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無意間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一名有4年教學經驗的小學老師,這位老師稱教學時最害怕遇見“空心學生”。
也許有的家長聽過“空心病”,但是“空心學生”或是“空心孩子”卻不曾聽過。
我本人根據該博主的描述,我本人清楚地意識到,本人在學生時代正是一位“空心學生”,所以想為更多的“空心學生”發聲。這篇文章須知:讀書切忌囫圇吞棗,最忌不求甚解;也許本人的某半句話會引起部分家長的共鳴或反對,但是請各位家長讀完整句,萬萬不能以偏概全。
下面我來簡要概述一下“空心學生”的特點:
1.學習看似很認真,實則心不在焉;
有些學生在課堂上顯得目不轉睛,但是也會隨著課堂的節奏該低頭寫字時低頭,該抬頭時抬頭,只是大家都低頭做題時,這些題目“空心學生”不會做,因為他們剛剛沒有聽課,也許是他們的注意力全在昨天晚上的動畫片,也許他們的注意力還在假期的游戲,也許他們上課時滿腦子都在單曲循環一首歌。明明沒有貪玩,但是也沒有學習。這就是所謂的“偽勤奮”請繼續看下去,也許部分家長會說:“還是不操心,只要操心學就能學好,別成天思想拋錨!”,請繼續認真看完,問題既然出現,我們要先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先訓斥孩子,請繼續看完,部分家長會說:“這也叫訓斥?”請繼續看完,那么說明你不僅沒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反而有錯誤、害人的教育思想,請接著看完。
2.很少違反紀律,但是也不會積極主動;
這些學生知道哪些事是該干的,哪些事是不該干的,他們知道學習,但是他們學不進去,他們知道不能違紀,就控制住自己,但是班里有其他活動或是工作需要報名時,他們也不會主動參與,這時會有家長說:“不主動參加活動到沒什么,那些活動對學習又沒用,我不要求我的孩子其他的干得多好,只要他學習不差,我就滿足了。”,如此極端地偏向學校的學習,輕則孩子回家不會主動對家長說今天考試了,或是有什么不懂的,嚴重將會導致孩子“空心化。”。
3.對大部分事情提不起興趣;
小學生的性格應該都是光鮮亮麗活潑可愛的,但是這樣的小學生一天到晚并不知道要干什么,對其他事物都沒有興趣,下課不會去打籃球玩乒乓球或是跳皮筋,上課會老老實實回到教室坐到座位上,對其他課外興趣班沒有興趣,不想參加,也許會有家長說:“那些東西有啥用?凈耽誤學習。”,有類似想法的家長請繼續認真看下去,也許你的孩子在某次課余生活中通過網絡等途徑剛開始學了一些諸如:音樂、舞蹈、健身操等技能,你們也許會說:“凈學點沒用的東西!學點有文化的東西吧!”,那么你的孩子有極大可能逐漸會變得沉默寡言,逐漸“空心化”。這時會有家長說:“這咋就會空心化了?哪會這么嚴重?都是慣的!”,這些家長請認真聽我說,如果你有此想法,請注意,你已經基本沒救,已經無可救藥,請看下去,我這里基本無藥可醫你對“分數”的迷信,你不懂任何教育,卻也不會學習如何教育,這時一定會有部分家長會說:“哈哈,我沒救了?”來諷刺嘲笑我,也會有部分家長說:“你懂教育你來。”,請注意,類似此兩種現象的家長可以退出閱讀,我無法對你們提供任何幫助,我救不起無藥可救的人。也許你們會笑話我沒有能力、無能、自不量力,我只會點評你們無可救藥。
綜上,該博主認為導致學生出現“空心學生”的現象的原因有:1.學生經歷的不恰當的教育方式,2.家長對于孩子的控制欲過強等,3.學生的思想和個性不曾收到過尊重,既然無論自己怎樣做都會被否定,于是變得“佛系”起來。
空心學生的現象與家庭息息相關,本人身為一名空心學生,主要經歷過以下家庭教育:
1.優點被家長縮小、無視甚至是抹黑,比方說在學校幫同學、老師的忙會被說成不務正業、寒暑假假期每周一三五以及周末每天與朋友有3個小時左右的玩耍時間被父母教訓為:“成天玩”等;
2.缺點被家長放大甚至是無中生有新的缺點,比如自己因為個人意愿問題而禮貌性拒絕則被父母描述為態度惡劣性拒絕;
3.自己在課余時間接觸的新事物被父母說成:“沒用的東西”而被教訓;
4.放學回家路上被父母跟蹤;
5.得不到自我個性的發揮反而會被碾壓,阻止本人在其他方面的進步,比如本人象棋棋藝未精,場數較少,偶然與朋友對弈作樂,被父母指點提示,經本人多次要求請父母觀棋不語或暫時退避,父母口頭答應實際不做,依然影響對局,事后本人以怒態請走父母,被父母教訓為:“不讓說就不說唄?你至于發這么大火對你父母說話?”;
6.父母口口聲聲說不要求我考試成績有多么優秀,卻多次拿本人與全班成績第一第二相比較或是用諷刺的態度宣揚別人優秀的成績,并在比較下數落、挖苦本人,并在此之后聲稱自己從未拿本人與其他學生相比較;
7.曾因放學被學校留下補差而在回家后被關在門外不允許進家門;
此類原因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害怕學習、害怕批評是“空心學生”形成的第一條警示!
