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冬至將至,一陽來復。冬夜漫漫,正好讀書。本期我們一起來欣賞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找入聲字和標平仄模板
? ? ? ?圖中入聲字是用一個小黑點表示的,這個小黑點藏在每一個入聲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鍛煉自己當偵探的本領,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聲字以后,就可以玩“標平仄”這個游戲:在所有的平聲也就是的一聲和二聲上面畫一橫(或者畫一個空心圓),這個符號表示平,不過千萬要注意,有些一聲或二聲的字實際上是入聲字,要標成仄聲哦!然后在所有的仄聲也就是三聲、四聲和入聲上面畫一豎(或者畫一個實心圓),這個符號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會標也沒關系,可以對著我分享的圖片找到每一個表示平仄的符號,照著標在你的詩上就可以了。不過,我非常推薦你們自己挑戰一下,然后再與照片對照。
朗誦、誦和吟的音頻
? ? ? ? 朗誦、誦和吟都是在嗟嘆和詠歌中體會詩詞節奏和韻律的好辦法哦!在吟誦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把所讀的詩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同時切實感受詩詞的美。
賞析文本
? ? ? ? 冬至將至,一陽來復。
? ? ? ? 雖然大雪節氣的雪繞開了京城又一次爽約了,但冬天的嚴寒卻很少失信:就在大雪節氣前后的一周,北京、天津和北至呼和浩特南至南昌、南寧,東至濟南、杭州西至銀川的廣大地區都經歷了1985年以來同時段的最低氣溫。眼看著冬至就要到了,數九寒天就要來了,不禁讓每天不得不穿著單薄的校服在戶外上操、凍得瑟瑟發抖的我“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同學們,你們的學校在戶外上操和上體育課時讓穿棉外套嗎?
? ? ? ? 說回我們馬上要迎來的冬至這個節氣。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是冬天的第四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冬至和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出來的,和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二至”,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氣。估計大小朋友們都知道,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寒天”就是從這一天開始的,冬至就是一九的第一天。為什么要從這一天開始數九呢?因為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因此,越往北冬至日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出現極夜現象。但是,冬至卻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是有“積累的熱量”。冬至之后,雖然太陽的角度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最冷了。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后,天氣就會漸漸變暖。所以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等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時,就已經是“春打六九頭”了。而到了”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就都已入春,是“九九艷陽天”了。
? ? ? ? 這是氣象學上的也就是說自然的冬至,而為什么我們中國人會說冬至時“一陽來復”呢?這就要從我們的人文歷史中來追溯了。
? ?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冬至,十一月中。冬藏之氣至此而極也”?!爸痢笔菢O致的意思。所謂“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币簿褪钦f從物候上來看,這一天為日南之至,晝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意味著自夏至初生的陰氣到了這一天達到極致。但盛極而衰,物極必反,陰極陽生,過了這一天,上升到頂峰的陰氣會開始一點點下降,深埋于地下的陽氣則開始初興并將一日日漸漸生長,土壤水澤中便有了埋藏的春信,所以冬至三候的第三候便是“水泉動”。而三候中的“一候蚯蚓結“和”二候麋角解”是說,因為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到了冬至時陽氣雖已初生,但陰氣仍然占絕對的強勢地位,因而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陰陽不同,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冬至時節,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所謂“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預示著否極泰來,所以冬至既是一年中最冷時節的開始,同時也在暗暗地孕育著春的先聲,所以才說“冬至一陽生”。杜甫《冬至》詩中寫道“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牧的《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也說“遠信初憑雙鯉去,他鄉正遇一陽生”,就是這個意思。這和雪萊的那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 ? ? ? 正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所以古人認為冬至是“大吉之日”,這就使得冬至不僅成為歷法上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使得冬至在古代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所以冬至也稱“冬節”、“長至節”等,民間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 ? ? 據說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于春節。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被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為“亞歲”。相傳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就用“土圭測景”法測定洛水之陽為天下之中,也即“中國”,并以此為基址營建了周的東都“成周洛邑”。所謂“土圭測景”就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觀測,在夏至日中午的日影最短,是一尺有五寸,冬至日中午的日影則最長,是一丈三尺五寸。正是用這種方法,古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確定了冬至日為歲首。
