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去給一個幼兒園的家長們做講座,來的媽媽們居多,偶有零星一兩個爸爸,而當日的沙龍主題是“兩性關系之愛語”,于是現場的爸爸成了“稀有資源”,當我談到“對于孩子來說,也許最好的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我們”時,現場女士們的表情各異,但明顯隱含無奈之情,同時她們將怒目轉向現場的男士,男士的表情頓時尷尬不已。沙龍的最后設置了一個“你可以聽我說嗎?”的環節,說人話就是吐槽、倒垃圾大會,十五分的時間,大家的踴躍程度真的可以用此起彼伏、群情洶涌來形容,而男士則成了眾矢之的,知道沙龍結束,大家還意猶未盡,拉著我繼續連珠炮地發問,有女士還希望可以找我做個案咨詢。
01
無獨有偶,這兩年才見面的幾個高中同學也會經常打電話給我,一個電話通常是不下于40分鐘,有時間時我可以耐心傾聽她們的家長里短,而沒時間時我會直接告知甚至會拒絕她們占用我這么多的時間,當我這樣做的時候,她們會有些不高興,有一個就干脆不聯系了,間中還發來一條信息給我說虧你還學了這么多,我們這么多年老同學,就想著你肯定能幫我解決問題,誰知道還不如一個普通朋友呢,言語間的不滿躍然紙上。
不用細細想來,她們都希望能有一個容器,能讓她們把生活中的不愉快,特別是對于伴侶、其他家庭成員的不滿向里宣泄,更希望這個容器是一個鮮活的人,一個可以隨時滿足她、可以令她滿意的、鮮活的人,一旦有一次她成功了,可能就會認為這人可以充當她的容器,她的抱怨頓時可以隨時安放了,但如果這人某次令她希望落空了,則會及極大地激起她的不滿、憤怒,甚至她可能會將這人與生活中讓她不爽的伴侶或是公婆等人帶給她的難受與之同源,可想而知,她與這人的關系會如何了,這個容器也將不合格了,她便又要重新尋找新的容器了。
02
誠如沙龍上的女士們,吐槽最多的就是關于伴侶的,我記憶深刻的是一位女士,當我跟她對視的時候,假如我是你先生的話,你最希望我對你說什么,她一下子淚流滿面,身子都顫抖,她說我從來沒奢望過他會這樣看著我問我希望什么,我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地做著賢妻良母,理解他,從來不給他壓力,為什么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覺得我是最好的呢?說完泣不成聲,我看到她傷心欲絕的樣子,只是輕輕地擁抱了她,待她哭完,她表示心里頓時舒服了好多,我們可以繼續上課了。
我一點都不訝異這位女士的自愈能力,從我的觀察里看,她是一位打扮得體、談吐得到、優雅大方的女士,大抵在生活中很少向別人吐苦水,更別提一把鼻涕一把淚了。有時候,傾訴的確是一劑良藥,特別對于這樣的賢妻良母來說,平日里必須扮演好這樣的賢妻良母的角色,讓別人稱贊,讓先生滿意,殊不知,這一面賢妻良母的面具正是讓她陷入困境的罪魁禍首。
賢妻良母—這個評價就好像一把枷鎖一樣牢牢地鎖住了她,讓“她”根本無法面世,也像一把大刀一樣架在伴侶(男人)的脖子上,稍有風吹草動,輿論絕對會偏向女士,于是,便出現了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涌動,如果逮住機會或者“破罐子破摔”或者“撕破臉”的夫妻關系,最常出現的也許會是“相敬如冰”關系,于是,女人開始一肚子的苦水有無處倒,久而久之,大家背道而馳的幾率增大。賢妻良母讓男人沒有了發揮之地,貌似成了“無用之才”,娶了這樣的女子回家好像占了多大便宜似的,試問誰愿意一輩子如此窩囊著呢。這樣的女子著實不易,陷入困境后,也無處可伸張,便常常人后抹淚人前歡笑,時間長了,內心的矛盾、對伴侶的不滿、自覺所受委屈而先生卻不買賬的無奈和迷茫何處安放?
