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困擾:來到飯店,面對菜單上的各種菜式,遲遲下不了決定吃什么,感覺都挺不錯;又或者是到了商店,看著琳瑯滿目的物品,不知道選擇哪一種,款款都很吸引人。
我們把以上的問題稱作“選擇困難癥”。那么,為什么選擇這么難?我們要怎樣才能更好地做決定?不妨看看《決策,好與壞》這本書,掌握決策的藝術。
《決策,好與壞》的作者是克里斯·布萊克,他以各種實例揭開了決策背后的復雜原理,并告訴我們如何在決策時避免各種問題,在變化莫測的狀況中有效管理。
接下來,讓我們認清在決策中的常見誤區,學習在關鍵時刻做對選擇!
一、還在追求完美決策?直覺讓你停止收集
在超市買東西時,我們會挑選物超所值的;在戀愛婚姻方面,我們力求尋找最理想的伴侶。
現實中,為了追求“最優項”,不少人會選擇收集信息,在多個選項中挑出最佳方案。就好比一個公司的高管,在作出決策之前,都會讓員工不斷進行市場調查。
然而,作者指出:對信息的收集是永無休止的,可選擇的方案浩如煙海,一味沉溺于搜索,往往會導致行動遲緩,機遇錯失。
因此,沒有完美決策,學會適時停止搜索,才能把握機會。
那么,何時停止收集,何時作出決定?
書中提出了兩種基于直覺判斷的方法,一種叫做“我喜歡它”,另一種則是“我認識它”。
在伴侶的選擇上,如果我們遇見一個真正喜歡的,就自然會停止尋找另一個,這就是“我喜歡它”的原則。
面對貨架上的洗衣粉,我們一般都會購買自己所熟知的品牌,這就是“我認識它”的原則。
在備選方案中,只要我們“喜歡”或“認識”其中一項,就會停止搜尋,并開始決定。
可見,借助于直覺判斷的兩種原則,我們的決策來得更為迅速。
我們無法通過無窮無盡的收集獲得完美決策,判斷何時停止搜索是決策的藝術。
二、花巨資投入規劃?對未知事物進行管理
讀書那會,每到寒暑假,我們總會制定詳細的計劃:早上7點起床,8點開始學習……
然而,一個假期下來,能按時間表完成的天數寥寥無幾。
大家都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那么,我們為什么還那么熱衷于制定計劃呢?
書中說道:“人們之所以要做計劃,就是為了顯示自己能掌控事態。”
這一點在《效率腦科學》一書中也作了說明:大腦把不確定看作是一種威脅。
但是,面對變化,只有復雜的規劃是否可行?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曾有一個國際出版集團,在規劃上的花銷高達50英鎊,歷時整整六個月,換來的結果卻是:“連一行代碼都沒寫出來”。
由此,作者告訴我們:在陌生的環境中,遠景規劃實屬浪費時間,我們應該學會對未知事物進行管理。
對此,書中提出了“極限管理”的概念,它強調對可預見的范圍作規劃,也就是及時規劃。而不是耗費數日對未來的細枝末節作復雜的規劃。
這就意味著我們不僅要確立目標,更重要的是時常審視它,一旦變化發生,我們需要馬上調整,以適應實際情況。
因此,面對不確定性,要避免規劃陷阱,懂得適時改變路線。
三、直覺何時都靠譜嗎?學會繪制地圖
前面我們提到,直覺判斷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幫助我們作出快速的決策。但是,基于經驗的直覺也有失靈的時候。
安東尼·費雪曾是一名飛行員,后來,他辭職回到英格蘭,嘗試振興家族農場,而他真的做到了,通過大規模飼養家禽,他成立了巴克斯泰德雞肉公司。
在面臨第二個食品加工行業項目時,費雪依據雞肉加工公司的成功經驗,試圖對海龜進行密集飼養,力求打造新品種肉類。
然而,這一次,費雪為此賠上了全部身家。“原因是不斷壯大的環保運動擊垮了這家公司”。
可見,直覺推理雖然十分靈敏,卻存在局限性,它只能幫助我們在“家附近”做決策。一旦離開了“舒適區”,基于經驗的直覺判斷就幫不上什么忙了。
對此,作者認為,在面對“離鄉背井”的情況,我們需要學會為陌生環境繪制地圖,此為“決策藝術的核心”。
在不了解地形的情況下,必須具備迅速學習的能力,才能化陌生為熟悉。不僅如此,我們也要著重構建關系,創造價值,優先處理最困難的任務。
寫在最后:
在《阿甘正傳》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么。”
面對變化莫測的狀況,提升決策思維才是正道。
如果你想在關鍵時刻做對選擇,翻開《決策,好與壞》這本書,它將帶你充分領悟決策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