命令,更不是為了博得上司滿意。管理者如果能重視貢獻,那么他所重視的就不僅僅是方法,而是目標和結果。
3.第三步,充分發揮他人的長處。這個步驟,基本上是行為態度上的問題。你對別人尊重,也是在尊重自己。不過,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需要邊做邊學,需要通過實踐來證明。如果管理者能夠充分發揮人的長處,就能使個人目標和組織的價值觀相融合,使個人能力與組織成果相融合,也能使個人成就與組織機會相融合。
4.第四步的『要事優先』,和第一步的『掌握自己的時間』相呼應。這兩個內容,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兩大支柱,缺一不可。管理者堅持『要事優先』就是因為時間有限。這一步主要是訓練管理者的『領導力』,包括專心、決心和目標等。
5.要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最后一步是『有效的決策』。決策的有效性關鍵在于合理的行動。管理者可以參考一些標準,訓練和發展自己的判斷力。有效的決策,需要一定的步驟,也需要詳細分析,但本質上是一種行動規范。
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往往要比卓有成效的訓練更重要。管理者必須要學習知識和技巧,必須要養成新的工作習慣,也必須要放棄舊的習慣。但是,如果管理者不具備有效性,那么不管他有多少知識,有多好的技能和習慣,也不會有太大幫助。
做管理者并沒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因為管理者與其他千千萬萬的人一樣,都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即使已經成為了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仍然還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在我們今天的社會和組織中,能培養出大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今天的組織,需要的是平凡的人來做不平凡的事,這也正是有效的管理者應當自勉的目標。
附送本書要點金句
一、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對于知識工作者的管理,無法單純地督導,只能協助。
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管理好自己。
管理工作是需要身體力行的。好的管理者,只有在自己的工作中創造出工作效益,才能管好下屬。
這本書為大家講的就是如何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管好別人之前,先學一學如何管理自己。
二、管理者必須面對的現實
『管理者』一詞,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和專業人員。
有一個現實擺在管理者的面前:他們的工作需要『有效性』,但是他們很難做到。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中的管理者,你就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可控因素。每一個因素都構成了你工作中的阻礙,影響你的發揮。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有:
1.時間。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只屬于別人,不屬于自己。
2.日常工作。管理者往往會被迫忙于瑣碎的日常工作,而忽略了企業的總體管理。
3.團隊。管理者需要成為團隊的動力和資源。
4.組織。管理者身處一個組織的內部,會受到組織的局限。
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三、卓有成效可以學會嗎?
人人都能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想要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養成以下五大習慣:
1.有效的管理者要擅長合理利用時間。
2.有效的管理者要重視自己所做的貢獻。
3.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發揮長處。
要熟練利用每一個崗位的人才,創造有利的形勢。
4.有效的管理者要優先做重要的事。
5.有效的管理者要會做有效的決策。
四、掌握自己的時間
時間是我們工作中最稀缺的資源。真正有效的管理者,在確定工作內容以后,一般不會直接著手做,而是先安排好時間。管理者要把可用的時間安排在最核心的工作內容上,再把其他的碎片時間整合起來,統一安排。
所以,有效的管理者需要先知道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哪里。
五、記錄時間,統一安排
要了解時間是怎么浪費的,首先要把時間記錄下來。
許多有效的管理者都保持著記錄時間的好習慣,并且會定期檢討。以下羅列了幾種可能會占用時間,卻沒必要去做的工作:
1.本身不感興趣的工作
2.不必親自處理的工作
3.浪費別人時間的工作
大膽減少自己的工作,是成為有效的管理者的第一步。
時間管理的第二步,就是要把自己可支配的零碎時間集中起來。
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僅僅記錄一次時間還不夠,要持續不斷地做記錄,定期分析記錄;持續不斷地專注于處理主要工作,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六、我能為組織貢獻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非常重視貢獻,他們會強調責任,并且常常自問:"我能為組織貢獻什么?"
