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心里有一個行為標準,希望自己做到,卻經常被打臉。好像心里有一個自己,而現實卻是另一個自己。
來做個比方,兩個自我:大象和騎象人。分別代表一個感性自我,一個理性自我。人的情感面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就像一個騎象人。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手里握著韁繩,好像是他在指揮大象,但事實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發生沖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過大象的。(出自積極心理學家 喬納森-海特)
對于改變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動力。
大象三個特點:一、力量大。一旦被激發,理智很難控制。
二、它受感情激發。既容易被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驅動,也容易被愛、憐憫、同情、忠誠等積極情緒所驅動。所以它可能成為改變阻力,也能成為推動改變的強大動力。
三、它受經驗支配。它只認切實體會過的“經驗的好處”,而不認理智所構想的“期待的好處”。
講講第三個特點,期待的好處就是我們想象中的好處。比如:每天跑步會更有精神、不拖延會更高效更有成就感、堅持健康飲食會讓身體變更好等。相反我們體驗過睡懶覺時溫暖的被窩、打游戲的快樂、胡吃海喝的快感,這些就是我們體驗過的“經驗的好處”。
兩者特點對比為:a、期待的抽象與經驗的具體;b、期待發生在未來與經驗發生在過去或現在;c、期待是被教導出來的,經驗是真實感受與體會到的。
那當兩者發生沖突,雖然騎象人想尋求“期待的好處”,而大象會不由自主轉向那個“經驗的好處”,哪怕有時候這個“期待的好處”要比“經驗的好處”大得多。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巴甫洛夫的狗,久而久之無論有沒有肉,狗聽到鈴聲都會流口水,刺激的是鈴聲,反應的狗流口水,強化是肉。這里的強化其實就是經驗的好處。一旦我們在某個行為獲得了這種好處,他就會被保留到生命里,即使在潛意識里也會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這里有兩種強化可以使行為更牢固。正強化是增加你想要的結果,如高額獎金。負強化是減少不想要的結果,如防止被扣獎金。
“經驗的好處”很隱蔽,例如有一個上班族工作壓力很大,下班又不想回家后一個人空蕩蕩的,就跑去鬧市區一邊吃一邊看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煙火氣。知道吃撐了還不能停手,她很苦惱,卻控制不住自己。這里我們的思考是:引起行為刺激的不僅是美食,更是由孤獨引起的。她的大吃特吃,不僅是一種獲得食物的正強化,更是一種通過吃來逃避孤獨的負強化。這種強化,讓她很難控制自己做出改變,無比痛苦。
老師給出的建議是:“人生已經很艱難了,你也不需要完全否定吃美食,這畢竟也是一種減壓方法。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找一個更健康的替代方式,比如跑步健身、參加讀書俱樂部、跟朋友看電影等等。”可以在每周一三五去試驗新方法,二四六用“吃”這個老辦法,看看哪個感覺更好一些。最后這位女同學找到了一家羽毛球俱樂部,認識了幾個朋友,慢慢的也能夠控制自己的飲食了。
所以,當我們改變失敗的時候,責怪自己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的行為并不是獨立于環境而存在的。改變的本質是創造新經驗,用新經驗來代替舊經驗的過程。創造新經驗需要通過新的行為,獲得新的反饋,新的強化,并親身感受到它。親身感受到的經驗,這跟你聽來的道理很不一樣。如果你只是想象中的期待,而沒有新行為所帶來的新經驗,改變就很難發生。
題外,不定期布告:下圖既然做了推薦就介紹下自己的使用情況,我自己是分開了兩個號,歸類為一個商學,一個非商學。時間久了,課程慢慢開的就多了,正好也符合初心,時刻可以分享出一個賬號與你最親近的人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