03
另有一種跟我的同學有些類似,跟她聊天,三句不離先生、孩子、婆婆,而每一次說起她們,如果不打斷她,她能跟你說上三天三夜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地抱怨,字里行間無不透露都是他們的錯,意思就是我說什么、做什么他們應該都能理解,我都是為了他們好,一句話把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點,還要我一定要認同她的不容易,能把日子過成這樣的人其實也是一種本事,先生穩重可靠、孩子乖巧可愛、婆婆不住在一起看起來謙和有禮,這些優點在她眼里統統沒有了,她就像是想要一些蛔蟲在肚子里,隨時隨地地能理解她,君可見,一個嗷嗷待哺地嬰兒餓了的時候一哭媽媽就來喂奶了?而她不知道的是,伴侶只是她的伴侶,而非她幼時的媽媽。
不論何種情形的女士,大抵上像怨婦的(有怨抱不出的也算),都是自己把自己搞成這樣的。我想,如果這句話當著我的同學、沙龍上的女士們說的話,她們能跳起來罵我,但,我們眼里的世界,是我們“制造”的世界,或許與其真實的樣子大相徑庭,這個世界是怎樣的呢?
他(她)為什么像變了一個人?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要找的是伴侶,而非可以時時護我們周全的嬰兒期的媽媽。
如果說人生有第二次成長的機會的話,那么親密關系(婚姻)是最好的時機,這是我們脫離父母真正地獨立生活的開始,如果我們能以成人成熟穩定的人格狀態與伴侶相處,不僅我們真的“長大了”,也會成就對方,成就一對美好姻緣。進去婚姻前的決心和憧憬也的確會讓我們像大人,但往往我們帶著對方會像父母一樣會好好照顧我們的美好期待,離開父母不能再承歡膝下的對他們的內疚走入婚姻,于是,君不見,君不聽,“他婚后像換了一個人”“我在家我父母對我如何如何,為什么他說了卻做不到”!看起來像是全都是他的錯,殊不知,婚后的他也許才是真實的他,婚前的他是你“眼中的”他,不是父母,而是他。
為什么我們沒有默契?
---我們的親密伴侶,他(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很難也不可能按照我們的意愿行事。
如果問女性“婚姻或親密關系的默契你希望是怎樣的”,我猜大多數女性會說就是不用說就知道啊,言下之意是思想的不約而同,這大抵也可以認為是精神溝通的高度一致了,百分百能做的估計只有肚里的蛔蟲了。即便對方秒懂了你的意圖,但作為一個生而平等的獨立的個體他有權利拒絕達到你的要求,這可能會成為女性即刻生出的“你不愛我”的濃度高到想馬上離開對方的情愫。為何會在不應她所需就馬上上升到否認愛呢,因為這樣的女性覺得只要愛她就要想他所想,要回應她所有的要求,不然不叫愛,可她忘了,伴侶不僅有權利不回應,也可能沒有能力感知和回應,那是因為進去婚姻的男性與女性一樣,希望對方像媽媽一樣呵護自己。當兩個都像讓對方當媽媽的孩子生活在一起時,可想而知是否有意愿來回應對方,生活會怎么過了。
抱怨讓我們離困境越來越近?
---女士“愛自己”,遠離困境才是上上策。
實際上,包括親密關系在內的所有的關系都需要“斗智斗勇”的,而抱怨則是摒棄所有智力、智商下線的下下策。
人存于世,生活在包括人在內的與世界萬物的關系中,而人際關系是我們賴以生存下去的依據,如果我們天生有神功可以自如地處理關系,親密關系也根本不在話下了,可惜的是,我們身上多少遺留了一些與我們來這個世上第一份關系或最早的關系的后遺癥,所以直接運用在親密關系中了,殊不知對方已經不是那個最早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了,于是我們功力減退,智商下線,抱怨為何不是“她”(媽媽),當我們能具備清楚地看到對方不是我們眼中的那個他,便是愛自己了,便有能力和方法處理了。抱怨最多就是過過嘴癮,還會越說越覺得沒天理,而當聽怨的人則會感到負能量太強大,嘴上不說但心里多少會有“說的有用嗎”“誰受得了你,活該”之類的,而不停抱怨的人則忙于要找更多可能聽她碎碎念的人而沒有精力來思考問題的本身或解決辦法,時間長了,武功變武器“抱怨”,多數男人會敬而遠之,于是,成功讓自己陷入困境的死循環。
女人,除了為難自己讓自己陷入困境之外,你還有更多更好的選擇,讓智商上線,愛自己,練就好功夫,提升親密關系就會是分分鐘的小事了。
女人,抽時間看看鏡中的自己,擠出空聽聽內心的自己,騰出精力想想腦中的自己,那個曾經白衣飄飄、精彩紛呈的美少女去了哪里?找到她,問她希望得到什么樣的愛,給她想要的愛,則你終將會走出困境。
---致所有在困境中、走出困境路上的美少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