? ? ? ? 那么在這個重要的節日里古人會有什么習俗呢?《周易·復卦》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是說先代帝王在微陽初動的冬至閉關靜養,商賈旅客不外出遠行,君主也不巡視四方。因為冬至時節陽氣雖已初生,但陰氣仍然占絕對的強勢地位。古人御寒保暖條件非常簡陋缺乏,數九寒冬的天寒地凍對生存是巨大的威脅,順應自然選擇潛藏不出正是古人的自我保護之道,同時也會向鬼神祈求護佑?!吨芏Y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冬至“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目的正在于此。《后漢書·禮儀》則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息戰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正是“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的具體體現。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漸漸地,冬至日朝廷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民間則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度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晉書》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到了唐宋時,仍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同是南宋人的周密寫的《武林舊事》載:“都人最重一陽賀冬,車馬皆華整鮮好,五鼓已填擁雜于九街。婦人小兒服飾華炫,謂之像過年”;《清嘉錄》則直言“冬至大如年”。到了冬至這一天,明、清兩代的皇帝都會去天壇內的“圜丘壇”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過年一樣。民間在這一天祭祖、全家團圓,而漂在外地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夭涣思业膭t會像《邯鄲冬至夜思家》的白居易一樣心生凄涼:“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杜甫也在另一首《冬至》里哀嘆“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 ? ? ? 對于缺乏取暖條件的古人來說,即使冬至能和家人團圓,如何挨過寒冷的漫漫冬日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九九消寒圖就是古人發明的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的富有雅趣的習俗。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冬至日,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也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也有不用顏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號注明陰晴雨雪的。清代又出現了“寫九”的習俗,就是選初九個共有九畫的字,每一個筆畫代表一天,每個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用雙鉤空心字體畫到一張紙上,每過一天,用色筆填實一畫,然后用筆蘸白色在這一畫上填寫當日陰晴雨雪。填完一個字就過了一個九,填完九個字,也就數完了九,迎來了春天。
? ? ? ? 詩人們則會珍惜這漫漫冬日的大好讀書時光廢寢忘食地讀書。元朝的元懷在《拊掌錄》中就記載了一則蘇軾在寒夜讀書的故事:說是東坡一個冬天的晚上讀杜牧的《阿房宮賦》,讀了很多遍還欲罷不能,每讀完一遍即再三咨嗟嘆息,一直讀到大半夜還不睡。他的兩個侍衛老兵苦于冬夜嚴寒,一人長嘆說:“知他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另一位說:“也有兩句好。”這位很不高興地說:“你又懂得什么?”另一位說:“我愛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蹦纤未笤娙岁懹我彩菒圩x書之人,想必在寒冷的冬夜他也是經常挑燈夜讀的,不然就不會給我們留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分享這首詩。
? ? ? ? 先來看這首詩的題目,《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示指的是訓示、指示。子聿是陸游的小兒子。其三告訴我們這是組詩中的一首。這組詩共有八首,其一中說“汝始弱齡吾已耄”,陸游這時已經七十多歲了,“宦途至老無余俸,貧悴還如筮仕初“,又貧又老,唯一可慰懷的是”賴有一籌勝富貴,小兒讀遍舊藏書”,可見這個小兒子雖然才是“弱齡”,但卻很愛讀書,而且已經“讀書破萬卷”了,所以在其六中陸游很欣慰地說“簡斷編殘字欲無,吾兒不負乃翁書。”
? ? ? ? 讀到這句詩里的“乃翁”,大家是不是馬上會想起陸游的絕命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陸游即使是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收復河山,所以他字字血淚地哀嘆”但悲不見九州同”,念茲在茲地切切囑咐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一千古傳頌的絕筆所體現出的諄諄愛國之情正是南宋第一詩人陸游的生動寫照!? ?
