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7 周四
《再別康橋》文本簡析和誦讀指導
【在任丘閱讀會所做分享的講稿】
作者:徐宏昌
任丘閱讀會的各位誦友,大家好,我是狼牙月。我是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一位普通的誦讀愛好者,沒有播音主持專業教育的背景,偶爾會在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待著的時候,錄一些配音秀,讀一些小語段,根本算不上勤奮,也算不上杰出。也許和我的工作性質有關,很榮幸,任丘閱讀會組委會的幾位老師讓家做一次分享。
以前,在咱們這個群里,已經有很多專業主持人、主播、誦讀界的高手、大咖做過精彩分享。
我今天這個簡短分享,更側重于詩人的簡介和作品的解析,不是一次專門的朗讀指導課。大家就把它看做在這個初秋的夜晚吹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風,無論讓您感覺涼爽,還是感覺寒冷,我已經輕輕地吹過了。
言歸正傳。
說起徐志摩和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我想每一位熱愛朗誦的人都會熟讀成誦、張口就來。開頭和結尾富有音樂美的回環往復,詩歌中極具畫面感的美好意象,獨自一人面對熟悉的景致生起的留戀和惆悵,等等等等,都會一股腦地涌入你的心中,那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就不自覺地從你的唇齒間滑出。是的,這就是《再別康橋》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位置。更不用說那些誦讀大家帶有個性的演繹,誦讀愛好者發到各種平臺上的作品,以及網上難以計數的賞析文章,它們的數量簡直就像天上的星辰。
而今天我做的簡單的解析和欣賞,有很多都是我自己的淺顯和片面的認識,所以我的賞析可能和您對這個作品的理解有些不同,當然也有可能我說的某個地方會讓您產生“與其心有戚戚焉”的感覺。還好,我是懷著向大家學習、向大家匯報的態度來進行分享的。我看不上某個上海心理學家說“謙虛就是自卑”的說法,我也不認為我這是驕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我確實心懷忐忑。我選擇了這么一篇不太討巧的詩歌來分析,確實有些冒險。
說作品之前,我們來聊聊作者徐志摩。
我們中國的傳統的文學理論一般認為,知人才能論文,也就是說,你要想很好的理解一篇詩詞、散文等,你先要了解他的人,了解他的生平、思想,所處的時代背景,詩詞散文寫作的時代特征等等。實際上,很多西方作家不這么認為。
一說徐志摩,我們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兩點:一是他的詩歌《再別康橋》,二是他和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的婚姻戀愛故事,而后者在民間流傳的廣度甚至超過了人們對《再別康橋》這首詩歌的深入理解。
我今天不說這個,有興趣的朋友們,如果你不在乎歷史的真實,就為看個熱鬧,你就去追劇,看《人間四月天》;如果對三人的婚戀故事感興趣,可以去找相關的傳記來看,可以多看幾本,因為作者不同,立場就不同,對這些八卦愛情故事的演繹和評價角度就不同。經過近百年的傳播,真正的徐志摩就像《再別康橋》中的那條被揉碎的彩虹,沉落于人世的浮藻間,隨著歲月的流水蕩漾著已經不屬于他自己的夢。徐志摩,被揉碎了,變成了“彩虹似的夢”。但是,也正是因為他成了彩虹似的夢,所以才給了后人那么多豐富的想象、崇拜的追念和多迷離的悵惘……
其實,徐志摩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的人品、文品和學品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而不是僅僅用他那看上去浪漫實際上屬于不幸的浪漫婚戀故事去概括他短暫卻無比光輝燦爛的一生。
我們簡單說一下徐志摩和康橋的不解之緣。
1918年,徐志摩去美國留學,在取得了銀行學學士學位之后,放棄了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機會,于1920年10月(也有說是8月的)去了英國。他去英國,是為了去追隨他的偶像,著名哲學家羅素,他想跟著羅素學習。羅素,劍橋大學的講師,不僅是哲學家,還是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曾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等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經在8月份應北京大學的邀請,來中國講學來了。并且,因為羅素反對戰爭的言論得罪了當局,被劍橋大學除名了,他不再是劍橋的教師了,徐志摩也就沒有機會在拜到羅素門下當弟子了。于是就在倫敦的政治經濟學院混了半年。
