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評估一個創業公司。今天我們對以前投的兩個小公司的評估,我們的討論和給他們的建議不妨和你分享一下,因為它們的情況在創業公司中頗有代表性。
這兩家公司(分別假設為 A 公司和 B 公司)都是同時起步在做同一個領域的事情,具體的方向恕我不能泄露。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都很聰明,對所在領域專業知識的了解都堪稱精深,調動資源的能力和推廣水平都很高。當然他們有各自具體的特點,A 公司的創始人比較年輕,十五六歲就大學畢業了,想象力豐富,B 公司的兩個創始人在 40 歲左右,對未來市場所在的行業經驗較多。
A 公司一開始定位做純技術,這個技術在市場上當然有需求,A 公司試圖打造一個大平臺,讓客戶在上面二次開發做具體的事情。但是由于他們計劃過于龐大(那些高管出來當然不會滿足掙小錢),戰線比較長,嘗試了兩三個主意都沒有結果,半途而廢了。雖然開始搞得風風火火,但是近半年的進展非常緩慢,他們想做的平臺一直是空中樓閣。
聽了他們的匯報,曾鳴教授和我非常一致地認為他們完全走錯了路。雖然我一直講,在商業中繞不過去的一環能掙到最大的錢,而掌握這樣一環的都是平臺公司,比如 Google 和 阿里巴巴。但是,沒有人一開始就能夠做出一個通用的平臺。今天大家看到平臺公司掙大錢,看到它們可以控制上下游,在各種場合必談平臺,但是真正成功的平臺公司都是從單點突破做起的,Google 靠的是搜索,騰訊靠的是聊天,阿里巴巴則是做 B2B 牽線搭橋的苦差事(多一個銷售人員多一份收入,可不像今天的淘寶,睡覺時也收錢)。等他們真的把東西做好了,單點突破才可能牽動整個行業,才慢慢做成平臺。
公司 B 一開始也是開發技術,但是兩個創始人在開發時非常有針對性。雖然從理論上來講,B 公司的技術是通用的,但是他們一開始只做了一個自己非常熟悉的市場。隨著他們的開發工作一步步完成,客戶對他們的產品所能提供的服務看得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嘗試他們的產品。我想,等他們的產品第一個版本正式發布,很多為他們做 Beta 測試的客戶會最終成為他們的付費顧客。雖然他們一開始尋找的市場并不大,但是只要他們走通這個市場,橫向擴展(leverage)并非難事?,F在,他們已經獲得了新的一輪融資,估值比 14 個月前長了 4 倍,而且還有一家公司在和他們談收購的事宜。
小公司一開始,由于資源有限,不可能像大公司那樣全面鋪開工作,即便創始人有很高的心態,也需要從一個突破點開始做起。你或許還記得我在前幾封信中講到,一個產品要打磨得像樣,也需要一萬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初創公司規模小,要想在短時間里某個方面領先大公司,必須要把所有的人力集中在一個點,把它打磨好。
自己觀點:凡事都講究方法,方法正確,做事情的結果大致就是確定的。正確的方法從哪里來?應該是從已經取得成功的那些企業和人那里來。既然別人取得成功,已經經過眾多成功的企業和人驗證過的方法,自己就沒有必要再去另辟蹊徑,按照這個方法做事情就好。愿景,目標,道路,正確做事情的方法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