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年,大家想到的或許是他們已不再年輕,身體的各個部分開始衰退,呈現老態。他們對各種新事物的興趣變得越來越小,甚至變得頑固保守,還有人會給中年的年齡段下定義,比如從40歲開始就進入中年了。總之,“中年”在一般印象中,人生的大趨勢是走下坡路,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把進入中年,當成一場危機。
那么,中年真的是“危機”嗎?本書就不認同這個觀點,不但不認同,還認為中年是人生的黃金階段,提出我們不應該光用年齡來界定中年。書中最終得出了一個對中年的基本定義,定義包括了18項關于中年人各種風貌特征的描述。比如中年人的認知能力達到了人類認知的巔峰,人的社會角色開始發生改變,從生育和養育轉變為提供資源等等。
難道作者是故意要唱反調,或者安慰已經進入中年的人們嗎?并不是。作者本著非常嚴謹的學者態度,從生物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學科角度,仔細研究了中年這個階段,并在書中說,中年的人類絕不是在逐漸凋零,等待步入老年,而是在經歷社會、生理、心理全方位地再次改變。甚至可以說,中年的人類,許多能力正處于最佳狀態。而且最重要的是,正是因為有了中年,人類的持續繁衍才成為可能。
本書作者叫大衛·班布里基,他是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長期在悉尼大學、牛津大學等高等學府,從事人類學與動物遺傳學的研究工作。你可能要問,為什么要聽一個獸醫講中年的意義呢?其實,可能正是因為作者對動物的了解,所以才能發現,中年竟然是人類特有的生命階段,因此才有了接下來一系列角度獨特、引人深思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只有人類有中年,而其他動物沒有?中年對人類這個物種,究竟有什么意義等等。而他從生物演化的高度入手解決這些問題,讓他對中年的理解更客觀而科學。改變刻板印象,重新定義中年,這就是作者的目標。
接下來,我們就分三個問題,來說一下中年這一人生階段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的意義在哪里。這三個問題分別是:第一,人類為什么會演化出中年這個階段?第二,為什么一進入中年,人的身體就老得特別快?第三,為什么說中年是一個人認知的黃金時期?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重點內容:人類為什么會演化出中年這個階段?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過了青少年后,才進入中年,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上,其實這一點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大部分的物種都是過了生育期,就會很快衰老而后死去。有學者從進化論的角度認為,這主要是為了不與后代爭搶資源。但人類卻不同,在青春期之后,人類的生育能力大幅衰減,卻依然會繼續生存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然后才進入老年。這是為什么呢?
一般來說,物種演化遵循的規律,是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根據這個規律,如果一個生物的某種性狀留存至今,并且毫無衰退的跡象,那么這種性狀對這種物種的繁衍、基因的傳承,肯定有著某種益處。中年現象也不例外。人類的基因是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而形成的,既然中年能一直留存下來,那么它肯定有一些特質,符合物競天擇的演化規律,能夠幫助人類在自然選擇中更好地繁衍和存活。
那到底是什么特質呢?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年,我們需要先講一下中年期前面的那一個階段,青春期。
作者提出,人類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兩大創舉,就是中年期與青春期。人類的青春期發育過程,長達十多年,與中年期一樣,這也是遠超其他靈長類生物的。科學家普遍認為,青春期如此漫長只有一個核心目的,就是讓大腦發育得更完美。毫無疑問,大腦是人類成功進化的關鍵,為了發育出更好的大腦,青春期人類與中年期人類攜手合作,互相塑造。所以這兩個階段,在人生中同樣漫長、同樣重要,這并不是巧合。那么,他們究竟如何互相塑造,推動人類更好地繁衍呢?核心在于一種叫“親本投資”的生物行為。
作者認為,親本投資行為,是人類演化出中年階段的核心驅動力。從生物演化的角度講,人類的一生都在投資。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繁衍生息,為了將基因傳承下去。投資的方法,比如成人會把大把的資源投給孩子的大腦,保證這顆大腦能幫助自己種族的基因,在后續的環境中繁衍下去。
你一定注意到了,成人投資的對象,并不是孩子,而是大腦。然而,令人煩惱的事情來了,大腦發育所需的能量和信息,青少年本人是沒有能力獲得的。為他們提供滿足的,是群體中先于他們發育完成的人,包括父母和身邊其他的長輩。簡而言之就是,身邊的中年人。擴大到人類這個種族來說,就是整個中年群體,都在為下一代的大腦服務。很顯然,如果沒有中年人的哺育和培養,青少年恐怕很難健康長到40歲。這種代際間的投資行為,就是“親本投資”。
親本投資在其他生物中也很常見,但人類毫無疑問是親本投資的豪華版本,因為青年期人類的頭腦會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能量、吸收信息,光是對能量的需求,就遠遠超過其他的靈長類動物。這也印證了許多研究的結論,親本投資是一個人類發育成熟,并能成功養育后代的關鍵因素。
那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作者會認為,人類投資的是下一代人的大腦呢?投資孩子本身,或者是投資自己遺傳到孩子身上的基因,也都是有可能的啊。這是因為,人類親本投資中至關重要的兩個要點,都指向了下一代人的大腦,而且這兩個要點只有中年人能滿足。
第一點是,人類社會協作模式的高度社會性。而親本投資會對這個協作模式,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社會性和大腦有什么關系呢?
