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媽媽因為心臟不舒服住院了,住院之后一直在做B超之類的檢查,然后那天說到了一個血管造影檢查,媽媽的第一反應是不做了,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做,那一刻,我們都在說,不要擔心錢,醫生說需要做我們就要做,藥要用好的,檢查也不要落下。
昨天晚上十二點,檢查終于做完了,爸爸給我發來媽媽的視頻,睡著了,一臉虛弱,胳膊動脈處包扎著,可是依稀還有血漬。
我去查了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就是往血管內打入液體狀的血管造影劑,然后用血管造影機照射。碘造影劑是血管造影最常用的造影劑,但是對碘造影劑過敏或腎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就無法采用碘造影劑進行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指將造影劑引入靶血管內,使目的血管顯影,從而達到診斷目的。
通俗的說法就是局部麻醉后將細針插入動脈中。通過細針將導絲插入血管中。
那一刻,我忽然想到了之前華姐姐跟我說的一件事。是松堂醫院院長口述的一個真事。當時一名老人在其他醫院被判定只剩下一周的生命,插著各種管子,非常痛苦,兒女們不想讓父親走的這么痛苦于是希望轉院到臨終關懷的松堂醫院去,當院長他們親自去到老人病房的時候,對方醫院的醫生跟這些子女說,為什么你們這么不理智呢,趕緊回家準備老人后事,為什么還要折騰呢,最后,轉院成功的老人,在松堂醫院又度過了7個月的生命,而且很快樂。
前段時間也有媒體在討論過度醫療的問題,不管三七二十一,所有的診斷都交給了儀器,交給了檢查,醫生們只要看的懂那些指標就好,就好像我當時懷孕期,只要肚子不舒服,立馬就是B超,短短三個月做了六七次B超,儀器結果固然會準確,可是也會給患者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傷痛,但是出于謹慎,醫生總會建議多做一些檢查。
作為子女,聽到父母生病的那一刻,腦子里只有一個聽醫生的,不要考慮錢,就好像媽媽這次血管造影,比起之前的身體不舒服,反而是這些各類的檢查把她折騰的更加虛弱了。
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下一次遇到這樣的狀況,可能我還會做相同的決定,只要醫生建議。
可是醫生建議真的那么可信嗎?我高中的大多數同學都成為了醫生,現在不少已經成為當地科室的重要醫生,可是我依稀還記得聽他們吐槽大學生活,講述自己如何作弊打小抄混及格,曾經在醫院聽到這樣一件事,一個護士很著急的從科室里跑出來說“崁動疝,誰叫崁動疝”,然后醫生大喊說,剛急診推進來孩子的病是崁動疝,什么誰叫崁動疝。
過度檢查、過度醫療,遭罪的是患者,更不論說那些重大病患動不動就高昂藥價的藥品了,這背后綁架的是親人的情,我們憤怒可是也沒有出路。
我們能做的,下次做決定之前,至少理智的去查一下這些檢查,查什么,怎么查。其余的,說真的,我們只能一路被綁架,但是至少讓這個受脅迫的籌碼,變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