后來他結識了來歐洲考查的林長民。林長民是五四時期極為活躍的政治人物,也是一名學者。他最后兩個任職是北京政府國務院參事,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就這樣,徐志摩也結識了他的女兒16歲的林徽因,還通過林長民結識了英國作家狄更生。在狄更生的幫助下,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身份進了康橋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有的稱之為皇家學院)繼續學習政治經濟學。他可以到處聽課,比正式的學生更自由。
這是徐志摩與康橋淵源的開始。
康橋,是英國的一個城市,現在譯作劍橋,靠近康河,也叫劍河,或者譯作卡姆河,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是城市名稱,不是一座橋的名稱,康河上有很多橋,比如數學橋、國王橋、克萊爾橋、三一橋、嘆息橋等等。《再別康橋》中的康橋,是指劍橋大學。有很多游客把克萊爾橋當做了徐志摩的康橋。
徐志摩第一次到英國是1920年,1922年回國。這兩年間,尤其是在劍橋大學當旁聽生的經歷,讓他開拓了眼界,陶冶了性情,接觸各種思潮,孕育了他的理想主義。可以說,康橋的經歷讓他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社會觀、人生觀和文藝觀,康河的水開啟了他的心靈,喚醒了他真正的理想,他開始把更多的熱情投入到文學創作中,而不是去研究政治經濟學。徐志摩后來曾經說過: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這可能是徐志摩之所以如此眷戀康橋的一個原因。
那另一個原因呢?我想,也許在康橋的柔波下、浮藻間,還沉淀著一個如幻影般破碎的夢?說白了,就是他并不順利的婚姻和愛情經歷。
這兩年里,他先是把原配夫人張幼儀接到英國,仍然一起生活,還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但不幸三年后孩子夭折了。但是他已經愛上了林徽因,就冒天下之大不韙和張幼儀離了婚。但是他并沒有追求到林徽因。1921年,林徽因就隨著林長民回國了。雖然在國內,徐志摩和林徽因也有接觸,比如林徽因參加徐志摩、胡適等人發起的新月社的文藝活動,但是,林徽因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徐志摩,并于1924年和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去了美國攻讀建筑學。這段戀愛失敗的經歷到底在徐志摩心中留下怎樣的創痛,僅憑坊間傳聞是不足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份創痛也增加了他對英國、對康橋的眷戀。
人很奇怪,我們會深情回憶的并不都是快樂的經歷,還包括痛苦、孤獨、無助。就像上山下鄉運動,把那么多城市青年的美好青春甚至一生都留在了農村、縣城,他們過得舒服嗎?可是,等這批下鄉青年回到了城市變老以后,他們不也常說那是“青春無悔的歲月”嗎?無悔?都毀成那樣了,還無悔呢。人是很復雜的高級動物。所以,我個人認為,婚戀的不幸也在徐志摩的心靈最柔軟的角落刻下了又美好又憂郁又傷感的印記,讓他無法忘記,不能忘記。
在這種形勢下,徐志摩于1922年回國,結束了他的第一次英國之旅。徐志摩仍然沒有取得博士學位,他放棄了他原來的政治經濟學,致力于文化事業,成了一名學者、一位詩人。
現在咱們整理一下徐志摩在34年時光里的三次康橋之旅。
第一次是1920-1922 年,徐志摩游學于劍橋大學,歸國后寫下了詩歌《康橋再會吧》;
第二次是 1925 年 3 月-7 月期間,之后寫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
第三次是 1928 年 6 月-11 月,在歸國途中,徐志摩寫下了《再別康橋》。
詩人筆下的康橋,古風古色,輕柔美麗,以至于每一次離開都流露出戀戀不舍之情。可是讓詩人留戀的僅僅是康橋的美嗎?我們在前面引用過他說的這句話:“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給予了志摩太多美好,那些美好,關乎美,關乎自由,關乎理想中的愛。愛、美和自由,這是徐志摩整個人生理想的三個關鍵詞。
我們重點說說最后一次康橋之旅。
1928 年7月,徐志摩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在回國的船上,寫下了《再別康橋》。相對于前兩次康橋寫作,這一次,帶著更深更濃的不舍。為什么呢?