? ? ? ?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是史上存詩最多的大詩人,給我們留下了9300多首詩,這其中大半都飽含愛國之情。梁啟超的詩概括了陸游詩的這一風格: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南宋詩人、詩論家劉克莊這樣評價他:《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門中初祖,自過江后一人。朱熹朱夫子也說:放翁老筆尤健,在當今推為第一流。清朝著名詩人和史學家趙翼甚至說:“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后人震于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于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認為陸游的是成就超過蘇軾。這一評價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共鳴,他說周恩來:宋詩陸游第一,不是蘇東坡第一。陸游的愛國性很突出,陸游不是為個人而憂傷,他憂的是國家、民族,他是個有骨氣的愛國詩人。陸游詩中的愛國精神錢鐘書先生總結得最精彩:愛國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畫馬,碰見幾朵鮮花,聽了一聲雁唳,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都會惹起報國仇、雪國恥的心事,血液沸騰起來,而且這股熱潮沖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邊界,還泛濫到他的夢境里去。這也是在旁人的詩集里找不到的。
? ? ? ? 陸游出生于兩宋之交,他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中,這些在他的童年給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記。他自己在《戲遣老懹(ràng)》中就這樣說:“兒時萬死避胡兵,敢料時清畢此生”。這些經歷為陸游愛國詩篇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 ? ? ? 陸游從小就非常聰明,十二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吧像R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就是年輕的陸游最大的志向。后來他去參加考試,并且獲得第一名,但是當時位高權重的史上第一投降派大奸臣秦檜的孫子秦隕(yǔn)的排名位于陸游之后,使得秦檜很生氣,從此陸游的仕途就被阻斷,知道秦檜死后才再次進入仕途,但是因為他是一位典型的主戰派,和整個南宋茍安江南的整體傾向格格不入,因此一直得不到重用。
? ? ? ? 但無論受過多少次打擊,陸游都從沒放棄過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的理想。他曾經多次向朝廷提議懲處奸臣,整飭軍隊,與金兵抗衡。但因為奸臣當道,他的忠心屢次被質疑,建議沒有受到皇帝的采納。他還曾上書為北伐獻策,建議早定長遠之計,勿輕率出兵,但也沒有成功,還被朝廷罷免了官職。陸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力圖實現愛國之志的軍事實踐,這段生活雖只有八個月,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他的著名詩作《書憤》就是在晚年失意之時回憶這段時期生活寫下的:“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 ? ? 失意陸游只能唱著“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在杜甫草堂附近的浣花溪畔開辟菜園,躬耕于蜀州。而此時主和派的人卻詆毀陸游“不拘禮法”、“燕飲頹放”,陸游索性自號放翁,以示自己的不肯同流俗。
? ? ? ? 陸游一生悲痛于大好河山淪喪于金人之手,對于北伐和收復失地他披肝瀝膽、望眼欲穿,但他空有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經歷過希望、失望而終不絕望的千回百轉的心情后,陸游只能把滿腹凄涼化作滿紙的雄壯、蒼涼、悲憤、沉痛的詩句:《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詩人投身抗戰、為國雪恥的壯志至老不衰,但卻只能在夢中實現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愿望。“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北方的遺民在敵人的鐵蹄下苦苦掙扎,而朝堂上卻“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陸游只能泣血感慨“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 ? ? ? 開禧三年,宋朝與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游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悲痛萬分,憂憤成疾。隨后病情日重,遂臥床不起。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陸游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臨終時他心中所惦念的依然是收復失地。絕筆詩《示兒》因為他至死不渝的愛國深情也成為詩歌史上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 ? ? ? 我們今天賞析的這首《冬夜讀書示子聿》是陸游詩集中少數不與北伐抗張有關的詩篇之一。因為陸游高超的詩歌才華,這首教子詩語言明白如話,而它所表達的道理卻十分深刻而萬古常新。
? ? ? ? 詩的前兩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學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指的當然就是就是讀書,學習。而這兩個字也給我們道出了做學問的關鍵和深意。學問學問,既要用心學,也要勤發問,問自己、問老師、問別人。而要能提出好的問題,就必須要學會思考,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這才是古人 “學問”的深意。正是因為學問不易,所以真正求學問的人一定得“無遺力”。遺的意思是保留,存留。無遺力就是用出全部力量,沒有一點保留,不遺余力、竭盡全力。少壯指的是青少年時代。“工夫”是做事所耗費的時間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和花費的心思。學習不能只是一味地埋頭苦學,僅靠多花時間,只有真正花心思去琢磨所學的內容,并且長期下功夫才有可能有所成。“少壯工夫老始成”,其理正是如此。這兩句就是說: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終身為之奮斗,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能有所成就。
? ? ? ? 接下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紙”說的是書本?!敖K”的意思是到底,畢竟。 “淺”是膚淺,淺薄,有限的?!敖^知”的意思是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指的是親身實踐。“行”表示實踐。這兩句就是說: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
