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1月9日立下flag到今日,整整兩個月未著一筆,實在汗顏。
2024重新立下flag,一周一篇文章,踩在deadline來交作業。
另一個flag是一月看完四本書,第一周結束,完成得很好。
禮拜二從圖書館借出《憤怒的葡萄》,全書五百多頁,四十多萬字,算是一部長篇巨作。料想會讀上十天半個月,并未想到六天就看完。
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憤怒的葡萄》還曾獲得普利策獎,改編成電影,是他最出名的代表作。一部描寫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恐慌時期中部各州農民破產逃荒的故事,以現實手法冷峻的刻畫破產的底層農民在貧困中掙扎,被社會制度,被資本蠶食侵吞,流離失所,掙扎求生的遭遇。
我讀到過印第安原住民被驅逐被占領的故事,讀到過《1942》中原農民因天災人禍逃荒的故事,也讀到過《平凡的世界》里特殊時期農民的貧困掙扎,還有《活著》里福貴個人苦難人生的故事,我卻不知道原來美國白人農夫也曾有過這樣悲慘的歷史。
據說,有很多中國讀者無法引起共鳴的是,這些農夫逃荒居然還能買得起卡車,雖然是老的掉牙的老爺車,他們居然還能在逃荒的路中吃得上面包和豬肉?這是逃荒嗎?可別忘了,這個故事的背景是1929年的美國,是經濟持續增長六十年后才有的一段經濟蕭條時期,幾十年的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積累下的物質財富,自然不能與我們中國古代甚或1942黃河決堤,解放前赤貧的中國同日而語。理解了這個背景,再去認真閱讀,才能理解裘恩一家人的逃荒之旅,一路的貧困艱辛,被逼到絕望又苦苦抱有希望踏上新的行程。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三人,第一個凱西,凱西曾是一個牧師,但他在目睹社會制度和公權對失去土地的弱勢民眾的迫害之后,逐漸覺醒,成為農夫罷工的組織者,不幸被暴徒殺害。他并非圣人,他是在現實遭遇中獨立思考,然后一步步覺醒的,同時,他也成為了書中主角湯姆的精神導師。
第二個湯姆,湯姆曾因過失殺人入獄,出獄后與家人一同踏上逃荒之旅。一次次不公的遭遇,被逼迫失去尊嚴,在凱西的感召下,他從一個沖動的青年成長起來。他有勇有謀,能力出眾,深愛家人,盡力的保護家人。最后因看到凱西被殺再次殺人,被迫與家人分開逃亡。
第三個裘恩太太,雖然到最后,我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這個堅毅的女人,是全家的精神支柱,每一次在面對磨難,家庭即將分崩離析讀到時候,她都用強大的力量維系著搖搖欲墜的家,安慰懷孕的女兒,威脅懦弱的丈夫,鼓勵彷徨的兒子,照顧年老的爺爺奶奶和年幼孩子。其中一個情節,在穿越沙漠之夜,奶奶離世,她為了不影響行程,不讓大家陷入悲痛和慌亂,躺在奶奶的遺體旁一整夜,直到目的地才告知眾人真相。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女人啊,她的鎮定冷靜和思慮周全,簡直是圣母一樣的閃耀。
裘恩一家最后是否找到真正的落腳點,是否能夠在一次比一次更沉痛的遭遇磨難中涅槃重生,書中并沒有給出答案,此書并沒有給出一個看似光明的結局。但在最后的洪水之夜,在破敗的米倉,剛失去初生嬰兒的羅珊用自己乳汁救快要餓死的陌生人,這是神來之筆,人性的光輝在那一刻,超越了一切。富人,資本,警察,政府視他們如螻蟻,驅逐他們離開故土,以嚴苛的社會制度剝削他們,欺壓他們,但善良和人性,卻表現在這群活得像螻蟻一樣的赤貧之人身上,令人淚目。
“作家有責任揭露我們許多沉痛的錯誤和失敗,把我們陰暗兇險的夢打撈出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利于改善”,最后引用作家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說,愿無論昨日還是今時,他國還是故土,葡萄不再憤怒,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衣,盛世無饑饉people皆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