第一個原因:再強調一遍,徐志摩嶄新的社會觀和人生觀是在康橋形成的,康橋讓他變成了一個追求愛、美和自由的理想主義者,康橋是孕育他新生命的地方。這個原因,實際上不是這次獨有的。重要的是第二第三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愛情出現了危機。他給陸小曼的信中說:“受朋友憐惜與照顧也得有個限度,否則便有界限不分明的危險......”暗指陸小曼和翁端午關系曖昧,加上陸小曼沾染上抽大煙的惡習,花錢大手大腳,搞得徐志摩身心俱疲。
第三個原因:林徽因和梁思成結婚了。他們的結合也許撕開了徐志摩心上的傷疤。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這次故地重游,是帶著再尋舊歡的癡想的。”舊歡是什么?有人認為是林徽因。實際上,這里的“再尋舊歡”不可能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因為一個人而留下的美好懷戀。可是此時,已是物是人非,康橋還是康橋,康河還是康河,而曾經苦苦追求的人卻已經成了他人的新娘。
帶著以上基本認知,我們來看這首詩。
對這首詩的朗誦技巧,我可能說得不會太多,只是簡單地談談自己的認識,我主要是幫助大家來讀懂這首詩,知其意,才能發于聲,否則詩歌的情感思想意境和我們發出的誦讀的聲音就是兩層皮,誰都不挨誰。解讀詩歌,我更擅長,就把更細致的誦讀指導留給其他誦友來分享吧。
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我走得悄無聲息,沒人送行,沒有同伴,就像我來的時候,也是孑然一身。這是一種很大的孤獨和落寞,帶著不易察覺的感傷。輕輕的,仿佛詩人不愿驚動康橋的一草一木,因為最大的孤獨和落寞不是靠熱鬧就能排遣掉的。就像我們最煩的時候,有心事的時候,就自己靜靜地待著,不想被人打擾。能通過去歌廳吼兩嗓子就能驅趕跑的孤獨和落寞,不是真正的孤獨和落寞。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可是他招手向西天的云彩告別也是“輕輕的”,很輕巧,并不沉重。實際上,這難道不是一種掩飾嗎?
“西天的云彩”點出了詩人駐足康河岸邊的時間,也為后面的寫景和產生的聯想、想象設置好了背景。這是個傍晚,夕陽可能已經隱沒在云彩里,只把金黃的光芒灑落下來。
用幾句話來概括這幾句: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淡淡的哀愁。
朗讀時,語調應是低緩的、輕柔的,應恰當使用虛聲。虛聲就是控制音高,以氣為主,發出一種聲小氣多、類似于耳語的聲音。朗誦時的虛聲,氣的多少要根據作品來定,不是一個死的指標,無法量化;更不能完全是氣,而必須用較多的氣來托住聲音;雖然有氣息的聲音,但也要求字字清晰,吐字如珠。虛聲往往用來表現深切、細柔、沉思、夢幻、喃喃細語、悄悄話、耳語、陶醉、衰弱、嘆息等情狀。
聲音特別響亮,平時誦讀時氣息習慣上給的特別足的朋友,可以試著用這首詩練習虛聲的發聲技巧。
第二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金色的夕陽把光芒籠罩在河邊的柳樹上,仿佛給柳樹披上了新娘的嫁衣。剛才我說過,詩人把金色的柳樹看成新娘,可能是想到了什么人。心中的戀人嫁人了,新郎不是我。詩人只能隔水觀景,望著新娘倒影在波光里的艷影隨波蕩漾,那艷影已經跑到了詩人的心里。有個成語叫“心旌搖蕩”,就是說心里邊有一面旗子在搖啊搖,是指面對自己想要或想得到的東西,心馳神往,不能自制。
這康河岸邊的景色美不美?太美了。美確實是很美,但如果從另一層意義上講,又有一層難以言表的傷感。
朗讀的時候,我覺得最先考慮的應該是,我們要努力在自己的腦子里創造出一幅幅畫面,這么說可能有點虛。實際上,所謂朗讀有畫面感,首先來自你的頭腦中有畫面感。你應該去想象沐浴被金色夕陽中的柳樹是怎樣的美好,夕陽余暉掃落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是怎樣的美好,柳樹的影子是艷影,是有顏色的,是晃動的,是蕩漾的,它在我的詩人的心中蕩漾。讀的時候,你心里如果真的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了,那么它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語氣語調,還有停頓。我自己從沒用過別人標記出來的那種文本,這里停頓、這里重音、這里噓聲,我受不了,我覺得這種方法可能有科學之處,朗誦教材上也會有這種標記,但它不適合我。
第三節: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詩人的目光從河岸的金柳轉移到了河水當中。他看到了水底軟泥上的青荇——一種水草,在并不很深的清澈的水里招搖。招搖,是隨波搖蕩,是自由自在,是被康河的水擁抱著,是向徐志摩伸出了小手打招呼……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永遠被康河的柔波輕輕撫慰,永遠不離不棄。可見詩人對康河的愛之深、情之切。
可以讀得俏皮輕松一點,聲音要柔和,用柔和溫情而有略帶喜悅的語調來讀。我習慣在“甘心”后面輕輕地斷一下,“甘心”二字重讀強調。
不同的人斷句方法不同,可以用適合自己的并合乎文本情感的方式去處理,很多斷句重音,并沒有絕對標準。可以聽聽徐濤的誦讀,他處理得重音斷句都極具個性,但又非常巧妙妥帖,給聽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四節: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詩人站在康河的一座橋上,或者橋頭,他的目光沿著康河的柔波自然而然投向上游,那里有一個小水潭,叫拜倫潭。這是一般說法,我也同意這種說法。拜倫,英國詩人,劍橋大學畢業。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斗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并成為領導人之一。拜倫熱愛自由,追求自由,倡導人類的公平和平等,同情人民的獨立革命斗爭,蔑視專制,與社會惡勢力誓不兩立。他是罪惡社會的反抗者和復仇者,是自由、平等的追求者和倡導者。可以說,拜倫的思想和徐志摩的愛、美、自由的人生哲學是統一的。