以下并非本人經歷,都是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
問:“我明明在班里是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熱愛勞動、我為人人、舍己為人的好學生,你們卻認為我耽誤了學習。”;
答:“那也不能耽誤了學習。”
結局:“曾經我的優點被你們質疑耽誤學習,我解釋不耽誤,你們拿我與其他學生比,說‘不耽誤學習咋不見你成績跟別人一樣嘞?’,現在我啥都不干了,成績依然落后,你們應該滿意了,可是你們仍不滿意,這就是你們自己做的孽,毀了我的學生時代。”
問:“我只是拒絕了你們,我有好好說話,我有禮貌,只因為我拒絕了一次,你們就誣陷我的態度如此惡劣。”;
答:“沒有說誣陷你,你不想干就不干唄,你想歇就歇唄,想玩就玩唄,誰強迫你了?”
結局:“原來絕對的聽話還要有絕對的成績,原來你們的犟、你們的不講理就是對的,我做什么都是錯的,你們讓我做的,是你們讓我做的,不是我想做的,原來孩子就是父母的傀儡,也許你們會說孩子不是父母的傀儡,但是卻做著操控傀儡的事,你們在騙人,我才不要做你們的傀儡。”
問:? “既然告訴你們成績就要被批評,那我為什么還要告訴你們我的成績呢?”;
答:“那不行,考了多少分得讓父母知道,得讓父母知道你都哪會哪不會,了解學習情況。”
問:“不行,你們光懟我。”
答:“不會,說吧,不懟你。”
問:“每一次都這樣說,沒有一次做到,總是讓我傷心,說話不講誠信。”
答:“可是你每一次也說下次會考好,你考好了嗎?你守誠信了嗎?”
結局:“借口,我又不是預言家,我不能提前知道下一次考試的題目都是什么,我再也不會相信你們了,父母是培養孩子的,你們卻只喜歡分數。”
問:“憑什么不讓我玩?憑什么不讓我看課外書?”
答:“憑什么?就憑你那點分數!就考了這一丁點分還有臉玩?你有資本玩沒有?你有資本看課外書沒有?”
結局:“口口聲聲說同意我玩,學校說了要讓學生看課外書,你們口口聲聲說同意,但是玩的資本不是手嗎?看課外書的資本不是眼睛嗎?憑什么分數低就不能玩?就不能看課外書?分數低但是我的手不殘啊,分數低但是我的眼睛不瞎啊,我認識字啊,都怪分數、都怪排名、都怪學校!不讓我玩,我想辦法玩,去網吧也行,游戲廳也行。”
學到的是知識,不是分數,孩子害怕違紀,于是上課不敢違紀,孩子擔心家里,你們卻要他:“你只需要操心給你的學習給弄好就行了,別的不用管。”,這種回答是無法讓孩子放下心來安心學習的,就好比你們問孩子成績如何,孩子回答:“你們只需要安心賺錢就行了,別的不用你們管。”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以學習為快樂的人是真正的學者,喜歡學習的人不代表沒有其他喜歡的事,所以在學問上會有所空缺,知道學習的人不一定就會好好學習,成績當然落后,更何況害怕學習的人。
所以要讓孩子喜歡學習,而不是讓孩子害怕學習、厭惡學習。孩子害怕學習、厭惡學習的話就無法認真學習,但是如果不認真學習,孩子又害怕批評,所以孩子只能裝個樣子,佯裝是在好好學習,他們并不是想要學習知識,只是不想受到批評,如果你們說:“既然不想受到批評那就好好學習!”,仔細想想,與你們工作中:“不想扣工資就好好給我干!”或者是監獄里:“不想挨打就老老實實聽話!”有何差別?家庭本應該是溫暖的,來自家庭的溫暖應該是無私的、無條件的,如果你們一定要把家庭的溫暖變成有條件的、利益的,像私企和監獄一樣,像昏君暴君壓榨平民一樣,百姓必定舉起反抗大旗,孩子也一定會反對,也就是叛逆。
也許你會笑話我:“談個教育,你拿農民起義舉例子,你也是夠奇葩的!”,有這種思想的家長請退出閱讀,因為我對你講根本就是在對牛彈琴,你讀不懂我的主旨,不僅不配合治療,也已經沒救了。
這種情況下,一來,用學習成績換“免死金牌”是不成立,因為孩子已經厭惡學習、害怕學習了,二來,就是孩子的叛逆有時就像官逼民反一樣,所以不要逼孩子叛逆 。
綜上,害怕學習、害怕被批評是空心學生產生的第一條警示!
