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車】筆記的整理來自李哲老師。老師更多的是解讀本書,我則是還原老師的課堂口述。
?本節看點——快速查看關鍵點——
手臂線討論3:臂線與下肢路線的比較
功能線&后功能線
后功能線如何應用?(產后的人如何調整)
p186 討論3:臂線與下肢路線的比較
下肢:髖骨,股骨,脛骨(粗),腓骨,足
上肢:肩胛骨,肱骨,尺骨,橈骨,手
無論從骨骼的構造還是從數量來講,上肢與下肢都極具相似性。大臂骨與股骨相似。
除了在骨骼方面類似之外,肌肉同樣也表現出了相似性。
p187總結:人在胚胎的發育過程中,四肢是如何發育而來的?完成這些對比性的研究,對于功能性的訓練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協調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去追求的。
激痛點,可以緩解客戶疼痛,可以讓關節靈活度變大,but在人們的印象中覺得我疼痛了,我的疼痛減輕了,那么我是不是就能夠認為我的問題解決了呢?實質上這屬于最低的需求。
什么叫功能性訓練、功能性康復?實質上我們要去做到的就是要盡可能的讓客戶回復到它應有的功能狀態來,甚至都要超過他原有的功能狀態。如果超過應有的功能狀態,我們會發現,這個人無論精神狀態還是他的關節肌肉的協調性都是非常好的,我們最終是要建立客戶的協調性。(功能線當中就會講到協調性。)
p188 段1。臂前深線連接大拇指的內側,如同下肢的前深線連接到內側的足弓與大腳趾;臂后深線連接至小拇指,如同體側線連接到外側的足弓與第五跖骨。
臂后深線肱三頭肌與前表線股四頭肌
臂前深線肱二頭肌-胸小肌,后表線股二頭肌-骶結節韌帶
臂前表線胸大肌-背闊肌,前深線腰肌與其他屈肌
髂肌對應肩胛下肌
臀小肌對應岡下肌
臀中肌對應三角肌
三角肌分為前中后三束
髖外展肌從前到后依次是闊筋膜張肌、臀中肌、臀大肌
闊筋膜張肌+臀大肌=髖部三角肌
以步態為例,人走路時要邁開兩條腿,同時,也是擺動兩個手臂的。擺臂你邁腿都是有肌肉參與的,如果某個人上肢的力量,肌肉力量到位,很多東西就可以讓步態更好,肩膀也會變得更好。
功能線 ?p190
概述 p191
功能線應用的比較多,尤其在處理產后的客戶中。
首先了解客戶的第一需求很重要。要溝通,學會走進客戶的世界。
做功能康復時最忌諱①自以為是,②走進不了客戶的世界。
功能線從臂線開始,跨過軀干表面,延伸到對側骨盆和下肢。其中一條跨過身體的前側,另一條跨過身體的后側。因此左右兩條線跨過軀干呈x線。第三條線為同側功能線,從肩延伸到同側膝關節內側。
功能線分三條,前、側、后功能線。前功能線和后功能線用的比較多。
功能線從手臂線開始,這是一種連接。手臂決定功能線的強度。如果一個人的胳膊很細,沒有力氣,一天就在電腦前,其功能線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功能線很少發揮調控站姿的作用。
姿勢分三種:站、坐、臥。訓練時,可采用仰臥位(訓練前功能線),俯臥位(訓練后功能線),側臥位(訓練側功能線)。
功能線主要借助對側力量的補充而發揮穩定和平衡功能,或者增加推力。例如投標槍或投擲棒球
姿勢功能 p191
功能線向下傳遞拉力,或向上提供穩定力,以固定上肢的支撐部。
在軀干和大腿之間,在最核心的地方在腰和骨盆、大腿中段。上肢的調整當中,對于功能線的調整是特別重要的。
例如對于扣肩的人。
有一種常見的姿勢代償模式與功能線有關,那就是明顯的旋轉傾向。它常常與慣用手或特定動作有關,此動作影響到六條功能線的張力與協調性。
旋轉傾向:指很多人發生軀干的扭轉,或有的人發生骨盆的扭轉。
慣用手或特定動作:經常用右手的人去干,或多或少向左側發生扭轉,與職業有關,如理發師化妝師。
除了側功能線外,前功能線與后功能線都有交叉。
六條功能線分別指:前功能線×2,后功能線×2,側功能線×2
運動功能 p191
功能線跨越身體與對側肢帶連接,使力臂延長,肢體運動就能獲得更多的驅動力及準確度。功能線呈螺旋形分布,并且總是以螺旋模式起作用。
交叉訓練,如激活右側胸大肌,右腹直肌,然后馬上激活左側的長收肌和恥骨肌。
功能線詳述 p191
后功能線
后功能線BFL,起始于背闊肌遠端,向下到達背闊肌中心部位稍下方,與腰骶筋膜表層結合。
腰骶筋膜=胸腰筋膜,這里的張力特別重要。腰下背部的慢痛,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胸腰筋膜這兒的張力出現了問題。
后功能線連接臀大肌、股外側肌。所以激活臀中肌,股外側肌非常重要。
髂脛束前面的支線,對于膝關節的疼痛的處理非常有幫助。
后功能線如何應用?首先關注背闊肌、臀大肌。這種交叉的方式對于一個關節的影響特別重要,這個關節是骶髂關節。如圖
