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卻仍是過不好一生?過去的我真的很勤奮,每天四點半至五點起床開始讀書,即使累了就喝杯咖啡繼續閱讀,哪怕碎片化時間自己也不會浪費,陪孩子的時間自己都是心不在焉,生怕自己閱讀時間浪費了。還為自己制定了讀書計劃,一年讀完100本書,為此安排每天至少讀完20頁,哪怕自己很累很困,為了完成目標,都要在床前讀完書。一年多下來讀了100多本書。? ? ?
過去的經歷讓我十分痛心和可惜,因為獲得的卻是一點兒都不成比例的收獲。那時我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中。反反復復在這個陷進中掙扎,讓我感覺到了焦慮和自卑。
在第二次閱讀《認知覺醒》和成甲《好好學習》中,讓我終于恍然大悟并且找到了自己原因,原來是我一直以來的讀書方法都是低效的。
過去的自己一直是局限于最原始的讀書方法——閱讀、摘抄、畫線。這種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的知識點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得到的創始人羅振宇提到,讀書就像“縫扣子”。他提到他是這樣學習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寫夠五篇閱讀心得,不用長篇大論,短短幾個詞就行。因為真正的學習就像縫扣子,把新知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每天寫五篇閱讀心得是逼迫自己原來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做出反應,然后把這些反應用文字固化下來,縫接的過程就完成了。”
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也提到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聯系起來。在英國的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然后在這個時候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受到了刺激,然后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外一張照片里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辟空間,而是調用了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所以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方法就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系。?
我們原有的讀書方法只是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金句名言等,卻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信息,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看似不斷閱讀新書,實際我們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將學到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絡狀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自己的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于是在書中我們讀書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描述讀書后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過去哪些經驗相關。這會讓讀書成效產生一種復利效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