對于孩子是否害怕學習、害怕批評,身為家長,不能直接去詢問,否則孩子不會正面回答,首先是因為孩子害怕自己說自己害怕學習會挨批評,其次就是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不需要詢問就能夠了解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是通過詢問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卻還要嫌孩子麻煩、不懂事,最后就是孩子已經知道,就算自己告訴你們自己害怕學習,你們也依然會讓他更加害怕學習。
“不要讓孩子感到被拋棄,而不是讓你感到你沒有拋棄孩子。”
當孩子對你說過他想要什么玩具時,你一定會給他定下一個目標,要求他達到這個目標才滿足他的要求,比方說孩子想要一輛自行車,你會要求他下次考試達到全班前十名給他買一輛,這是鞭策孩子學習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手段,因為你們在意的是孩子的考試成績,而不是孩子的成長,孩子達到目標后,你會為他的考試成績而高興,孩子沒有達到目標,孩子會認為是考試、學習阻止了他,輕則厭學,重則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作弊或者盜竊偷取。如果你認為“既然如此,那好好學,成功靠本事達到目標不就行了?”那么我只能告訴你,首先,成功不容易,其次每個人都會失敗,即便是成功者,失敗也絕非偶然。
當孩子長時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心自然會空。
“別讓孩子恨父母。”
當其他親戚家的孩子來家里做客,倘若他們要搶你孩子的零食,你會選擇站在孩子的那一邊,還是會選擇站在客人的那一邊?你會不會因為對方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年齡要小,你就要求孩子讓著他們?你會不會因為對方家長出了過高的價格而替你孩子妥協下來甚至幫助對方搶你家孩子的零食?
當家長不站在孩子這一邊時,你就已經注定辜負了孩子,孩子不僅對你失望,也會懷疑自己是否是親生孩子,會恨父母,這不是一種隔閡,這是一種錯誤。就像你不和朋友、家人站在同一條戰線上,反而去和外人同伍,這是一種背叛,是一種辜負。
有的孩子看著小區里誰家養的狗還蠻可愛的,想起老師上課講的“人類要和動物們和諧相處”,孩子友好地摸了摸狗的頭卻一不小心反被狗咬,打過電話后你匆匆忙忙地下班趕過來,你的第一反應是會訓斥狗主人沒有把狗栓好,還是二話不說先給自家孩子一個耳光然后大訓一頓他不應該在外面隨便手賤?明明受到委屈的是孩子,沒有人安撫他,反而還要打他,而且打他的是自己的父母,都說家最溫暖,可是在孩子受到委屈后為什么沒人為孩子出頭反而還要打罵孩子呢?
“要讓孩子有特點。”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是有自己的特點的,相同的人也是不同的,比方說同樣是歌手,兩位歌手的風格就有所差異;校園里,有多少孩子都有突出的特點與個性,比如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有的孩子體育成績優秀,有的孩子會畫畫,有的孩子會跳舞,有的孩子會彈鋼琴,請問你的孩子會干什么?有的孩子是校園里的學霸,有的學生是體霸,有的學生是籃球高手,有的學生是校園里的畫家,有的還是是校園里的舞蹈新星,有的孩子是校園里的音樂天才,請問你的孩子是什么?
不要反問我“那些東西有什么用?”,這些問題就是低能兒或者弱智才會問的問題,因為對于每個人而言都需要有一個自己拿的出手的東西,比方說,你問我那些體育、畫畫、跳舞、彈鋼琴有什么用?我為什么說這些問題是低能兒、弱智才會問的問題?因為我會反問你:“對于莫扎特而言學彈鋼琴有什么用?對于梵高而言畫畫有什么用?”,世界上有運動員、有畫家、有舞蹈家、有鋼琴師,請問上述技能對他們而言有什么用呢?
