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人生的思維舵手
? 一天24小時看起來每分每秒都一樣,但實際上并不相同,有些時間的權重要遠遠大于其他時間,我把這些權重大的時間叫作“元時間”。元時間通常分布在“選擇的節點”上,比如一件事情、一個階段或一天開始或結束時。善用這些時間會極大程度地優化后續時間的質量。換句話說,所有面臨選擇的時間節點,都可以被稱作“元時間”。
? 那么,在“元時間”內我們要做什么呢?很簡單,就做一件事:想清楚。基本的應對策略便是:在選擇的節點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并產生清晰明確的主張。
? 比如我們希望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那么遵守一個原則:想兩遍再說。脫口而出的話往往出自本能,如果我們能在那句話說出口前先停一兩秒,用理智腦再審視一遍,或許馬上就會改變主意、換一種說法,甚至選擇保持沉默,畢竟有時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 要想清楚,不僅要審視第一反應,同時還要有清晰明確的主張。
? 比如到了周末,我們的第一選擇可能是睡懶覺;在覺察審視之后,我們可能改用這個時間來學習。但這時我們的選擇還是模糊的,因為平時那些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情都堆在了一起,既想讀這本書,又想讀那本書,還想寫文章、鍛煉,等等。由于每件事的權重似乎都差不多,最后反而在猶豫不決中浪費了時間,自己在多選項前懸而不決,處于模糊狀態了。
? 元認知能力強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對模糊零容忍。換句話說,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找出那個最重要的、唯一的選項,讓自己在某一個時間段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猶豫不決,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損失。
?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行動力弱的時候,腦子里對未來的具體行動肯定是模糊不清的。在這個時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來,進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讓腦子清醒。模糊,不僅需要在這些小事上消除,在選擇人生目標等大事上也是如此。
? 焦慮的人很少有“元時間”的意識,他們習慣不動腦子、直接行動,喜歡用飽和的行動來感動自己,想與做的時間配比差距懸殊,他們甚至連一丁點兒深入思考的時間都不愿意花,任由本能欲望讓自己迷失在自我滿足的行動里。
成為思維舵手有3種方法。
1、針對當下的時間,保持覺知,審視第一反應,產生明確的主張。
2、針對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時刻明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3、針對長遠的目標,保持思考,想清楚長遠意義和內在動機。
?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就是這樣:無論是當下的注意力、當天的日程安排,還是長期的人生目標,他們都力求想清楚意義、進行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而不是隨波逐流。
? 高爾基曾經說: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因為每克制自己一次,就相當于進行了一次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相當于進行了一次鍛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