『重視貢獻』能讓管理者跳出自身的專長限制,著眼于整體績效。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加重視外部世界,發現自己應該服務的人是誰。
『重視貢獻』還有助于挖掘工作中尚未發揮的潛力。
這兩個故事啟發我們:管理者如果不能自問『我可以做出什么貢獻』,那么他就無法找到正確的目標,并且可能會對『貢獻』一詞產生狹義的理解,從而無法挖掘自身的潛力。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而『有效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效的工作,包括工作內容、工作能力和其影響。
2.有效的人際關系,包括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
3.各項管理手段的運用,比如會議和報告。
七、管理者的承諾
承諾,是指管理者承諾要對組織做出貢獻。對貢獻的承諾,就是對『有效性』的承諾。
管理者是否為組織做出貢獻,一般表現為三個方面:
1.工作成果
2.確立組織的價值觀
3.培養和挖掘人才
管理者的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不愿做出改變。當一個管理者職位改變時,上述三種績效也會發生改變。如果管理者沒有明白這層道理,依然墨守成規,則必將是『以錯誤的方法做錯的事情』。
八、有效的工作
勤奮工作不能證明工作是『有效性』的。
要想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通過三方面提高來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效的工作、有效的人際關系、有效的會議或報告。
一個人如果想要成為管理者,就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為別人做貢獻。因此,管理者在做事情之前,要考慮如何把事情做好,要充分了解對方的需求。這樣他所做的工作才有可能是『有效性』的。他應該在工作的時候常常問自己:『我的產出供什么人使用?用戶知道哪些信息才能高效地使用我的產出?』
實現專業的『有效性』不需要必須是個全才。知識工作者只要能肩負起為企業做貢獻的責任,把他所學的知識運用在團隊中,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九、有效的人際關系
有效的人際關系可以幫助管理者的工作富有成效。
有效的人際關系,是維持工作正常運轉的橋梁。想要實現有效的人際關系,又需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①互相溝通
②團隊合作
③自我發展
④培養他人
十、有效的會議
有效的會議或報告也可以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一定要把『貢獻』放在會議的第一要位。
總之,重視貢獻,就是重視有效性。管理者要重視自身對企業的貢獻,要從有效的工作、有效的人際關系和有效的會議三個角度出發,實現高效工作。
十一、要用人所長
有效的管理者懂得用人所長。
管理者想要用人所長,第一件事就是挑選一個合適的人。
千萬不要覺得下屬的能力太強是對自己的威脅。
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用人的目的是做事,而不是投主管之所好。
人的『卓越性』表現在:人只能在某一方面做到最好。
首先,用人所長,就要對他的工作績效提出要求。在給下屬布置工作之前,先問問自己『他可以做什么』,發掘他的長處后,再嚴格地給他布置工作內容。
其次,設立一個組織,避免下屬的弱點影響工作。
其實,管理者知道人都有缺點,也知道人是用來做事,而不是交際。
十二、要因事用人
管理者認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因事用人』,而不是『因人設事』。但是『因事用人』有局限性。
十三、如何用人
四個原則:
1.職位設定要合理
有效的管理者要把職位設定得合情合理,
真正合適的職位,是能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2.職位要求要廣泛
年輕的知識工作者才會去思考自己的職業出路。
3.人才評估
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的時候,要先考慮對方可以做什么,而不是先考慮職位的要求是什么。這套考評方法的第一步,是列出一個人過去職務所做的貢獻和現任職務想做的貢獻。接著,管理者把此人的真實績效,和他自己的期望貢獻相對照。再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詳細分析:
一、哪方面的工作他做得很好?
二、哪方面的工作他可以做得更好?
三、為了充分發揮他的長處,他還可以學習哪些知識?
四、如果我有孩子,我會愿意讓我的孩子在他的指導下工作嗎?
這套方法以當事人的長處為重心,以當事人能做什么為基礎。
4.接納別人的短板
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之所長的同時,會接納人之所短。
總之,用人所長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一個企業能否高效發展的關鍵。
十四、如何管理自己的上司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還要懂得充分發揮上司的長處。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僅僅要會管理員工,還要學會管理上司。
管理自己的上司,首先要協助上司做好工作。
上司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有效的管理者,要從上司的長處入手,協助上司做好想做的工作。這樣才能在幫助上司提高效率的同時,最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管理者要常常問自己,上司可以做什么,他有過什么成就,要發揮他的長處,他還需要知道什么?至于上司不能做的事,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管理自己的上司,還需要摸索上司的工作方式。
上司也是管理者,因此上司肯定也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這套工作方式主要是指上司平時工作的態度和習慣。上司喜歡聽別人講話還是喜歡自己講話;對一份報告更注重結果還是更注重細節。只有了解這套工作方式,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管理自己的上司,最后一步是提出合理的建議。在了解了上司的長處,摸索了上司的工作方法之后,就可以針對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了。當然,陳述建議的時候也要考慮上司的優勢和工作習慣。比如上司長于政治能力,你要做的報告就要先從政治方面的問題說起。
俗話說:『觀人易,察己難』。要想管理好上司,必須要先了解上司的長處。協助上司發揮自己的優勢,管理者的工作才是有效的。
十五、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
有效的管理者對于自身的工作,也要充分發揮長處。
有效的管理者,會巧妙地利用自己的習慣,來配合自己的工作。
有時候,人的性情,會成為一件事情成敗的關鍵。
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把每個人都當做機會,包括他自己。
在任何一個團隊里,領導人的表現就是團隊的標準。
總之,管理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人,而是要運用每個人的才干。通過運用每個人的長處,管理者可以讓每個人的才智、健康以及靈感得以發揮,從而使企業的整體效益成倍增長。
十六、集中精力運用整塊時間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是會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為什么說管理者要集中精力呢?
