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1、讀書方法的升級: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
2、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讀書不再追求速度,會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后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在記錄和尋找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方法。
3、從讀書到發現臨界知識
當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么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后,是否我有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么領域?
二、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兩個心態
1、底層心態之一:綠燈思維
綠燈思維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與之對應的就是紅燈思維。紅燈思維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消極處理,準備防衛。
想要通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與自己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地方。這種情況下,要開啟綠燈思維,積極面對,接受新觀點和新概念里有價值的地方。從容地問自己:我的觀點是不是可以在別人的意見里進化得更好?
2、底層心態之二:以慢為快
讀書的目的是:打通知識的阻塞,實現融匯貫通。
我們要以快為慢,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面。
同樣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有想明白地問題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三、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提升知識掌握的層次
反思不是總結。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從應用的角度看:
-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
-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至少起著三方面的作用:
- 1.發現知識誤區。
- 2.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要多問問自己:
- 我過去還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 我還聽說過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誤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嗎?
- 有什么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嗎?
- 3.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
(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要培養堅持反思的習慣,首先要解決反思日志寫什么,要不然就會因為沒什么可寫,硬逼自己寫,然后寫成流水賬了。
反思日志不一定記錄大事,從日常的小事,小習慣入手,從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問題的過程入手,不僅僅記錄事情的結果,我們就能找到改進的辦法。
(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3)培養寫反思日志的習慣
通過分類讓自己思考生活,并寫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以教為學
學習是一個輸入知識的過程,為什么教被人能夠促進學習呢?因為教別人的過程表面上是知識輸出,其實還有三個額外的價值:
- 1.要教別人,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 2.教別人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知的過程。
- 3.教別人之后,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知。
- 備課要大量查閱資料。
- 在備課中,一定要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持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
在以教為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內容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腳,經得起考驗。只有真正知道我們擁有的知識的局限性所在,我們才配真正擁有這個知識。
3、刻意練習
- 1.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劃小圈的內容就是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地方進行反復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這個問題吃透,弄明白。
- 2.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我們把掌握的核心知識徹底吃透,就能夠和其他相關知識組成一個新的知識能力單元,整體使用。
- 3.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比如在商業分析中,可以將復利、邊際效益、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組合成一個認知框架,來判斷一個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
四、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1、記錄
- 如何地記錄整個事情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嘗試訓練自己記錄發生了“什么”,是“如何”發生的,而不僅僅是事后自以為是地去解釋“為什么”,這將改變我們的很多認識。
- 記錄是主動思考的過程,是挖掘看得見的事情背后看不見的關系。一般會記下面幾個問題:
- 當時思考時,我們考慮這件事情的目標了嗎?如果考慮了,當初的目標是什么?
- 在這個目標下,我當時考慮了哪些因素?現在看,這些因素合理嗎?有遺漏嗎?
- 我當時為什么會這么考慮?各種因素中,哪個條件發生變化,結果可能不一樣?
- 最后的結果和我的預期之間有什么差距?為什么
2、定期回顧
回顧工作具體要怎么做呢?我們將回顧分為三個層次:周/月度回顧,主要是微觀層面審視解決問題的假設和效果;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靈感激發;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1)周/月度回顧——審視解決問題思路
- 1.本周或本月的目標與期望是什么?
- 2.實際情況如何,比預期好還是不好?
- 3.為什么?
-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當時我的假設是什么?)
- 如果現在重新做,將會如何執行?新的假設有什么不一樣?
- “跨領域經驗”的類比與借鑒:思考自己遇到的問題可能與其他領域的哪些問題相類似,他們用了什么解決思路和方法?他們的假設是什么?這個假設的原理是什么?對我認識問題的方式有什么借鑒?
- 4.總結經驗。
- 有效的假設,是在什么樣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來一定要記得避免不考慮條件地亂用這次有效的經驗。
- 哪些假設這次驗證是錯誤的?哪些行為時未來要堅決避免的?
- 哪些假設是這次想到或者借鑒的,接下來要嘗試應用的?
在月度回顧中,還可以將本月的新啟發、新方法、新認知、新問題集中匯總起來。
(2)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靈感激發
年度回顧,不是做年底總結,是以年為時間跨度進行反思。能夠幫助我們在較長的時間跨度下,更容易看清錯誤的根源,從而更好地集中精力解決問題。
(3)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站在5~10年的跨度回顧審視我們的生活,才能超越簡單的經驗學習,看到更加基礎而重要的規律影響我們的生活。
- 1.審視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
- 讓我們現在驕傲的事情是什么?
-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 遇到的困難與障礙是什么?
- 2.用三條線索記錄過去10年的關鍵事情。
-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 發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機構的重要事件。
- 發生在全局(組織之外,包括國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 3.看看這些事件有什么關系,它們如何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當時采取其他行動,可能有什么不同?在類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過什么行動?有什么值得我借鑒的?
3、付費購買
《好好學習》系列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