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論語》里仁篇第四?-?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 ? ?“見賢思齊焉。”見到賢者和他人身上的優點時,我們要向他看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不足的地方,我們要自我反省,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有,我們要懂得加以修正。比如我們看到別人脾氣很暴躁,這時我們要懂得反觀自省,看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有,我們要加以修改。這句話在講內修,講如何自我進步。
? ? ? ?這里的重點是見賢和見不賢,我們要有體悟的能力,要有觀察事物的智慧,否則我們見不到賢,也見不到不賢。我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讓自己增長知識和智慧,才能看到他人賢德之處和不賢之處。
? ? ? ?我們在學習圣賢文化和修身之前,可能只是看一個人的外在,比如一個人有沒有財富,一個人有沒有地位,這時我們看到的都是表象。而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叫做“內”,見不賢而內自省,我們要懂得看內在,看別人的賢與不賢,然后向內自省。
? ? ? ?當我們學習了圣賢文化,學會了修行之道后,我們看到一個人衣食比較富足時,就不再是停留在表象,而是看他內在的東西。比如這個人為何比較富足?這個人的地位為何比較高?可能是因為這個人謙遜,這個人努力,這個人堅韌,這個人有仁德,或者這個人有思維,這個人有智慧,這才是一個人的內在。
? ? ? ?如果我們不學習,沒有體察的能力,看不到賢或者不賢,就會停留在事情的表面。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修正自己,當我們增加了智慧,才能看到別人的賢德和不賢之處。
? ? ? ?這時我們再把賢和不賢擴展來講,我們不一定只向賢德之人學習,任何人身上都有優點,都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小孩子,對于不高興的事,煩惱的事,放下得特別快,這一刻可能還在哭,下一刻就把煩惱的事忘記了,而這正是我們需要向小孩子學習的地方。我們也要向老者學習,學習老者經歷世事滄桑后的那種淡然。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我們可以向每個人學習,反之也是一樣,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不足時,我們要反觀自省,修正自己。
? ? ? ?我們再來延伸,萬事萬物都可以讓我們學習,比如我們可以學習竹子的品質,學習松柏的品質。體悟事物的思維非常重要,當我們養成了體悟的習慣,我們觀察任何事物都可以從中學習。看到別人的不足之處,或者事物的不足之處,都可以用來修正自己,并且用來幫助別人。
? ? ? ?我們天天講道,道包羅萬象。我們之前講過道體不可描述,無論我們如何描述,都只是道的一部分,都是道的相和道的用。所以當我們有了體察萬物的能力,可以觀察萬事萬物的賢和不賢,我們就可以隨處應用到道,不僅可以修正自己,還可以指點他人,讓每個人都養成體察萬物的能力。這是一個內修的過程,當我們懂得體察萬物時,我們就可以解決自己所有的問題。
? ? ? ?比如我們現在有一個困惑,無論是生意、家庭、人際關系,還是學習、修身都一樣,如果我們有體察萬物的能力和智慧,即使當下這個問題沒有解決,還在困擾著自己,但是可能某一天,我們聽到某個人說了一句話后,我們的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 ? ? ?甚至我們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樹,看到下雪,看到匆忙的人群,或者突然看到某個人的不足時,都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和困惑。因為我們在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所以見到賢德的人,賢德的事,見到別人的優點或者不賢時,都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
? ? ? ?保持思考、覺知、體察萬物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個能力本身就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可以觸類旁通。我們經常講智者不惑,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困惑,即使當下有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是當我們有智慧,有體察萬物的能力時,所有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 ? ? ?我們延伸來講,賢或不賢,可以包括人事物,所以這句話的重點在于“見”。我們如何才能見到賢,或者見到不賢,這是我們需要不停鍛煉的能力,需要我們不停增長的智慧,需要我們不停地學習。隨著我們學得越多,修得越好,智慧越足,我們見到的問題和內在的東西,就會變得更深刻,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變得越強,這是一個次第,也是相輔相成,自修的過程。
