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聽孫路弘老師的課,只是想找到教會如意數數的技巧。那時候,如意一周七,從一數到五都不會,而鄰居家小姑娘差不多大,都可以數到十幾二十了。我是一個心態不佳媽媽,不斷會審視自己,懷疑是否自己哪里做的不到位。從不強求如意怎樣,但希望自己能更好地啟蒙和引導,讓他可以在未來的學習中更輕松更快樂。
結果,聽完課,如醍醐灌頂,原來,對于數學啟蒙,有著太多的誤解。慶幸自己發現的早,否則,該把如意帶歪了。孫老師是中國奧數第一人,如意的大舅舅曾拿過福建省奧數一等獎,保送了當年國家排名第五的大學,現在在南京已是小有名氣的奧數老師。按圖索驥,猛然發現,我哥數學好,而我數學爛并非純粹是智商有差。孫老師提出一個詞,叫數感,就像學音樂講究樂感,學語言講究語感,學數學則要講究數感。媽媽是無心插柳,讓我哥從小就培養了很好的數感,所以他喜歡數學進而擅長數學。
為什么總體而言,女孩子的數學比男孩子差,因為女孩子善用記憶,而數學要的是邏輯。孫老師說,過早采用生硬的方法教孩子數數,認數字,那可能會阻斷了孩子學好數學的路。兩歲以內的孩子,不要教他認數字,因為他一旦慣于采用記憶來學數學,未來就很難真正地去理解和掌握數學。曾經看過一個很火的視頻,一個小女孩,怎么都背不出三五一十五,媽媽反復教,孩子還是不懂,最后孩子哭著說“三五,三五,嗚嗚嗚,實在是太難了”,那會兒,我笑疼了肚子,現在回頭去看,為這個媽媽感到羞愧。因為強迫孩子死記硬背,她剛講完三五一十五,下一秒又忘記了,且在媽媽的重壓下,恐懼煩躁等情緒交織,大腦根本無法思考。我自己學數學靠的就是記憶,依賴題海戰術,常規題目難不倒我,但一旦稍有變換,我就做不出來。沒有理解,學起來費時費力不說還學不精。
什么是數感,如何培養數感,哪個年齡段是培養數感的關鍵時期?
數感,說白了,就是對數學的感覺,明白數量的多少,大小,遠近,高低等。培養數感,需要充分調動孩子的觸覺聽覺視覺來刺激大腦神經元的形成和發展。0-6歲是數感培養的關鍵時期,錯過了,就很難再去開發。
為什么學一門新語言,最先學會的都是那些臟話,因為人們說臟話時有更豐富的表情,更夸張的動作,高低變化更明顯的聲調。學習數學,就要讓孩子多方位去感知,譬如掰手指頭,數臺階。如意數數的里程碑是捉迷藏,他最愛捉迷藏,我有時候說數到五去找他,有時候說數到十去找他,他可以感知到數字不同意味著時間長短不同,最重要的是喜歡跟我一起數數了。在快樂中學習,就是所謂的寓教于樂,必將事半功倍。
培養數感,很好的一個玩具就是樂高,孩子在一堆大差不差的積木中去挑出自己要的進行搭配組合。需要多少塊積木,數量的感覺就來了,選擇哪些形狀的積木,搭建出什么樣的結構,大小形狀的感覺就來了,全方位的空間感也來了。孫老師講,數感好的孩子更懂對稱美,我一度懷疑。在觀察如意的積木作品時發現,從胡亂拼湊到現在無論是形狀還是顏色,做出來的東西多數都是對稱的。他的數感真的在循序漸進,并按孫老師所說的表現出來。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老師給的是知識,是理性,是系統,媽媽給的是興趣,是動力,是喜悅。媽媽,不是要成為家里的老師,而是要成為啟蒙孩子智力發育的朋友。
未完待續,愛分享的人就是喜歡這么絮絮叨叨,表達出來,強化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和道理。思考總結過了,就變成自己的東西咯,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