世界上沒有沒用的東西,只是你不會用罷了。
也許有的家長會說:“我不要求我的孩子成為什么運動員、畫家、舞蹈家、鋼琴家,我只希望他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運動員、畫家、舞蹈家、鋼琴家難道不是工作嗎?
或者說,你一直以來都在希望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為何不去要求自己去成為什么樣的人呢?成功人士都在要求自己變得優秀,從來沒有要求別人。
送給家長的一句話:“要讓自己變成龍,而不是一味地望子成龍,只有自己成為龍鳳,才會自然而然地‘龍生龍,鳳生鳳。’,自己沒有變成龍,就努力讓自己變成龍。”
而孩子本身的問題只有讓孩子自己去慢慢發現,不能妄自下定義。
身為父母,要透過隔閡去看到孩子的內心,要明白孩子想要什么、需要什么。
其次,空心學生的無法救贖的原因與學校也有聯系,老師面對空心學生也是非常為難,但是空心學生產生的原因卻是家庭。
在學校里,比方說一個學生一不小心犯了個錯誤,可能出自天性調皮好玩,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當孩子主動認錯,你不但不會夸獎他主動認錯,還會點名批評,當孩子誠實坦白,你不僅不會夸他誠實,反倒會批評他犯錯,這么以來久而久之,誰還會愿意聽話?
我是一名空心學生,我上課時就連自己都沒有注意到自己跑神了、注意力不集中了,當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發現自己聽不懂了、已經跟不上課堂節奏了。當我課下去詢問老師時,老師只會劈頭蓋臉大訓一頓,如此以來,誰還會熱愛學習?憑什么熱愛學習?難道僅憑知識對我們的吸引力嗎?
當空心學生自我救贖時,他會通過聯想、思考、觀察的方式讓自己對學習產生興趣,可是在向老師請教時,不是被責備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就是會被訓斥:“這就是個定理,你只需要記住就可以了!”或者“考試又不考這個!有功夫研究這個還不如寫兩道題!”
孩子學不到想學的東西,還要被強塞灌輸知識,那么他們與字典、計算機沒有區別。
曾經我一好友在高中平行班成績較為優異,后來進入了理科實驗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快班”,他寫下“學習十二字真言”,曰:“只做學習機器,勿陷紅塵往事。”
也許有的家長不同意這種“學癡”行為,但是不要把孩子逼成學癡,這不在于你認為自己有沒有把孩子逼成學癡,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
合格的家長要做到不需要孩子說出口,就能明白孩子的用意與需求。
青春要拼搏,拼搏的前提是要心甘情愿的明白為何而拼搏。
這世界上有的人為成績而拼搏,有的人為藝術而拼搏,有的人為競技而拼搏,請問,你為何而拼搏?
本人自我救贖的第一個過程,是在2016年,那年我初入寫作圈子,在貼吧寫著文章,無數次的刪帖與封禁都曾一次次地打倒我,我又一次次地站起來,每次開學進入新的班級,自然不會少了自我介紹,自我介紹一定會牽扯到興趣愛好,一小部分同學會說自己的興趣愛好是籃球、釣魚、滑板之類的,但是看著大部分同學們一個個說明自己的興趣愛好是游戲、動漫之類的話,而那時我終于可以大膽地站上去對大家說:“我的興趣愛好是文學創作。”,那一瞬間就會覺得自己很自豪,自己和他們不一樣,自己比他們高端,我不是一個只會躺床上打游戲刷劇的人,我有我自己的興趣愛好,正當的興趣愛好。
從此,我的課余生活便與別人不一樣,寫文章、練筆。在此各位家長需要注意一點,不能說孩子的興趣愛好沒用或者耽誤學習,不要諷刺般的反問:“這有啥用?”,記住不要多說一句話,因為有個正當興趣愛好的孩子要比在家打游戲的孩子好很多。
后來在我高二的時候認識的一群寫作圈好友,把我帶入了寫作平臺,開始寫作,就這樣一晃堅持了6年,從2016年至2022年,也仍沒有放棄。
同年我學了編導制作,因為聽說編導制作屬于文學系專業,同時編導制作考試鍛煉故事寫作能力和文學文藝常識。
如果說興趣愛好寫作是我的進行自我救贖的第一個過程,那么學習編導制作便是我的第二個救贖過程。
而三年時間很快,到了大學,救贖我的第三個過程就是加入了學生會。
