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元認知,我們將不能自稱為“人”;如果元認知能力不強我們也很難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元認知能力如此重要,以至于被稱為人類的終極能力。那如此重要的能力僅僅是如前文所說的自我覺察嗎?不是。自我覺察只是元認知能力的基本盤,在實際生活中,元認知能力還能在自
我控制方面提供強大的指導,可以說,元認知能力就是覺察力和自控力的
組合。所以從實用角度講,元認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義為: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防止被潛意識左右的能力。
我們天然被潛意識左右
或許你對“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這句話不以為然,認為自己隨時可以自我審視,可以輕易控制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言談舉止。如果你持有這種想法,那你可能只是簡單地理解了字面意思,不信我們重新體會一下以下
場景。
早上醒來時,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不假思索地去拿手機,這種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的習慣性反應,就來自潛意識的左右。實際上,這個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是起床、穿衣服、洗漱,等一切收拾妥當了再來查看信息,否則很可能受各種信息的牽引去看這個、看那個,最后,幾十分鐘過去了,人還在被窩里。在這一刻,我們有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的能力嗎?好像沒有。
讓我們把時間拉長到一天這個跨度上去看看。很多人經常會在一天臨近結束的時候發出靈魂拷問:我這一天都干了什么?最重要的事情好像沒做多少,亂七八糟的瑣事卻做了一大堆!當下幡然醒悟、痛下決心,提醒自己從明天開始一定要先做最重要的事,但是第二天又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這種怪圈。這個時候,我們似乎依舊被潛意識支配,無法自控。
現在我們再把時間拉長到做成一件事或實現人生目標的跨度上。很多人為了獲得美好的人生,常常給自己立下早起、跑步、閱讀、寫作等目標,但是沒過幾天就放棄了,因為那些目標大多是受大環境影響而跟風設定的--別人說好,自己也想要,但實際上,自己并不需要。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仍然是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潛意識在左右我們,我們并沒有真正進行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
可見,從當下,到每天,再到一生,我們都天然被潛意識左右著。
成長就是為了主動控制
我們剛出生的時候,理智腦還沒有發育完全,其戰斗力約等于零,這個時候,我們只有本能。你看小寶寶,別人給他看什么,他就會被什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都是被外界吸引的,他們的行為也完全由天然的本能左右。認知覺醒
隨著我們不斷長大,大腦的前額皮質開始發育,理智腦的戰斗力才慢慢增強。不過理智腦的戰斗力其實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側重學習、理解、記憶、運算的認知能力,即我們在校學習時主要鍛煉的部分,另一方面則是側重觀察、反思、判斷、選擇的元認知能力(見圖3-3)。
事物 事物
對思考過程進行以知與理解
認 認 另一個自己
知
自己 自己
普通認知 元認知
圖3-3普通認知與元認知是理智腦戰斗力的兩個表現
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雖然在學校集中鍛煉了認知能力,但對元認知能力的鍛煉卻很少涉及。這也是很多人活了幾十歲依然執行力不強、專注力不夠、意志力不足的原因。所以,一個人要想掌握命運之船的風帆,就必須主動、刻意地鍛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讓理智腦更多地參與大腦的決策,掌握大腦的主導權,這樣,我們就會比一般人走得更快、更遠。
在這個主導權易手的過程中,一個人會表現出的明顯特征是:能夠主動控制注意力,不會被隨機、有趣的娛樂信息隨意支配。比如,當我們漫步街頭時,元認知能力弱的人總會被路邊的音樂、屏幕廣告、叫賣聲或突發事件輕易地吸引,而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則會花那么一兩秒去思考這事值不值得關注。
在小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這本書中,主角之一的劉丹尼說過這樣一個觀點:“教育的意義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時候如何看待它。當你對這件事進行反應的時候,總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說有人罵你,你就想罵回去,但是你在這個反應當中會有一個哪怕是零點幾秒的間隔去思考或者審視,這個間隔就是你獲得的教育或者經歷的意義。”這段話非常好地闡釋了元認知能力在大腦決策中的作用,就是這個零點幾秒的間隔,對我們來說非常關鍵。
所以你現在很容易就能想明白:為什么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讓人看得根本停不下來?因為一個視頻結束后系統會立即自動跳到下一個,在整個過程中,大腦都被本能和情緒劫持,理智腦根本沒有主動啟動的機會。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從娛樂中抽身,只需提前告訴自己:“這個視頻結束后暫停幾秒。”一旦理智腦擁有了審視和反思的時間,我們通常都能控
制住自己。
在生活中更是如此。早上醒來時,如果能有幾秒的時間用來思考,我們就可能在起床和看手機之間做出更好的選擇;看到微信有未讀消息提示時,如果能先停留幾秒,我們就可能決定先去做重要的事,而不是點擊那個小紅點……總之,每當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時,我們要是能先停留幾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腦,啟用元認知來審視當前的思維,然后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種種跡象表明,那些有影響力的杰出人士與普通人的差距普遍體現在元認知領域,前者總是能在大大小小的選擇關口上,展現擺脫潛意識支配人知覺醒