? ? ? ? 詩的前兩句,贊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扎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詩人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詩人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 ? ? ? 后兩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這兩句詩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卻是作者讀書多年來總結出的道理,是中華民族教育文化的結晶。為什么這兩句詩能夠這么廣為流傳呢?因為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能夠看到這兩句詩的影子。我自身的經歷就很能夠詮釋這個道理。我從小在國際學校讀書,國際學校主要強調的是“實踐”。比如說我們之前上數學課,學習長度單位的時候,老師就會讓我們帶著測量工具自己到操場上去量。有些人是拿著尺子,還有些人是推著電動測量儀,還有些人就是用手臂來操作。老師通過這種方式來讓我們理解長度單位以及它之間的進率,關系等這些知識。再比如我們之前學習摩擦力,老師并沒有讓我們坐在課桌前拿著筆和筆記本去記什么摩擦的定義,摩擦的種類……而是給了我們一輛玩具小車,讓我們去學校的各個角落去推著這輛車走,比如說去操場上,沙子上,樓梯上等,讓我們理解什么是摩擦。這些都是“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體現,去實踐課本上的知識。現在我回到了公立學校,我就又換成了一種“紙上得來”的學習方式?,F在上課的時候一般不會再讓你走出教室去自己探索知識,而是坐在教室里拿著書和筆記本聽老師講課,并且隨時抄下來一些概念,定義,例子一類的筆記。上數學課的時候,我不會在自己到操場上去測量,而是坐在桌前記一個方程組的定義,再做幾道練習題。在這兩個不同的環境中,我分別體會到了“紙上得來終覺淺”和“絕知此事要躬行”兩種學習方式。“紙上得來”的確會覺得膚淺,感覺自己沒有找到事物的本質和真正的規律。但是空有實踐,又覺得少了些知識的前提有時候會沒有能力去實踐,不能在“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過程中真正得到收獲。只有將書本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夠得到學習的真諦。
? ? ? ? 這其實是中國傳統教育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中國古代的先賢們,歷來注重認知與實踐的關系,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點,許多文化典籍中多有提及。《尚書·說命》中指出:“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意思是說懂得一個道理并不困難,而困難卻在于把這個道理付諸實踐。也就是說,許多只停留在認識表層的理論,需要在客觀世界中得到證實,強調了知行合一的哲理?!盾髯印と逍А分刑岢觯骸奥勚蝗粢娭?,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可見荀子認為,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實踐,強調把所學到的東西付諸行動,做到學以致用。在我們的歷史上,把讀書和實踐相結合取得了偉大成就的例子比比皆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從二十幾歲開始,游歷祖國各地,登稽山,拜大禹;臨曲阜,謁孔圣;游汨羅,吊屈原……正是通過實踐,讓自己積累了大量歷史素材,開闊了眼界,最終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名著《史記》。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二十七個寒暑,踏遍名山大川,考古證今,窮究物理,三易其稿,終成醫藥巨著《本草綱目》。明代大旅行家徐弘祖,一生志在四方,“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用畢生心血撰成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正所謂“力行而后知之真”,這些名人的例子都說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 ? ? ? 現在,我們的身邊也處處是這樣的資源。比如我們現在在語文課上所用的圈點批注讀書法,我們通過圈點批注寫感想,不僅提高自己的閱讀質量和效率,還加入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這不也是一個把“紙上”和“躬行”結合的方法嗎。再比如說我們北京市中學生所做的綜合社會實踐活動,不也是在通過社會活動實踐書本上的知識嗎?我現在在學校已經做了許多這樣的活動了,比如說我們走進博物館,欣賞博物館中的文物,探索問題,把我們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自己參觀的過程中,用自己的知識去理解那些文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還有我們現在倡導的“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不也是希望我們能夠像徐霞客一樣,不僅從書本中獲得知識,還要自己一步一步實踐這些知識。
? ? ? ?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短短的四句話中蘊含了這么深刻的道理。它既告訴了我們結合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又告誡我們要珍惜光陰,好好學習,要從年少時就開始下苦功夫,像古人一樣做學問“無遺力”,長大后才能看到成果。其實不僅是陸游,許多群學士都這樣告誡我們。顏真卿的《勸學》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朱熹的《勸學詩》也說“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宋真宗趙恒則用“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來吸引大家讀書。當然,還有那句我們都最熟悉的漢樂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 ? ?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我們現在正是讀書的少年時,讓我們都來像陸游這首詩中告誡的一樣,珍惜當下,不遺余力地勤苦努力,堅持下功夫,把書本和實踐相結合,將來一定能迎來“少壯工夫老始成”的那一天。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參考反饋題目
1.你會背“數九歌”嗎?你知道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數九歌”嗎?能給大家分享一下你家鄉的數九歌嗎?
2.你知道《千字文》里的“律呂調陽”和冬至“一陽來復”有什么關系嗎?杜甫《冬至》詩里的“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又是什么意思?
3.你聽說過“九九消寒圖”嗎?能給大家分享一下有哪幾種“九九消寒圖”嗎?
4.你了解詩人陸游嗎?你最喜歡他的哪首詩?
5.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兩句詩你有切身的感受嗎?
6.你還讀過什么“勸學詩”?能給我們分享一首你喜歡的“勸學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