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人表達活著的感受,這是寶貴的能力。”有時候我想,自己是不是喪失了這種寶貴的能力了,或者是,由于長期的不去表達,導致了現在的不會表達。記憶中,年少時期的自己,也是不擅表達的,那時候很多同學都在QQ空間分享或轉載文章,也有一些自己的隨筆或簽名動態表達心情。那個時候我就沒弄過那些,覺得無聊是一方面(其實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也沒多有聊),同時我也隱隱覺得那樣會暴露自己的無知和缺陷,就像“你所炫耀的正是你所缺少的”道理一樣,我認為一個人的所知會暴露他的無知。你看到了,我不愿意暴露自己,而是習慣于隱藏自己。這是什么時候的事,自己也想不起來了。后來的人人網,直到現在的朋友圈,我與友人間的互動和分享也并不多,而自己的生活動態分享,就是“曬”則更少了,一年一度吧。
是不是,我自己把自己給封殺了(這句話的末尾,我不知道應該是問號還是省略號)在隱藏的沉默中,我并沒有獲得身心的自由,而是覺得有一種力氣無處釋放,無法表達又找不到出路。
曾經的我認為自己過于理性,直到看到一句話后有所釋懷:所有的理性都是被控制的感性。這句話直到現在仍然對我的自我認知的理性和感性方面起著平衡作用。可是這樣的自我認知對還是不對呢?自我認知如何才能與自我相統一呢?
我是個普通的上班族,沒有創業者的團隊,讀完書后回到故鄉的城市,原來的中學同學也覺得陌生而遙遠,所以并沒有什么圈子好混,而我似乎也并不熱衷于此,而是更喜歡向內進行自我探索,以期能發揮自我的長處和優勢,實現自我,而不是就這樣庸庸碌碌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