不同學校的學生會自然也不一樣,我們學校的學生會比較充實、工作日理萬機,學生干部扛大旗,學生干部的鍛煉是很豐富的,一名學生干部干滿一年已經優秀到了可以當老師用,我們學校的學生會就是這么鍛煉人,重要的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會風氣良好,不存在網絡上的那些官僚主義,相反,我們團結、合作,是一個大家庭,因此,每個學校的學生會是不一樣的,我就比較幸運的來到了我們學校。因此這個參加學生會的過程大家要考慮因地制宜。
而在學生會得到鍛煉后,我自我感覺無論是我的心理年齡、組織能力、抗壓能力還是綜合能力,都有所提升,雖然我這“空心學生”的現象沒變,有時還是工作中、學習中注意力不集中,但是確實讓我感到了我成長了。
以上為我身為一個空心學生的自述與救贖的過程。接下來還有一些需要大家反思的問題。
就比方說網絡上有一種說法:“男孩子24歲之前娶不到自己喜歡的女孩子,那么就要迎娶父母喜歡的女孩子,女孩子24歲之前嫁不到自己喜歡的男孩子,那么就要嫁給父母喜歡的男孩子。”,這句話看似是毒雞湯,但是卻很能反應一個現實問題,因為從6—18歲,孩子們都在學習,戀愛會被作為耽誤學習的行為,而到了大學雖然戀愛自由,但是壓力要比戀愛強大的多。
到了大學,有很多隱形的壓力在學生周圍,有時戀愛也會成為壓力,再加上我上述的,如果孩子加入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工作繁忙,孩子還未放松,就又要承受壓力。
而部分孩子卻還要考慮自己的外貌、身材等因素,去進行穿搭、減脂、健身等,一天只有24小時,根本不夠分配,有一種可能,家長們,你們相中的男孩子是你們心目中的準女婿,可是他卻被湖邊寫生畫畫的女孩子吸引走了;你們所相中的女孩子是你們心中的準兒媳,可是她卻被同班的一個文藝青年彈得一首深情的吉他曲給拐跑了。
所以,大學里,學生們都是有成績才沖了上來,你孩子有的成績,其他孩子都有,別人家的孩子有的才藝,你的孩子沒有,所以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要比你的孩子優秀呢?這時候讓你的孩子才開始學一些才藝嗎?來不及了,他要學習、考證、考驗、實習,而且,他不能掛科,假如他參加了班委工作、學生會、學生社團、學生助理等學生組織,他更沒有時間去學習一些才藝,就算把寒暑假的假期一刻不休息得去學習一些才藝,可是一年兩次的寒暑假,怎么可能會超越別人從小學習的才藝呢?有的家長也許會說,等孩子畢業后可以學,可是你們有考慮過孩子的年紀嗎?18歲高考,22歲大學畢業,24歲研究生,還有多長時間可以揮霍?24歲聽起來很年輕,可是別人24歲娶到了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嫁到了自己喜歡的男孩子;你的孩子只能等你們給他挑選你們喜歡的對象,而不是孩子喜歡的對象,可這是孩子,不是你。50歲人土埋到腰,24歲人也差不多土埋到膝蓋了吧?
那些文藝青年有所文藝,無論是鋼琴、美術、吉他、舞蹈等,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總想著那些才藝沒有用,江湖有話“技多不壓身”,才藝不是技能嗎?什么都不會,憑什么讓別人記住你?憑什么讓別人喜歡你?你說憑成績,可是別人憑才藝,更不用講有的人既有成績又有才藝。人人都比你家孩子有吸引力,你的孩子沒有特色,沒有特點,無法讓別人記住。學習成績很重要,但是只有學習成績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因為學習成績扼殺了孩子。
我知道這些話點不醒那些無可救藥的家長們,既然你們原因耽誤孩子的一聲、愿意折斷孩子的翅膀,我也只能為你們的孩子感到悲傷。
空心學生的救贖,于我個人而言,我經歷了興趣愛好的確立,我說我喜歡文學創作、編導制作,又有夢想的追求,我想要成為作家、編導,最后,我加入了學生組織,這些還不足矣完全自救,就像我現在一樣,我依然還是一個空心學生,但是總算是黑夜中有了光。
綜上,一個孩子的興趣愛好、夢想,會被扼殺在哪里?是家里,是學校里,也許學校為了升學率而定有校規,但是家庭可以勾勒孩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