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人類交流方式的進化:從寄信送信,到打電報,到打座機,再到傳真機,再到尋呼機,然后是手機,然后PC互聯網興起(從郵箱,到QQ),再到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興起(微信為代表)再然后是短視頻……我們的交流速度越來越快,信息的密度越來越高,感官的刺激越來越豐富。
微信的本質是社交平臺工具,是連接所有人的信息手段。微信是第一個幾乎實現了全民上線,全民連接的數字化平臺,你要把他說成一個數字化的中華大地也不為過(也可以這樣說:原始形態的元宇宙)。
誰會替代微信?有人說是今日頭條,我覺得還不是,頭條是很好的資訊交流平臺,當前我會花不少時間在頭條系上獲取資訊,創作內容,但是真要找人聯絡,我還是得上微信去。這一點上,暫時還看不到誰能替代微信。
從工具形態上,微信可能會自我升級迭代變成更高級的工具。但是,微信的元宇宙特性,這一點暫時是比較難被顛覆的,因為這個是帶有自然壟斷和路徑依賴屬性的。一定要說誰有成為微信挑戰者的潛質?那還得首推字節跳動,因為它抓時間和注意力的能力太狠了。但我不認為視頻未來會一直那么重要,理由在下面會討論。
下一代的社交和溝通工具是什么樣的?
我覺得按照前面那個“更快、更密、更刺激”的規律來往下發展,應該是基于對大腦認知和神經系統的深入理解,以腦機接口直接傳遞神經信號的一種模式。
換句話說,之前我們的交流的信息是腦子里先有個想法,然后考慮怎么表達(說、寫或做動作),然后通過信息介質傳遞(比如說書本紙張、顯示屏幕顯示的圖像,或者播放的聲音),聽眾通過眼睛和耳朵,接收到了傳到大腦里,再進行理解的。這么一看,其實繞了很大的一個圈,不光慢、費勁而且失真程度很大。高效的交流,應該盡量是腦對腦的直接溝通;離得遠的人,則通過“腦聯網”進行溝通。人類由此進入“腦聯網時代”。
“腦聯網”要怎么實現呢?
第一步,肯定要先通過腦機接口(NeuraLink),馬斯克已經在搞這個了。基于腦機接口,我們可能不太需要看看或聽,直接get到信號,然后大腦里就懂了。
第二步,我們需要穿戴在身上的腦電波發送/接受器(這是下一代的手機,后續也許可以逐步植入到人體),如果離得近,兩個人直接腦波交流,所謂的心有靈犀。離得遠的,可以借助國際腦聯網進行遠距離交流。
華盛頓大學的腦腦聯機實驗,甚至可以三人玩腦電波俄羅斯方塊了。
知識百草園
,
#外星文明真的存在嗎
視頻號
腦聯網時代的生活是啥樣的?
我們來天馬行空地暢想一下吧:
首先,學習應該能變輕松一些了。要學啥知識技能,直接下載到腦袋里就好了。看電影,玩游戲,也會改叫“虛擬體驗生活”了。
第二,估計不用學外語了,大家直接腦波交流,省了好多事兒。
第三,相親時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比一比各自的腦參數,你的腦袋是多大內存的?腦機接口是1.0還是2.0的?處理能力是plus,還是max的?
第四,街上估計不會有眼鏡店了,但是滿街的補腦食品、腦部按摩店;沒有書店了,全是知識下載店了。
第五,腦波攻防術和防護裝備成為熱銷。
第六,騙子少了,強盜多了。
想不出來了,腦子不夠用了,歡迎大家再補充吧 ……
最后會變成黑客帝國那樣的嗎,大家都泡在培養艙里頭?如果真是那樣,我們會比現在更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