首先,管理者的時間有限;
其次,管理者做重大貢獻需要有整塊時間;
再次,集中力量做一件事,才能獲取最佳效率。
管理者如果能在一生中完成很多重大決策,秘訣只有一個: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十七、擺脫昨天
管理者要想專心致志只做一件事,就必須擺脫已經不再有價值的過去。
還有一種情況是,過去的成功也要擺脫。
管理者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擺脫過去,讓自己和企業都變得很有效。
1.檢視一切方案、活動和任務。
2.新任務開啟時,務必刪除原有業務。
3.讓有才能的人主持新項目。
4.生產新品。
十八、考慮先后次序
1.重視將來。
2.重視機會。
3.選擇方向。
4.選擇目標。
十九、有效決策的案例
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所做的決策也必須是有效的。
貝爾公司費爾做出的第一項重大決策是:貝爾電話公司必須預測并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費爾采用『公眾管制』的方法,確保公眾利益的同時又幫助貝爾公司順利運營。費爾的第三項決策,是為公司建立了貝爾實驗室。費爾又制定了第四個重大決策:開創一個大眾資本市場。
費爾的四項重大決策都是有針對性的,都是為了解決公司當時面臨的問題。
二十、決策的五個要素
有效的管理者在制定有效的決策之前,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考量:
1.要了解問題的性質
2.要找到解決問題的邊界條件
『邊界條件』是指決策得以實施的最低限度。
3.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
管理者要明確知道制定決策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4.要化決策為行動
有效的管理者在制定決策時,要兼顧決策的實施。
5.要重視反饋
有效的管理者要在決策中建立信息反饋制度,以便隨時監測成果。
以上就是制定決策前需要考慮的幾個要素。
二十一、個人見解和決策的關系
要做出有效的決策,首先要清楚決策和個人見解的關系。
決策是一種判斷,是在若干個方案中尋找最優解。見解是一種假設,還需要經得起驗證。個人見解是制定決策的基礎。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先有若干種不同的衡量方案,再從其中選取最恰當的一種。
好的決策,應當以不同的意見為基礎,從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判斷中選擇。
二十二、反面意見的運用
為什么該有反面意見,主要有三個理由:
1.唯有反面意見,才能保護決策者不至于淪為組織的俘虜。
2.反面意見本身,正是決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3.反面意見可以激發想象力。
制定決策就像是動一次外科手術。
怎么衡量什么時候做新的決策,什么時候不做呢?參考兩個原則:
1.如果利益遠遠大于成本或風險,就該行動。
2.行動或者不行動;千萬不要只做一半。
二十三、決策與電腦
電腦主要優點是:它是一種『有邏輯的機器』,交給電腦一個程序,它會很快執行。
電腦只能輔助管理者做決策。
首先,管理者可以用電腦對已發生的案件作出預定的反應。
其次,電腦還可以幫助管理者做具有策略性的決策,
同時,電腦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區分『偶然事件』和『經常性事件』,因為電腦的邏輯只能處理 『經常性事件』。
正是因為電腦有它自身的局限性,才需要管理者親力親為,親自制定有效的決策。
二十四、管理者有效性和組織的有效性
有效的管理者的自我提高,是組織發展的關鍵。
組織也要學會抓住機會,利用時間,要充分發揮人的長處,衡量工作的優先次序,做重點工作。
管理者的工作卓有成效,這是有效的機構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
反過來說,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就是對組織發展最重要的貢獻。今天的社會有兩種需要:對組織而言,需要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對于個人而言,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只有管理者的有效性,才能使這兩種社會需要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