任何關節的穩定就是兩種穩定:結構性(靠韌帶),功能性(靠肌肉)的穩定。
正常人群中,一個關節的穩定是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但有一些人出現韌帶拉傷、關節松動了,要重新進行穩定的話,只有進行肌肉的訓練,即功能性的穩定。
腘繩肌的過度拉伸、久坐的人等等,導致骶髂關節疼痛的人,排除骶髂關節炎,只要因為姿勢引發的,或者不穩定引發的,尤其產后的人。
產后的人中有的人會出現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恰恰為骶髂關節的不穩定埋下了不好的因子。在懷孕過程中骨盆的狀態,隨著寶寶進入骨盆,骨盆呈現向外旋的狀態(例如抓住衣服向后拉,就是外旋),骶髂關節受到擠壓而出現疼痛。
在懷孕過程中,腰部的過度凸出,臀中肌的無力,尤其對于不經常運動的媽媽們,出現下背痛怎么都解決不了,會發現10個人里有5成的人,不是胸腰筋膜的疼痛,而是骶髂關節的問題?松動,剩下5成里有一部分人臀中肌無力,還有一部分人是骨盆不穩定造成的。
后功能線對于穩定骶髂有怎樣的意義?就是功能性穩定。
如做一個骶髂關節功能性穩定的動作,必須做骨盆的內旋運動。
給產后的人做一些功能型運動,在懷孕的過程中,很多女性的骨盆出現了向外旋、肌肉的無力,造成骨盆不穩定,要做骨盆的內旋運動(翹臀的動作就是骨盆的內旋運動)。
骨盆本身不能主動做運動,靠下肢或脊柱。脊柱下面連著的骶骨,在骨盆中間,下肢在骨盆兩端,所以下肢的調整特別重要,用髖內旋的運動來完成骨盆的內旋運動。
在骨盆修復中,讓客戶去做髖內旋運動,在仰臥、站立、行走時分別去做。如讓客戶仰臥去做,讓骨盆、骶髂、髖關節不負重,在這種情況下來完成骨盆的內旋訓練。從20-30-40-50每天遞增。
之后站立做髖內旋運動,腳下踩于瑜伽磚,讓懸空的腿做內旋運動。這是自負重。第二周。
第三周,做髖內旋走路。
先把髖內旋做好,髖內旋可以幫助臀大肌建立彈性,對于后功能線都有拉伸。如在做髖內旋運動時,仰臥、俯臥、側臥、站立、行走去做。通過三周時間,骨盆得到很好訓練,接下來該固定骶髂關節了,練臀大肌、背闊肌。
骨盆的問題有很多人都是單側的,如圖,右側骶髂關節痛。
【例】以產婦為例,產后2個月,右側骶髂關節痛。①先練習以上步驟,做髖內旋運動,練習三周。
②右側骶髂痛,就做右側臀大肌和左側背闊肌的訓練。
背闊肌訓練時,背闊肌有一個動作在肌電圖中得到最大顯示,手臂后伸+內收,同時完成這一動作。但很多人很容易做錯,就是讓手臂貼著后背來走,這沒有讓背闊肌得到最好的最大能力的訓練。
臀大肌訓練目前容易走向幾個誤區,臀大肌的2區,一直訓練不到。
臀大肌靠近骶骨的一側很容易練的,但會發現②區與股外側肌、腘繩肌、髂脛束交接的地方很多人練習不到,導致臀形出不來。
激活的前提是讓肌肉先啟動?啟動=變硬。
在后功能線中,特別強調背闊肌、臀大肌的聯合性協調性的訓練特別重要。該如何協調?p196-197
瑜伽里(手向后伸)的蝗蟲式
俯臥,抬高一側手+對側下肢,這一動作會牽扯到后功能線。是在訓練背闊肌、平衡的運動中,經常用到的一個動作。但是只做到了功能修復的第二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學會怎么啟動后功能線
第二個層面:通過用一個動作來啟動
第三個層面:讓一個人去做一個動作,哪一個個肌肉先啟動,用語言或手來誘導受試者肌肉協調性收縮
第四層面:強化訓練
這手相后的皇城是單手加單腿,先幫助啟動再過渡到自己啟動練到酸反復的強化一組功能的運動,會發現客戶整個下背部的地方會非常舒服。
例如:一個小時里只做四個動作,①仰臥,俯臥做髖內旋,②站立做髖內旋③行走時做髖內旋,④先強化背闊肌臀大肌
或者④手向后伸的蝗蟲式,啟動背闊肌臀大肌
⑤站立,左腿后蹬+右手向后向內收,啟動后功能線。建議髖外旋一下,啟動臀大肌。
后功能現還包括股外側肌,所以同側背闊肌、對側臀大肌+股外側肌,讓髖外旋一下,臀大肌就會很好地啟動。
為什么做髖內旋,讓骨盆得到有效的糾正。如果讓客戶一個小時內做以上動作,做完之后腰痛,骶髂疼痛都會得到很好的緩解。但這不是萬能藥,客戶可能是臀中肌無力或者下腹無力。
尤其下腹,突出對骶髂的疼痛,都起到了一些至關重要的影響。
后功能線對于男士也要考慮髖內旋運動,不能省略。
髖內旋運動的發揮余地比較大,如不屈膝的髖內旋的角度<屈膝+髖內旋的角度。如大小腿呈90度和直腿?做髖內旋,角度不一樣。建議做俯臥的屈膝+髖內旋,站立的屈膝+髖內旋。
如下圖,圖2和3,2ok,3錯誤,因為沒有進行骨盆的穩定和髖的穩定性練。
走路時自己不會知道自己的錯誤,好多人也看不出自己有問題。
不要去說自己的客戶有問題,要讓客戶認為自己真的有問題。這種問題靠評估+靠照片呈現。并做好隱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