社會性是在協作中產生的。在遠古時代,親本投資的重點是食物,但人類獲取食物的模式卻和其他物種很不同。其他靈長類動物找食物,一般是全體出動,四處游蕩。但人類獲取食物依靠的,主要是狩獵和采集,這兩種方式都需要高度的技巧和靈活性,帶著小孩和雙親是不行的。于是,人類發展出了分工。社群的部分成員出去找食物,另一些留下來看家、照顧孩子老人等等。總之,人類群體是依靠成年人類,尤其是中年男性,來給社群其他成員提供食物保障的。而獲取食物的分工,帶來了分配食物的問題。分工和分配,兩者共同作用,讓人類逐漸演化出了高度的社會性。
緊接著,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高度的社會性強化了人類大腦的重要性,比如,你要記住誰對群體的貢獻大,分配食物時多分他一些;還要記住哪個人更擅長做什么,這樣分工時才能帶來效率。這就讓人類大腦的演化形成了一個循環。社會性要求更大的大腦,龐大的大腦要求更多的能量,能量需要由全社會的中年人共同參與才能更好地提供。這就又回到了循環的起點。社會性繼續對腦容量提出更多的要求,而親本投資在循環中被不斷倒逼,去跟上腦容量的演化。長此以往,人類進入了一個智力、技術和社會性不斷發展的良性循環。從這個循環當中,我們不僅能看出投資大腦的重要性,也能發現這個循環的中流砥柱就是中年。
除了高度的社會性,人類親本投資中的第二個要點,是信息傳承。它不僅把親本投資的目標指向了大腦,也強化了中年的重要性。
生物學家們一度覺得非常奇怪。為什么人類明明還能活很久,卻過了40歲,生育能力就開始衰退了?其中一種解釋,關鍵點就落在信息傳承上。對人類而言,親本投資不僅僅是能量的投資,信息的傳承也一樣重要。其他動物的所有繁衍行為都儲存在基因中,不需要父母再教授什么,靠這些遺傳信息就可以活得很好。但對復雜的哺乳類而言,代代繁衍中需要傳承的不僅僅是遺傳信息,我們生下來可幾乎沒有做任何工作的能力,所以年輕人還需要另外一種形式的信息,就是和長輩學習。
在這個過程里,年輕人會得到比如各種知識、技術、價值觀、態度和方法論等。都是在人類歷史的各個演化階段里,不停累積發展下來的重要成果。簡單概括的話,就是文明。文明的代代相傳,是人類能夠不斷發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對人類來說,信息傳承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對生育能力的要求。
好了,以上介紹的是第一部分內容,親本投資行為是驅動人類中年階段演化形成的關鍵要素。不管是食物獲取還是信息傳承,最終都是為了讓人類這個物種繁衍得更好。當然,演化對人類生命階段的塑造固然重要,但生命自然老去的趨勢也無可阻擋。只不過人類老去的過程,也一樣受到演化的影響。這也是我們第二部分要講的內容:為什么一進入中年時期,人的身體就老得特別快?
