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小獲老師學溝通的課程中,小獲老師在講到溝通的經典套路就是【非暴力溝通】,當時對這個概念還很模糊,課后作業自然也是完全任憑自己的空理解做的。
小荻老師講到的【非暴力溝通】的模版是:
1】描述客觀事實
2】說自己心里的感受
3】說產生這個感受的原因(細節)
4】提出請求(要讓對方干嘛)
我感覺需要真實學習一下【非暴力溝通】的提出系統,才能好好理解并應用。
閱讀完整本書用時3H,繪制思維導圖用時1H,整本書學習時間4H.。已經大大超出我的預期,嘗試用速讀方法,盡快閱讀整本書并做輸出,這一次嘗試比較滿意。
讀書前,先明確我需要讀這本書的目的:我想學習如何做非暴力溝通,這種溝通模式能解決我今后樣的問題?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不僅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范圍內的沖突和爭端。
【非暴力溝通】核心在于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讓我們以寬容的愛去溝通,讓我們用心去發現所謂真正的溝通屏障,其實,完全在于自身。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結合小獲老師給的模版,更易理解。
一、觀察
首先是區別【觀察】與【評論】。沒能運用好非暴力溝通模版,首先一點,我們很多時間都在用【評論】了。
評論帶著自人情緒,給別人貼標簽,那么自然被溝通方帶入這個坑。而觀察,則是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客觀陳述事實,不帶個人感情色彩,雙方才能站在中立的角度進行溝通。
我說,你從來都沒有給我買過便當,我很傷心。我想這句話說出來,你一定也會覺得很委屈吧,我沒有時間,你離我那么遠,我怎么給你買便當呀!
如果我說,這個月我都是自己下樓去買便當,我有點累了。是不是聽到這句話,你就會心疼一點我呢?
二、感受
還是要區別【感受】和【想法】
感受常用的語句是:我感到……
想法常用的語句是:我覺得……
如此看來,“我覺得”這樣的詞句仍然是帶有個人感情色彩,不利于后面請求的發出。
當我們聽到我們不中聽的話時,有四種選擇:
a-責備自己 ? b-指責他人 ? c-體會自己感受和需要 d-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更多我們應該愛自己和愛他人,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將矛盾和沖突化解,否則只會一味鉆入情緒的屏障中,無法自撥,越說越錯。
三、需要
產生這樣的感受的原因,是因為某方面的需要未得到滿足。
從正確和正面的因素去表達,你真正的需要,發出請求,這樣的溝通,正是非暴力的啊。
而我們在日常溝通中,正在忽略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只會一味要求,試問別人為何要為你的要求買單呢?沒有合理的需要,誰會顧及得到你的感受呢?
四、請求
正確清晰的表達你的請求,即要求對方干什么。這里結合小荻老師的溝通目標SMART原則,請求更加明確。
整本書讀完,結合書中的案例,感覺【非暴力溝通】并不僅僅是一種模版,而是一種心態,明確的態度。剛開始讀書的第一感覺像用【非暴力溝通】有一種示弱的態度,什么都保持謙卑,什么都在忍讓。
但看完案例后,其實并不是。作者永遠都在引導和耐心溝通,在未清楚明白對方的需要和感受前,永遠都在用疑問句跟對方溝通。在對方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被重視和尊重的感受。在溝通者的溝通來說,就是圍繞四要素。
現在對于【非暴力溝通】有著初步理解,希望能真正應用到日常溝通中,嘗試在溝通時心里想著四要素,被逐步引導。
當用【非暴力溝通】成功完成溝通的幾次后,相信會更加應用熟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