這一句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畫面感極強,極美。
詩人是最富有藝術想象力的一群人。徐志摩說,那潭水啊不是清泉凝聚而成,而是天上的彩虹啊。清泉聚成的潭水怎么成了彩虹了呢?大家想一想,此時正是天邊的晚霞燃燒得正盛的時候,霞光倒影在水中,隨著細小的波紋跳躍搖蕩,完整的霞光、彩色的云彩就被晃碎了,變成了一小片一小片金箔。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有“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句子。浮光躍金,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景致。這幅動態的潭水晚霞圖,讓詩人產生了美好的聯想。他說,這哪里是潭水,這是有人把天上的彩虹揉碎了,拋灑到了人間,拋灑進了康河。我小時候吃過一種半米多長的玉米脆糖,用玉米加工的,空心的,粉色的,白色的,特別脆,一掰一揉就碎了。天上的彩虹碎片掉落進康河,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懸浮在浮藻間——潭水清澈見底,應該是深藍色的或者墨綠色的,紅色的霞光把綠色的水藻和水草都染上了漂亮的顏色。這個"揉"用得極好,讓我們想到了夢想的破滅。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是不是含蓄地透露出這樣的信息:1927年,徐志摩的康橋之夢破滅了,追求愛情之夢破滅了,甚至他和陸小曼的婚姻家庭之夢也在半睡半醒之間,少了純粹的夢境的單純和美好。
這不是過度解讀。詩人在寫作時,有很多時候,他的情感是一種無意識的流動,也就是說,這些語言不僅僅是受他的表層意識支配的,還受到潛意識的影響。可能連詩人當時都沒有意識到“揉碎的彩虹似的夢”是不是他內心深處夢想破滅的一個無意識流露。但是,按照西方文藝理論的說法,這種解讀自然有它的理論基礎。
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第五節,是整首詩歌中情感的最高潮部分,就像一首詩歌的華章,就像在一大塊灰色畫布上涂抹下的一筆金黃。詩人從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個聯想又向前推了一步,想起了過去的那些無比美好的歲月。于是他忽然涌起一個念頭,他要去尋找自己的夢。詩人想象著自己就想康河上撐船的船工一樣,撐著一只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比青草還要青的地方是哪里呢?不就是我們常說的青蔥歲月嗎?詩人開始沉浸在對失去的美好青春歲月的追憶中。漫溯,漫,就是隨意地任意地自由地;溯,就是逆著水流的方向往上游走。這句詩會讓讀者聯想到《詩經·蒹葭》中的句子: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在詩經中,一個貴族男子沿著河流往上游走,往下游走,是為了追尋他心中美麗的女郎——也就是那位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實際上,窈窕淑女,你可以把她看做一個貴族女子,你也可以把她泛化為美好的理想。徐志摩也在追尋美好理想,所不同的是,徐志摩只往上游追尋,也就是說他的理想已經成為往事,往事只能回憶了。
詩人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他仿佛摘取了天上的星辰,把星辰裝滿了船艙;他仿佛在追憶中獲得了心靈的慰藉和滿足,他仿佛已經實現了他的人生理想、愛情理想。于是他就滿載著一船星輝,并且要幸福地在星輝斑斕里放聲歌唱。此時此刻,詩人的心境終于明朗了,陰郁的天空忽然間陽光朗照,他仿佛從那種憂郁煩悶的泥淖中跳脫了出來,他要放聲歌唱,歌唱愛,歌唱美,歌唱自由,歌唱愛情,歌唱一切他想歌唱的生活……
第六節: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時候,也許是來了一縷輕柔的風,也許是身邊的一對情侶飄然而過,徐志摩可能打了一個冷戰,他一下從美好的回憶中蘇醒過來。眼前仍是熟悉的康橋,熟悉的康河,熟悉的金柳,熟悉的建筑,但那些熟悉的朋友,那個讓他深深迷戀的佳人,那些追求理想的熱血賁張的歲月,都離他遠去了。他只有一個人,一個人,獨自站在康河岸邊,站在一座石橋上,被難以派遣的落寞和孤獨吞沒。
所以,詩歌在這里出現了情緒的急轉直下,用一個轉折連詞“但”造成了斷崖式的跌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是的,此情此景,我怎么能放歌呢?人在別離的時候,最多也只能響起笙和簫。我認為這里的笙簫是偏義復詞,笙簫,實際上主要是指樂器——簫。簫的聲音特點是什么樣子的?綿長,悠揚,哀怨,似斷非斷,似連非連,最能表現離愁別緒。所以詩人說,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這靜悄悄的環境讓詩人覺得仿佛有人吹起了笙簫。這里是以動寫靜的手法。更渲染出那份靜謐、孤獨與憂郁。就連夏天夜晚的蟲子也不叫了,他們也知道我心情不好,于是都閉上了嘴巴。今晚的康橋有了一個名字,叫沉默;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
我們要著重理解在悄悄和沉默中隱藏了徐志摩多少難言的不舍和對康橋無限的愛戀啊!
