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隱忍,就會想到委屈,誰都不愿意受委屈,可不受委屈又怎么成長?是的,這是一個張顯個性的時代,人人都說要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這沒有錯,錯就錯在個性不等于絕對自我。一人一世界,但不是一人一社會。
認識一個人叫老李,和他呆在一塊總讓人覺得很舒服,就算是被他批評都覺得很受用,沒有丁點兒不快。這是一種人格魅力,我很佩服,也很羨慕,三翻五次地向老李請教其中奧妙,老李只是呵呵一笑,似乎答非所問:“容人之短,寬己之心!”
我悟了很久,突然覺得老李總結得精辟,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是的,生活中,很多朋友總是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爽。曾認識一位文藝青年,總是感嘆:“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經常抱怨這個社會是屁股決定腦袋,這個領導做決策不過腦子,那個領導沒眼光;這個朋友不理解自己,那個哥們又誤會我了,總之,錯的都是別人,自己永遠是受害者,卻又總是一副唯我獨尊的態度。
我就奇怪了,一個總被欺侮的人怎么就那么自戀?其實仔細一想,這就對了,這是一種幼稚,越是幼稚的人越是覺得自己成熟穩重,總是在言語上豪邁,在行動上猥瑣。
《素書》上有句話:“小怨不赦,大怨必生。”是的,為人處事不能斤斤計較,今天你拿住人家點把柄就非得無限放大,就要想到明天會有人拿著顯微鏡來找你的瑕疵。且不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就說有些朋友總有這樣一個觀念: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就要講感情;別人犯點錯誤,就要講原則。如此為人,誰和你做朋友?誰愿和你講感情?
生活中有種種不如意,只有學會隱忍才能變得更堅強。隱忍是成熟的一種表現,不想過怨婦式的生活,需要隱忍,因為日子就是問題疊著問題,你不把那些不愉快的,不把令人痛苦的事情忍下來,等待你的將是更多的不愉快,最后,整個生命就只能在痛苦和抱怨中循環,直至再無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