的能力、從而盡可能地觀察與思考身處的環境、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關系等,給出有理有據的見解,做出更好的選擇。比如,有的人能看到事物更多的意義、賦于目標強烈的價值,因此他們比其他人的專注力、執行力和意志力更強;有的人能覺察他人的想法,克制自己的言行,從而顯得情商更高。他們真正的競爭力不在于學習能力,而在于強大的元認知能力。很多學習能力、運算能力超強的學霸,他們的理智腦雖然同樣強大,但未必能過好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們要想辦法鍛煉自己的元認知,就像鍛煉我們的肌肉一樣、只要經常鍛煉,它們就會越來越強,能被輕易激活。
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在生理鍛煉上需要花多少心力、在認知鍛煉上也需要花費同樣的心力,并且要持續練習,還需要方法的指導。好在方法并不難,那就是:一定要在選擇節點上多花“元時間”。
成為自己人生的思維舵手
“元時間”是我自創的概念。這是一個極好的概念,因為一天24小時看起來每分每秒都一樣,但實際上并不相同,有些時間的權重要遠遠大于其他時間,我把這些權重大的時間叫作“元時間”。
元時間通常分布在“選擇的節點”上,比如一件事情、一個階段或一天開始或結束時。善用這些時間會極大程度地優化后續時間的質量。換句話說,所有面臨選擇的時間節點,都可以被稱作“元時間”。我們不能在這個時候喪失主動權,任由本能左右自己進入下一個階段,尤其是在面對誘惑或困難的時候。那么,在“元時間”內我們要做什么呢?很簡單,就做一件事:想清楚。
如果不在這些選擇的節點想清楚,我們就會陷入模糊狀態,而模糊是潛意識的領地,它會使我們產生本能的反應--娛樂。所以,基本的應對策略便是:在選擇的節點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并產生清晰明確的主張。
比如我們希望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那么遵守一個原則:想兩遍再說。脫口而出的話往往出自本能,如果我們能在那句話說出口前先停一兩秒,用理智腦再審視一遍,或許馬上就會改變主意、換一種說法,甚至選擇保持沉默,畢竟有時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同樣,早上醒來的那一瞬間、拿起手機的那一瞬間、回到家的那一瞬間………我們都要面臨新的選擇,要主動消耗腦力去審視它們。雖然這樣做會更累,但這正是鍛煉元認知能力的最佳時機,就像是在舉思想啞鈴,讓自己的理智腦變得更強大。
要想清楚,不僅要審視第一反應,同時還要有清晰明確的主張。比如到了周末,我們的第一選擇可能是睡懶覺;在覺察審視之后,我們可能改用這個時間來學習。但這時我們的選擇還是模糊的,因為平時那些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情都堆在了一起,既想讀這本書,又想讀那本書,還想寫文章、鍛煉,等等。由于每件事的權重似乎都差不多,最后反而在猶豫不決中浪費了時間。很明顯,這不是元認知能力強的表現,因為自己又在多選項前懸而不決,處于模糊狀態了。
元認知能力強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對模糊零容忍。換句話說,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找出那個最重要的、唯一的選項,讓自己在某一個時間段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這道理很簡單,既然權重都差不多,那么做哪件事都沒有損失。猶豫不決,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損失。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行動力弱的時候,腦子里對未來的具體行動肯定是模糊不清的。在這個時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來,進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讓腦子清醒。
模糊,不僅需要在這些小事上消除,在選擇人生目標等大事上也是如此。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想都不想就一頭扎進具體事情里,對什么事情更重要、什么事情最重要、做這件事對自己到底意味著什么等長遠意義卻極不清楚。
比如,閱讀在你眼中可能只是用眼睛掃描文字,快速地把這本書掃完,而在有些人眼里,閱讀就是和高層次的人聊天,他們賦予閱讀這樣的意義,內動力就會完全不同。若是看不清意義,我們就會陷入“別人說好,自己也想要”的狀態,于是什么都想學,還想馬上看到效果,最后自然是盲目投入行動,卻什么也做不成,進而變得更加焦慮。
焦慮的人很少有“元時間”的意識,他們習慣不動腦子、直接行動,喜歡用飽和的行動來感動自己,想與做的時間配比差距懸殊,他們甚至連一丁點兒深人思考的時間都不愿意花,任由本能欲望讓自己迷失在自我滿足的行動里。
被“自動駕駛”確實輕松,但這樣,我們只能看著路邊的風景從眼前
飛馳而過,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最終又會到哪里。如果一直處于這種
不可控的人生狀態,那就悲哀了。
綜上所述,成為思維舵手有3種方法。
> 針對當下的時間,保持覺知,審視第一反應,產生明確的主張;>針對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時刻明確下一步要做的事情;》針對長遠的目標,保持思考、想清楚長遠意義和內在動機。
元認知能力強的人就是這樣:無論是當下的注意力、當天的日程安排,還是長期的人生目標,他們都力求想清楚意義、進行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而不是隨波逐流。
如果人生是大海,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條小船、元認知能力強的人會時刻掌握方向舵、主動控制生命之船的航向,而元認知能力弱的人總是喜歡待在甲板上當個忙碌的水手,至于船嘛,漂到哪里算哪里……
高爾基曾經說: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我以前不是很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是現在懂了。因為每克制自己一次,就相當于進行了一次自我審視和主動控制,相當于進行了一次鍛煉。元認知能力要是能經常鍛煉,我們理智腦的自控力可不就越來越強大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