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球狀閃電》相較好的地方在于它描寫的是更容易引起人的共情,情感比較細膩,人物塑造的比較飽滿。
尤其是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俄羅斯科學家格莫夫、窮其一生追求的張斌,還有很多默默無聞地奉獻一生卻不被銘記的人會讓我們觸動。在一件偉大的事情成功前,要有多少必不可少的無用的過程,而這一路上,又有多少人前赴后繼地埋葬在這里。他們看似無望的堅持升華了人一生追求的意義。
還有量子化的林云等人,他們其實都還“活著”。書中量子與幽靈的結合,弱化了生死之間的距離,自然會由此因此人對生死的考量。
劉老師的作品我覺得很有價值,我都喜歡。我真是佩服他的想象力和細膩的觀察力。
在一次訪談中劉老師說其實他不認為球狀閃電量子態理論是正確的,他也不喜歡林云這個角色,但他卻還能把故事寫的像模像樣,真是太牛了!
如果還想了解球狀閃電的有趣的介紹,推薦看《科學聲音》的系列視頻,質量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