第二部分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人的身體在青年期就是在發育,過了青年期,就開始衰退了,但事實不是這樣的。人體的發育和衰退是同時進行、貫穿一生的過程。在青年期時,發育快于衰退。中年期發育與衰退并舉,并且此消彼長。而到了老年期,衰退遠遠快于發育。所以,其實人的一生都在老去。只不過不同階段,老去的方式、速度和部位不同。在演化篩選之下,對人類繁衍有幫助的部分,會老去得慢一些,沒幫助的,就要更快。
我們以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方面為例來看一下,演化、老化、現代社會三個要素,是如何作用在中年期人類的身體上的。一是體表覆蓋的皮膚組織衰退,二是中年發福問題。
先說皮膚組織。過了青春期,人的生育功能開始讓位于親本投資,所以作為演化環節中吸引配偶功能的外表,變得不再重要。身體組織最外圍的體細胞成了可拋棄的部分,不再受演化規律的眷顧,開始呈現老態。皮膚組織包裹在人體的外部,包括兩個部分,表皮和表皮之下的真皮,基本成分都是膠原蛋白纖維和彈性蛋白纖維。正是因為皮膚里充滿了這兩種蛋白,年輕人的皮膚才能柔軟有彈性。
但當人體進入中年后,真皮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開始衰減。細胞數量減少,更新速率降低,有一些纖維甚至開始主動斷裂或者不正常地糾纏疊加在一起。于是,我們的皮膚開始變得脆弱、難看、凹凸不平。雖然有些化妝品工業聲稱他們的產品能制造奇跡,但事實上,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系統一旦衰退,是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數量和活性的。這個趨勢不可逆轉。
但皮膚的問題可不僅僅停留在皮膚。人體是一個整體,皮膚組織失去活力和彈性,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整體外形的改變。比如耳垂下垂、鼻子拉長;女性乳房下垂,男性的睪丸因為陰囊的皮膚松弛,垂得越來越低;人的臉部由于皮下脂肪墊開始萎縮,輪廓漸漸從豐滿平滑,變得憔悴消瘦;雙手因為墊在皮下的大部分肌肉開始萎縮,于是手的外觀也變得皺紋滿布,瘦骨如柴。
而皮膚組織的毛囊補充黑色素的效率開始變低,新補充的黑色素也更容易死亡,導致人們的毛發開始變灰。關于毛發變灰,其實年輕人也有,但大面積變灰,是在進入中年之后。
中年皮膚組織的老化機制,說明了在演化過程里,中年人的皮膚是老去還是保持年輕并不重要。所以人類外表衰老的過程,古今一樣,沒太大變化,但中年發福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原因。它完美呈現了什么叫演化改造了老化,卻跟不上現代社會的變化。
為了更好地抵抗饑餓,人體的代謝機制演化出了更好的儲存脂肪的能力。我們回顧人類演變的歷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為什么會這樣。在遠古時代,打獵采集,人類要吃飽不太容易。后來進入了農業時代,大部分食物需要依靠辛苦勞動才能獲得,許多還是素食,作物又有季節性,還經常鬧災荒,再加上人類聚落中資源分配不平等等因素,大部分人面臨經常性的食物不足。
所以從演化的角度上看,那些在食物短缺的時代,脂肪消耗很快的人的基因,會漸漸遭到淘汰。而有能力將食物儲存為脂肪的基因,就更容易存活下來。脂肪在人體全身都有分布,但有些部位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囤積多余的脂肪。女性主要在乳房、臀部和大腿處,有科學家認為,這可能和女性哺育后代的行為有關。而男性因為要參與狩獵,比起手臂、腿部、胸前等位置,腹部的脂肪對人體活動的影響較小。所以男性的脂肪一般囤積在腹部。這是人類經過幾百萬年演化出的體脂儲存策略,能夠更好地應對惡劣環境。
所以,人體演化的方向就是更愿意儲存脂肪。那么,我們再看老化的規律如何。人體進入中年期之后,衰老讓人體激素的分泌減少,控制肌肉的神經退化。有一個叫骨骼肌的東西也會開始衰退。
骨骼肌是附著在軀干和四肢上的肌肉叢,骨骼肌減少帶來的影響非常大,最直接的就是人體的代謝能力顯著下降。我們經常聽健身教練說,基礎代謝率高的人,不容易胖。其實就是因為骨骼肌越發達,人的代謝速度越快。反之,如果骨骼肌減少、肌肉萎縮,身體對熱量的需求就會降低,燃燒能量的速率也會下降。
于是,人體在進入中年后,對脂肪的儲存能力沒有下降,而燃燒脂肪的效率越來越低,身體自然就開始發福。而且,因為脂肪在不斷增長,而肌肉在萎縮流失。此消彼長,導致這一種發福,很難顯示在體重秤上,但人的外形卻變化非常大。隨著軀干和四肢的肌肉萎縮,腹部的脂肪堆積,中年人類的肚子會變大,四肢卻很瘦長。
但是,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因為食物不足,中年發福不會那樣明顯。直到歷史的車輪忽然進入了現代,食物不足的問題被基本解決了。再加上中年人往往有更多的資源可以獲取食物,運動量卻不大。而擁有固定的性伴侶,讓他們對自己外形的關注度也不高。這一系列只有在現代社會才會出現的問題,導致了中年發福成為了一種現象。
