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第13天
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身邊的打卡活動就越來越多了,以前就是到旅游景點打打卡,曬一下“到此一游”。
現在是各種早起打卡、學習打卡、健身打卡、閱讀打卡、加班打卡、好好吃飯打卡……幾乎只要能想到的領域,都可以有各種打卡圈子。
01
打卡流行的背后
在我看來這種打卡模式形形色色,而背后都牽連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都有著某一個共同的興趣愛好,大家被這些共同點吸引,感覺在這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和自己同頻的人。
因此成立了一個圈子,有共同要完成的目標,可以互相鼓勵,互相支持,也能給到很多正面的反饋,從而讓一個孤單奮斗的人獲得動力,更加容易堅持下去。
而且通過把這些目標,拆分到每一天去完成,可以很好的發揮出作用,在大家共同打卡監督下,也能夠更好的實現當初定下來的目標。
這應該是打卡會流行起來的原因之一。
02
變了味的打卡行動
曾經我也對打卡樂此不疲,參加過寫作打卡群,早起群,健身群。
這幾個群,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剛開始的時候,內心異常的興奮,覺得只要每天堅持去打卡,自己的生活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每天都會按時按點的完成打卡,生怕哪一天丟了打卡記錄。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堅持一段時間以后,激情消磨殆盡,而自己的生活好像并沒有什么變化,內心的想法也開始動搖,大腦傳遞出來的信號也開始變味了。
心里就會想,我都這么努力的打卡了,生活還是一團糟,干脆就不打卡了吧,可內心又覺得,之前的目標都定下來了,現在反悔的話,自己面子上也過不去。
當打卡變成一種任務的時候,大腦會給我們傳遞另外一個信號:“學習很難,但是打卡并不難??!只要完成了打卡,不就代表已經完成了任務嗎?”
于是,
閱讀打卡,變成了每天拍個照,隨便寫幾句感想,就算敷衍過去了,當第一次敷衍成功后,下次就會越來越敷衍。
有時候甚至看到群里的伙伴,都不自己碼字了,直接復制粘貼別人的,發出來,就算完成了一次打卡。
早起打卡,規定的6點30開始打卡,于是就起來發個信息,或者拍個照,就算打卡成功了,然后回去倒頭繼續睡。
健身打卡,也是一樣,發個圖完成個任務,大腦就算終結了這個進程。
人類大腦在得到這些輕松的處理方式后,身體也覺得很輕松,于是就默默的接受了這一系列的操作。
而當這場打卡盛宴在某一天被中斷時,之前所堅持下來的打卡記錄,就變得不完美了,這時候要么是無疾而終,要么繼續換群,用另外的方式又開始打卡。
這種任務型打卡心態的特性就是:學不到,假裝一下;學到了,立即停止。
這兩種結果,對于我們的成長都沒有好處,在任務的驅動下,更關心任務的完成情況,而不會關注任務本身帶來的價值。
03
2招擺脫病態的打卡模式
當然,上面的一些例子比較極端,也不能一桿子全部打翻,還是有一部分是通過認真打卡,給了自己很好的提升。
其核心也是認識到打卡只是一個手段,不是最終的目的,只要目標明確,完成的形式就不用過于受限。
采用的打卡學習的形式對我而言明顯是不符合的,所以總結了下面兩點,來擺脫目前的狀況:
01放棄打卡模式,用記錄代替打卡。
每次學完后只需做好記錄,不用刻意打卡展示,心中少了任務效應,做起事情來就更加關注事情本身,而不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去做這件事。
表面上感覺差不多,其實內在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先做完再記錄,是主動控制,自由選擇的結果,更具有自主權;
就像自己要寫出一篇文章,就必須先去讀了這本書,才有可能寫出自己的感受,只能先去做,才會有輸出更好的記錄。哪怕最不濟,去摘抄書中的金句,那都要通讀后,才知道那句話值得作為金句被摘抄。
而打卡模式,從初心就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而去做,完全會出現,并沒有做,但是也一樣可以完成打卡,或者就是先打卡,然后再補票的心,多了投機成分。
02定一個不可能失敗的目標。
打卡的目的是為了養成某個習慣,早起,健身,閱讀等等。
而這些習慣的養成都是在每天定的目標中慢慢積累起來的,所以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就顯得格外重要。
《微習慣》這本書中就講了一個養成習慣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斯蒂?蓋斯為養成一個好習慣,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個俯臥撐、每天只讀一頁書、每天只寫50個字,這種無負擔的習慣養成法,最終促使他擁有了良好的身材,養成了閱讀習慣,還寫出了自己的書。
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就這樣一個你完全不會覺得會失敗的目標,只要堅持下來,就會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個方法目前正在實踐中,大家也可以試試。
當你定的目標沒有那么大的時候,在輕輕松松的狀態下就可以完成,能夠很快得到反饋,同時可以快速培養興趣,甚至每天還能超額完成目標。
大腦積累越來越多的正反饋以后,做下去的動力會更足,因此小目標的積累,更容易讓人離大目標越來越近。
04
寫在最后
對于個人成長到底是偏好“打卡”還是“記錄”,一定是因人而異。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在完成目標的時候,只要內在動機足夠強,不論采用什么表現形式來督促自己,都能達成目標。
以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