? ? ? ?我們現在在講里仁篇,我們看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的仁體現在哪里?我們在學習圣賢文化和修行之前,看到賢者和別人的優點時,通常會嫉妒;看到不賢者和別人的缺點時,通常是指責、譏諷甚至嘲笑。
? ? ? ?當我們懂得里仁為美,內在有仁德時,我們才能自修,才能幫助別人。當我們有了修行的思維后,看到別人的賢德和優點時,我們是學習的心態。看到別人不足的地方,我們也能反躬自省,修正自己,當我們的仁德變得更大時,我們會幫助對方成長。這是修行前后和學習圣賢文化前后的區別,我們整個人的心念和思維方式,都會發生變化。
? ? ? ?工作中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沒有學習圣賢文化,看到他人的優點時,我們可能會排擠甚至嫉妒,也不懂得贊美他人;看到別人的缺點時,我們可能會指責、嘲笑和議論。
? ? ? ?可是學習圣賢文化后就會發生變化,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優點時,我們會向對方學習,并且鼓勵和贊美對方。當我們看到別人的不足和缺點時,不是指責和抱怨,而是反觀自己有沒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有,就要加以修正,然后引導其他人也發生變化,這都是內在有仁德的體現。
? ? ? ?我們只有不斷地內修,不斷地幫助別人,當內在的仁德越來越多,里仁為美時,才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一切都是因為仁在其中。
? ? ?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幾:輕微,委婉。志:意見。勞:勞心、憂心。意思是我們侍奉父母,給父母建議和諫言時,要輕微委婉地講,如果父母沒有聽從和采納我們的意見,我們仍然保持恭敬,并且不違背父母,我們只是憂心,但是不生抱怨。
? ? ? ?我們來舉個例子,更好的理解勞而不怨。比如我們關心孩子的吃住,關心孩子的學習,關心孩子的生活,這時我們會勞心憂心,但是不會生怨恨。但對父母可能就不一樣了,當我們對父母提出一些建議,希望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時,如果父母沒有采納和聽從,我們可能就會抱怨,責怪父母為什么就是不聽,為什么就是無法改變,這時可能會不停地爭吵,心生怨恨,所以我們要學會勞而不怨,不生怨氣,只是勞心和憂心。
? ? ? 尤其現在這個時代,科技發展非常快,物質也比較豐厚,和父母那個年代不一樣,所以有很多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都不同。比如父母在生活中可能很節儉,可能喜歡儲備一些東西,甚至有些東西過期了也不舍得扔,這時和孩子的意見就會不統一,我們可能告訴父母過期的東西不要吃,剩飯不要吃,已經穿壞了的衣服要換一件,但是父母可能都不會聽從。
? ? ? 因此難免會心生怨氣,認為父母怎么就是不聽呢?攢那么多錢有什么用呢?為什么就是不舍得花呢?都這個年齡了,為什么還要出去打工,出去做事呢?
? ? ? ?我們這里只是舉了一部分人的例子,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如此,舉這些例子,只是想說明我們和父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兩代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年齡不同,時代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我們對待父母,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但是如果父母不采納,也無妨,我們仍然保持恭敬,不違抗,該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只勞心但不生怨恨,如此就是孝順的一種表現方式。
? ? ? ?我們再往工作和生活中延伸,不僅對父母是這樣,在企業中做事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對處上位之人有一些建議,也要委婉輕微地講,即使對方沒有聽從,我們依然保持恭敬,不違抗,只勞心但不生怨。這是一個人非常好的品質,我們對上位如此,對客戶如此,幫助他人時也依然如此。
? ? ? ?再比如我們給朋友幫忙,給同事幫忙,可能就會出現意見不統一的地方,我們有我們的想法,對方有對方的想法,這時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但是要輕微委婉,即使對方沒有聽,我們也依然努力幫助別人做事,只勞心但不生怨,如此才能維護好人際關系,才可以促進整個團隊和企業的和諧。
? ? ? ?但有時我們恰恰相反,我們給上級領導提出意見時,如果對方不采納,我們可能就會心生怨氣,心生抱怨;給朋友、同事、親屬幫忙時,如果對方沒有采納我們的意見,沒有聽從我們的方法,我們可能就會心生怨氣,最后可能我們也幫了很多忙,也在不停地出力,但是結果并不好,就是因為不懂得以和為貴,不懂得這句話的道理。
? ? ? ?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這樣的行為準則,保持這樣的寬容之心,保持淡定平和的情緒,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立于天地之間,這也是禮的一種體現,也是內在有仁的一種體現。當我們內在有仁德時,我們會換位思考,對方沒有采納我們的建議,自有他的想法,或許他固執,或許他有自己的打算,但我們盡心盡力,不生怨氣,這也是我們內在仁德的體現。我們提出建議和方法,是希望這樣事情變得更好,即使別人不聽從,我們也是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