據調查,在發達國家,即便控制了飲食,有著比較良好的飲食觀念,依然有八成的人在40歲時會出現明顯的體重增加。男性在40到50歲間,體脂率增加了6%,達到了30%,而女性同年齡的體脂率增加了5%,達到了近38%。要知道,健康男女的體脂率一般是不高于20%和30%的。所以,這個數值真是非常嚇人。
當然,女性中年發福與男性還稍有差異。女性身體肌肉覆蓋率較少,她們是由于生育力的衰退,更年期的到來,讓原本會被生殖系統消耗掉的能量,如今得不到消耗,于是在體內積聚了起來。
體細胞老化、身體發福這兩點,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如今社會上,有人將“油膩”這個詞與中年聯系在一起。進入中年后,尤其是男子,正遭遇體表膚質變差、身體發福等問題。而“油膩”的主要意向,正是來自肥胖帶給人的視覺感受。肥胖往往意味著體表包裹了多余的脂肪,我們的社會文化對肥胖本來就不太友好,常常把他們和猥瑣、墮落、懶惰等概念聯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中年人由于生活壓力大、性伴侶穩定、社會階層相對穩固等原因,對自己外表的關注度也不怎么高。此消彼長,進一步加劇了他們又胖又邋遢的視覺形象。而這樣的視覺形象,經過互聯網的放大,被總結為“油膩”,與中年人聯系在了一起。
好了,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本書第二個重點內容。在演化、老化和現代社會這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體在中年發生的變化明確而迅速,并呈現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第三部分
但是,如果說中年是物競天擇、生物演化的結果,那么身體素質不斷退化的中年人,到底要怎么發揮在親本投資中的作用呢?下面,我就來和你說說最后一個重點:為什么說中年是一個人認知的黃金時代?
我們總有這樣兩個刻板印象,第一,中年人的大腦不如年輕人靈活。第二,總能聽到年輕人說自己的父母是“老頑固”,好像中年人的已經不再能繼續接受新的東西,心智已經停止發展了。但真的是這樣嗎?作者認為,中年雖然遭遇了身體的衰退,但卻進入了大腦的黃金時期,心智的巔峰階段。我們接下來就來看他是怎么幫我們破除這兩個刻板印象的。
先看第一個刻板印象,中年人的大腦真的不如年輕人靈活嗎?與兒童、青少年的大腦相比,乍看中年的大腦,似乎確實不怎么活躍。但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大腦是人類千年演化中不斷博弈、平衡、妥協的結果。大腦在發育完成之后,會不斷抵抗生物老化的趨勢,延長自己能夠完美運作的時間。它會通過改變思維方式,來保持在機能衰退的同時,依然擁有強大的思考能力。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先從大腦思考的第一步,獲取信息來看。大腦獲取信息的唯一方式是感官,但感官不可避免地會老化。和我們前面提到的皮膚組織一樣,演化的力量,也不打算挽救中年人逐漸衰退的感官。比起挽救,演化的力量甚至還有點排斥讓中年人保持感官敏銳。為什么呢?
一方面,敏銳的感官能夠提供的信息太多、太精細。但對中年人來說,更快更多地分辨出一片林子有多少顆樹,有什么必要呢?要知道,人類是群居動物,敏銳的感官能帶來的那些信息,完全可以由年輕人提供。比如一場狩獵,團隊中的年輕人往往負責戒備,去注意獵物的腳步聲之類。而中年人則需要擔任接受信息,作出決策的領導職能。
當然有人會說,干嘛非得讓中年人擔任隊伍的領導?年輕人的大腦不行嗎?一項認知能力測試的結果表明。人的認知能力就像一個小山丘,在20歲時開始增加,到40歲左右達到頂峰,而后20多年的時間里,認知能力的變化不大,直到進入老年,才開始下滑。
中年人的思考速度確實遜色于年輕人,但在其余的認知領域,比如語言能力、空間知覺能力、數學能力、推理能力、計劃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優于年輕人的表現。至于認知速度,本就不是認知能力的關鍵。還是舉狩獵的例子,除了很少的時刻,比如被獵物忽然攻擊,大多數的時候,保證狩獵成功,需要的是經驗、技術和計劃。
但是,感官在老化,大腦本身就不老化嗎?為什么中年人類的認知能力反而變強了呢?這也是演化規律的作用。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在進入中年之后,大腦灰質的數量減少,然而另一種物質,大腦白質,反而會在中年時期達到總量上的頂峰。
灰質與白質有什么差別呢?如果把大腦比作一張大網,灰質就是網上的一個個節點,而白質則決定了這些節點之間的聯結方式和聯結能力。也就是說,進入中年后,網雖然變小了,但網的復雜程度和點與點之間的聯結能力卻變高了。這一種狀態在中年期達到頂峰,且會持續很久。
這種腦內成分的變化,改變了大腦運轉的方式,并進而切換了思維的方式。根據大腦核磁共振結果顯示,與年輕人相比,中年人前額葉皮層活動更加頻繁,這個區域負責的,恰恰是層級很高的認知功能,像抽象能力這種復雜的智力工作,就是前額葉皮層負責的。所以作者認為,雖然中年人的大腦對感官信息的接受量減少了,運作速度也不如從前,但處理信息的認知能力,卻進入了持續的高峰狀態。這樣的大腦,怎么能說不如年輕人呢。
接著是第二個刻板印象,與我們現代社會息息相關。中年人真的都是“老頑固”嗎?
