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叫做《解讀貴州余秋雨黔東南紀行》策劃:喻帆、編:貴州人民出版社
說起余秋雨要從十多年前在苗嶺市上臺河的舊書攤上淘到的《文化苦旅》說起,余秋雨先生去過敦煌莫高窟,他就寫到了清末當時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箓以極低的價格把藏經洞的經卷、絹畫賣給歐美的考古學家、漢學家、冒險家。他自己并不是很清楚這些文物的價值,唏噓的是王道士售賣文物的錢沒有用于個人享受,而是用于莫高窟的修繕。國力孱弱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實讓人扼腕。
在建國初期,六十年代的“散文復興”中,楊朔、秦牧、劉白羽三位被認為是為當代散文做出突出貢獻的作家,三位被稱為:“中國當代散文三大家”。小學課文中有一篇《荔枝蜜》就是楊朔寫的,現在才發現能入選語文課本中的作家都是優秀的。
讓我們把目光推回二十一世紀,余秋雨先生可能是當代散文寫作的代表人物。首先來說他名氣很大,以至于他的黔東南之行,旅游局領導們的給了他諸多便利。
秋雨注:這篇文章和后面的《蚩尤的后代》、《我本是樹》兩篇在互聯網上出現后,根據貴州省黔東南旅游局的負責人來電話,當地的外來游客立即上升84%,多數游客都說是看了我的文章去的。這讓我很高興。真的,我很希望我們的旅游能更多地向邊遠地區延伸,那兒有一些被我們遺忘已久的人文課題。
明朝開國大臣劉伯溫寫了一首詩:“江南千條水,云貴萬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貴勝江南”。
余先生在黔東南呆的時間短,他對其了解也有限。但是他的名氣大,所以嘛這就夠了。他是對黔東南的旅游業發展做出貢獻的學者、作家。
2007年,喻帆與當代著名文化學大家余秋雨先生在黔東南首啟“發現美麗”之旅,用7天的時間對隆里、肇興、岜沙、三寶、西江、鎮遠逐站考察和點評,并攜手匯成了《解讀貴州余秋雨黔東南紀行》,為黔東南旅游打造了“余秋雨旅游線路”。
這部書的第一部分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第二部分與學者喻帆的文章。喻帆是貴州本土的,多次考察黔東南。他的文章自然就顯得實在、詳細更加凸顯特色了。
喻帆說:“作為一個貴州人,解讀家鄉、描繪家鄉、宣傳家鄉,有時候是出于本能。”
現在已經有意識的去了解一些貴州的風土、民俗、地理、文化等,將來的計劃是趁著工地停工沒活的休息期去騎行各個鄉鎮。旅游景區是人們喜歡的樣子,一些新修的一些所謂古鎮也迎合成了人們喜歡的樣子。更愿意騎行去普通的鄉鎮,可能會千鎮一面。但是它可能是真實的。
不錯,文字能夠把人們引向一個遼闊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承擔非常繁重的訓練、校正、紛爭、一統的磨煉,而磨煉的結果也未必合乎人性。——余秋雨《傘下的侗寨》
如果我們不發展旅游,不能從外人的目光中獲得自我認定,不能獲得發展所需要的經費,原生態可能很快就沒了。——余秋雨《原生態黔東南的力量》
比如鎮遠古城、西江千戶苗寨、岜沙、肇興侗寨、杉木河等地已經很有名了,可以去隆里、小黃、三寶、三門塘、八舟河、天生橋、增沖……
2021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