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表達的是我們人類在學習技能,掌握技能過程中的三個心理區。
舒適區,就是你已經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識或技能,也就是你知道了是什么,如何用,你就處在了這方面知識技能的舒適區。
我們會對知道的東西感到舒服,因為我們會有掌控感,安全感。比如人類以前一直以為太陽繞著地球轉,我們就在這個知識的舒適區呆了很多年,后來哥白尼發現原來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于是我們就開始不舒服了,直到我們完全認可了這一事實,我們又開始舒服起來。
當你身處北京,對這座城市非常熟悉了,飲食、交通、文化,等等。你的心理上就會視這座城市為舒適區。
當你離開北京,去到從未去過的上海,這座城市會給你不舒服的感覺,比如飲食會偏甜;人們說的語言,是你不熟悉的上海話;文化氛圍也跟北京大不相同。這時候,你就離開了舒適區。
所以,舒服區,就是我們掌握的,能理解的心理區,如果你打開煤氣爐,會有一圈藍色火焰,你會覺得舒服,因為這種因果關系你很熟悉。但是如果你打開煤氣灶,飛出一條眼鏡蛇,你就會覺得極不舒服,因為這不符合你大腦已有的關于煤氣灶的概念。
恐慌區,就是你完全搞不懂知識技能的那個區域。你的大腦中沒有任何關于這個區域的已知概念。比如,對于一個普通人,他可能很難讀懂一本量子物理的書;一個小學生,可能很難看懂微積分;一個文科生,可能根本看不懂一本編程的書。
編程書對于文科生,微積分對于小學生,量子力學對于普通人,都是處在恐慌區的知識。
人類會對未知的區域有一種天生的拒絕,因為歷史經驗告訴人們,這個區域不安全,可能甚至有危險。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其危險性,而去觸碰了危險的地方,導致受到傷害,比如居里夫人發現鐳的過程,實際上她自己也受到了輻射的傷害。
所以,人類討厭未知區,視未知區為恐慌區,就是因為對這個區域不掌控,甚至可能還有危險。
恐慌區對人類來講,永遠是無窮大,因為未知的世界,跟我們已知的世界相比,永遠無法窮盡。
以前人們用圖形來表示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用的是三個同心圓,如圖。

我認為這樣并不合適,實際上用兩個同心圓就可以了,這兩個同心圓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而學習區之外的,則全部是恐慌區,這個區域浩瀚如宇宙,無法窮盡。