這一節和上面一節朗讀的時候九陽該把這種跌宕起伏讀出來。第五節“放歌”一句是最高潮,努力讀出沉浸在美好回憶中不禁忘情的感覺。
“但我不能放歌”一節,急轉直下,語調立刻放低,與上一節形成反差。“但”后面建議由一個較大停頓。字斷而情連。這是我的處理方法,不見得適合大家。
詩歌寫到這里,詩人的情感沉到了水底最深處。
可是注意,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也是。很多優秀詩人都善于玩過山車,情緒一會起,一會落,在大開大合的變化中激蕩情緒,迷醉自己,也感染讀者。李白的《行路難》就是典型的過山車。那么這首詩呢?詩人的情感情緒已經低到了塵埃里,后面怎么辦呢?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我不知道徐志摩那一刻是不是苦笑了一聲,是不是無可奈何而又故作瀟灑地搖了搖頭,我只能從文字中去揣摩他幽微細膩的情感波瀾。
最后這一節他說: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首先,從文字形式上,最后這一節和詩歌第一節遙相呼應,“輕輕的”和“悄悄的”,文字不同,意義卻相似。他就想一個人這樣輕輕地來、悄悄地走,可是他內心真的那么喜歡這種“輕輕”和“悄悄”嗎?要知道,徐志摩是為了拜訪好友才又一個人來到康橋的,可是他沒有見到朋友,他只有一個人獨游康橋。所以我認為這種悄悄和輕輕并不是他努力要追求的境界,而是——在不得已的境況下不得不強行作出的瀟灑!
這就像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有多少人不懼怕死亡呢?只是程度深淺不同而已。當我們看透了這本沒有任何意義的人生之后,你不得不向命運低頭,然后很無奈地承認:嗨,人這一輩子不就那么回事嗎,活著干,死了算,每天快快樂樂的,想那么多干嘛?看,我們把無常的生命看得多么通透,我們把生死看得多么不值一提。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對于我們絕大多數凡人來說,以上的那種瀟灑態度不過是一種樂觀的無奈而已,而已。
于是,詩人揮了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是他不想帶走,而是他根本就帶不走。過去的就是過去了,無法挽留,他的英國之旅,他的愛情蹉跎,他的婚姻變故,還有康橋給他的豐厚饋贈,等等等等,無論負面的還是正面的,都向西天的晚霞,隨著夜幕的完全降臨而隱沒在黑暗的長空。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但是我不知道當我們面對逝去的時光時,能不能像徐志摩一樣這般瀟灑地輕易說別離,能不能像徐志摩一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哪怕不是出自真心,哪怕只是故作瀟灑……
最后一節朗讀的處理,不同的誦讀者處理起來差別非常大。朋友們自己細細品味吧,我就不多講了。有請主持人!
各位老師,各位誦友,今天我對徐志摩做了一個簡介,對《再別康橋》進行了文本解析。我的解析只代表我自己對這首經典詩歌的認知,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的看法,沒有直接抄襲網絡賞析文章,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有句老話說:詩無達詁。如果我的解讀有偏頗誤人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我希望通過閱讀群的各類分享活動,用我們每個人的微薄之力為營造愛讀書、愛閱讀、愛朗讀的良好氛圍做一些事情,為豐富大家的積極健康的業余生活做一些事情,讓我們能夠每天充滿正能量,每天心懷美好,用美的眼睛發現生活,用愛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由的靈魂擁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