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華所在的行業較封閉,有自己特定的社交圈子,定時聚會互通有無。
這場合往往很無趣,但對跟著老板出席的他來說,倒是個難得的機會,工作多年止步不前,自覺缺少的便是這里邊的人脈,這對他來說很重要。
因而不難理解,他為何會表現得稍有些嘩眾取寵,機遇稍縱即逝,不過想給手握資源的行業大佬,留下深刻印象。
新來者總想被人記住,但存有這念頭的人,肯定不止他一個,言過其實之處立馬被拆穿,針鋒相對,氣氛有些尷尬。
還好,這次聚會的組織者劉斌,適時幫他解了圍,這個與自己年紀相仿的男人,是行業的開創者,地位根深蒂固。
有時,你會發現人類的社交結構很奇妙,原本只是一個點,然后基于某種目的,不斷有人被吸引,向這個點聚集、靠攏,爭先恐后的自覺排著隊,一層層向外蔓延開,最后形成了類似于圓形的社交圈子。
像阿華這種,站在最外層部分的急于往里擠,而像劉斌這種則站在這圈子的中心位置,所有人都圍著他轉,不同的人生機遇,導致了彼此不同的位置、觀感、念想。
此刻,阿華正踮起腳,遠遠的看著劉斌,不覺有些羨慕,貌似還有些親切,不知在哪見過,很是熟悉。
對于方才的事情,劉斌聊起自身一則往事:
在讀初中時,他是個轉學生,不但性格內向,還有些敏感、自卑,總顯得不太合群。
那時,班上的同學很迷NBA,形成了個籃球圈子,他長得瘦小,也很想參與進去。
隨眾看了些比賽,但只是一知半解,課間休息時,一大班人聚在一塊,在討論哪個球星的技術更好,相互吵得面紅耳赤,在外圍的他也適時發表了意見,一時受人矚目。
這時,有同學故意問他:
「那你覺得,喬丹跟佐敦誰更厲害?」
喬丹他知道,但佐敦是誰,倒真沒聽說過,望著眾人的表情,知道答不上,便會淪為笑柄,這年紀的小男孩最愛面子,硬著頭皮選了一個,再說些含糊的解釋。
剛說完,便引來一陣爆笑,讓他更顯窘迫。
「不懂裝懂,兩個名字是同一個人?!?/p>
同一個人兩個名字,只是譯名的區別。
提問的人為的只是這結論,更是讓他羞愧難當,眾目睽睽之下,決得自己就像個小丑,荒誕、滑稽、格格不入,就算是事過多年,偶爾想起,那一刻的感覺,依舊難以忘懷。
「我想,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是分享經驗、互受啟發,才能讓行業里發展得更好,讓更多人加入我們的隊伍里來,相互包容、理解,而不是相互爭斗、排斥,不是嗎?」
劉斌的話引來一種掌聲,有時候人們認可的未必是話語,也可能是講話人所處的位置,誰在乎呢?
他環顧了四周,視線停留在阿華所在的方位,舉杯:
「成年人的世界,不應像小孩一般,諸位共勉……」
阿華突然記起,很多年前,班里也有個劉姓同學,一時恍惚,無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