弗洛依德覺得,人生的早期階段是心智發展的關鍵,中年則相對停滯。一旦進入中年,人格就成型了,改變不了了。這種觀點傳播非常廣泛,給步入中年的人們帶來了不少壓力和恐慌。其實,中年心智停滯這樣的觀點,是一種誤解。客觀上,中年人比青年人擁有更多的自主能力,而這一些特質帶來的往往是心智的繼續變化。中年人正處于個人精神世界里的青春熱情與成熟現實互相沖撞的時期,而老年的衰退淡泊還沒到來。
所以書中說,中年人的心智體現的是一種變化,而不是停滯和衰退。而這種變化的心智主要體現在兩個素質上,一是更加穩定沉著,二是自控力和心理調適能力更強。
對待新變化,中年人會更加謹慎穩重。比起提高好事發生的概率,他們更傾向于防止壞事發生,這主要因為他們往往是眼下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已經過了冒險進攻的階段。他們對自己的身份變得越來越肯定與認同,性格上變得更誠懇隨和,并且熱衷于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力所及的那些具有活力的事情上。他們雖然看起來好像開始變得保守,變得不愛社交,性格乖僻,但其實中年人只是改變了社交的模式。
他們開始不再熱衷與陌生人社交。而是積極地與特定的一小部分人接觸。比如配偶、家庭成員、多年的老朋友等。這是因為人們在年輕時的社交,更多的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積累資源,而當步入中年,時間忽然成了有限的資源,于是人們開始把社交目標轉移到了情感聯結上。
前面說到,中年人還擁有更好的認知能力,這讓他們也同時具備著極強的自我控制力和心理調適能力。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中年人發展出了一種有效的人格,能讓認知和情緒達到平衡。研究也發現,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在中年時期下降了。這是因為,中年人擁有了韌性,讓他們在感到悲傷、焦慮、抑郁時,能更好地調整狀態,避免惡化為病理性的心理疾病。
而且,中年大腦回避壓力和處理壓力的效率,遠遠超過其他人生階段,所以可以說,中年是個人心理發展到極致的巔峰時期,懂得如何讓情緒避開自我挫敗的暗示,轉而用有目標、有重點、有效率的方式對待生活。
總結
到這里,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們就說得差不多了,相信你對中年有了更新的認識。好,接下來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首先,我們了解了人類為什么會演化出中年這個階段。主要驅動力在于一個叫做親本投資的行為。不管是食物獲取還是信息傳承,中年階段在親本投資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次,我們解決了中年時期身體的變化為什么會那么迅速。中年人體的變化,在歷史發展中同時受到演化、老化、現代社會這三個要素的共同作用,最后才呈現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第三,我們說了中年人其實正處于一生中大腦能力的黃金時期。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心智成熟度,都正處于人生的最佳狀態。
我們非常幸運,活在了人類歷史上最適合當中年人的時代。雖然人類為什么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基因、生理特質和演化史。這當然沒法辯駁。但人類與其他生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人類有辦法抵抗演化、規避演化。抵抗和規避的方式,不是說演化遺傳的規律消失了,而是說我們會有選擇地利用它。
現代科技的進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更好地保持年輕的外表,可以自主選擇晚點生孩子。即便進入了中年,人們也有極大的自由,去做年輕時想做而沒做的事情。
撰稿:良舟工作室
腦圖:劉艷
轉述: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