一個新生兒的舒適區和學習區近乎零。

學習區,就是你夠通過你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通過努力,把某些未知的知識技能,變成已知的熟悉的掌握的知識技能。
實際上,在學習區,用你知道的舒適區的知識技能,通過學習,掌握很小一部分的恐慌區的內容,讓這部分恐慌區的內容,變成舒適區的內容。
那么,學習區的這部分未知內容,是多少為合適呢?
美國出版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一本暢銷書,一定要有85%的內容,是人們能夠理解熟知的,但是,一定還要有15%的內容,是人們不熟悉,不了解和未知的。
如果全是熟知的內容,人們閱讀起來就索然無味,沒有了探索的興趣;如果全是未知的內容,讀起來又不知所云,完全處在恐慌區,人們也沒有了讀下去的動力。
所以最后研究發現,15%的未知內容最為合適,一方面人們憑借自己的已知知識理解書中的內容,一方面還有一定量未知的東西,供人們探索,提起人們的閱讀興趣。通過大量(85%)的已知內容,對這部分未知的內容進行學習和解密,當理解了這部分未知信息的時候,就產生了新的愉悅。
我們對流行音樂跟交響樂的認知也有這樣的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的區分。
對于一個流行歌曲,有明顯的節奏,還有簡單的旋律進行,其實更重要的是歌詞部分,我們非常熟悉歌詞表達的情感情緒,這時候我們會覺得很舒服,這樣的音樂,大多數人可以接受。
而對于古典音樂,我們完全陌生,也不知道這音樂表達怎樣的情緒,當然從旋律的進行,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端倪,但是畢竟沒有流行音樂那么明顯,而且古典音樂還沒有明顯的節奏,非常不適合模仿,所以,對于很多人來講,古典音樂可能就是恐慌區了。
很多電影的配樂,就處在了人們的學習區。本身雖然沒有歌詞,但是有劇情輔助,而且雖然用的是傳統樂器,管樂、弦樂,但是同時加上了富有節奏感的打擊樂,增加了旋律的律動感,流行感,就變成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認知,而能夠欣賞的旋律了。
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理論也特別適合用在我們選書。
選擇的書,如果在你的舒適區,你就會覺得這本書沒什么意思;如果在你的恐慌區,你就會覺得這本書太難了。我們覺得書本太難的時候,就沒有了看下去的動力。所以,選擇一本書籍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翻翻看自己是不是基本看不懂,還是覺得通過努力能看懂。這種通過努力能看懂的書,就是恰好在你的學習區的書籍。
選擇恐慌區的書籍,就像你減肥的時候,給自己無法完成的運動量一樣的不靠譜。
人通常都喜歡呆在舒適區,賴在舒適區不愿意出去。實際上,多數人從事自己熟悉的工作,基本都是在舒適區里轉悠。工作中各項流程已經非常熟悉,遇到的所有問題也基本能夠搞定,這時候,人們最容易停滯不前。所以有些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仍然沒有什么提高,就是一直在舒適區里面沒動,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你很可能會被淘汰掉。
所以,最好的學習工作態度應該是:把自己永遠放在學習區這樣你就能一直進步,進步的過程,就是不斷把學習區變成舒適區,又不斷蠶食恐慌區變成學習區。最后你會發現,你的進步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因為你一直沒有停止,而大多數人都停止了,你可想而知這種差距。
怎么知道自己在學習區而不是舒適區呢?非常簡單,你只要:
每天晚上回顧的時候,問問自己,今天有沒有新的收獲。
如果有,你就在學習區,如果沒有,你就是在舒適區。
現在大家可以閉上眼睛,想想自己今天的收獲,再想想自己這個星期的收獲,在想想自己這個月的收獲,很可能會嚇一跳。
如何把自己長期“扔到”學習區呢?
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指學到新技能的目標,而不是你日常要正常做的事情,比如每天一萬步,這就不算新技能的目標。
如果沒有目標,一個人就非常容易進入人們常說的低品質的勤奮者狀態,每天看著都挺努力,每天打卡,每天寫東西,每天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就是沒有進步。
我最開始寫晨間日記的時候,是這樣規定的:
每天早晨寫作一小時。
后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這種方法,最后變成了每天湊時間寫東西,我感覺這樣很不靠譜,后來就改成了:
每天早晨寫2000字。
不管什么時間多少了,要結果,不要偽效率。開始,超過1小時也寫不完2000字,后來,慢慢用50分鐘,甚至40分鐘就能寫完2000字了。這樣寫了一段時間,感覺還是沒效率,光是文字的數字湊夠了,仍然沒有太有價值的內容,后來就改成了:
每天早晨寫2000字,這2000字一定是未來文章的素材,或者直接就是一片文章。
改成這個目標以后,開始很麻煩,因為需要構思,并不是提筆就能寫,打開電腦就能打字,所以會想想,寫寫;寫寫停停的,但是最后仍然達到了不用1小時,就能完成2000字的有價值內容。
通過這三個不斷把自己扔到學習區的方法,寫作變得越來越有效率,也越來越有效果了。
把自己扔到學習區,需要有策略。
剛開始,不能一下子就把自己扔到一個不靠譜的學習區,搞不好就直接進入了恐慌區,沒有了做下去的動力。最好的策略就是:一定要讓自己能感受到進步,還不讓自己太難受,用一句俗話,就是不能“用力過猛”。我最開始也不是每天早晨要寫1小時,或者要寫2000字。
“用力過猛”是大多數人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犯的錯誤,這種“用力過猛”源于人們浮躁的心態,總想一口吃個胖子,相信很多人一定吃過這個虧,因為“用力過猛”導致了半途而廢。
如果把自己放到了合適的學習區,你每天都有成就感,每天的日子嗨到不行,因為你看懂自己每天的進步,看到別人距離你毫無懸念地越來越遠。并非你所愿,自然使然。
總結一下:
舒適區就是我們知識技能的已知區;
學習區就是處在我們知識的已知,未知之間的區域,這個區域一定是已知多未知少,才有價值,否則容易恐慌。
恐慌區,就是我們知識技能的未知區。
判斷自己處于哪一個區的方法,是通過每天晚上的回顧;
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扔到”學習區;
學習區的策略,就是把自己放的適當的學習區。
適當的學習區的心理體驗,就是每天都進步,導致開心到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