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看法總是層出不窮。
其實,看法和觀點大多數(shù)時候不值錢。
這其中的原因,我想,很可能是因為多數(shù)人的觀點是一種質(zhì)樸的敘述,沒有根基。舉個例子,小明覺得某某的書法寫的很好,可追步王羲之,或者小明說,某某的書法跟雞爪子一樣,看了想嘔吐,簡直可廢。無論正反,這樣的看法,都毫無價值,只是表達一種情緒。
面對技藝,首先需要根基,才有評判的資格,尤其在人類后天習(xí)得的技藝?yán)锩妗?br>
小明想評論王羲之的書法,有兩種辦法,第一,把歷史上某一個名家的評語翻譯成現(xiàn)代文,敘述一遍,抖弄一點機靈,這種方法等同于復(fù)讀機,不會引起聰明人的注意。
第二,修習(xí)書法,達到一個抬頭可以仰望王羲之的境界。
但是,多數(shù)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第二條路走。
我們惰性地選擇了第一條路,以為復(fù)讀一遍可以嘩眾取寵,引起周圍人的注意,的確,這有時候能起到效果,但是聰明人從來不買賬。甚至,有時候,無端說出了相反的觀點,嘩眾取寵的效果就更佳。許多名人,其實也是在做這種事,唱歌的議論跳舞的,跳舞的議論演戲的,演戲的討論寫詩的,寫新詩的議論寫古詩的,寫古詩的又議論唱歌的。
同樣,看得多也不等于走了第二條路。
比方你從來都只是站在路邊看人打球,自己不打。你覺得人家左擋右突,動作不雅觀,技術(shù)菜,你從來沒玩過,自然不知道天天玩的人哪個動作更有技術(shù)難度,哪個動作有什么含義,你只能看懂輸贏而已。所以不打球的人只會看動作花哨不花哨。當(dāng)然,有人會拿“吃了廚師炒的爛菜難道不能批評嗎”這樣的邏輯來反駁,問題是,吃菜是天生的技能,打籃球不是。
藝術(shù),科學(xué)都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