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宛央 ? 圖/網絡
1
曾有人說,真正大智慧的女人,當兼有小女兒的情態和大女人的情懷。遍閱青史,唯有李清照而已。
她號稱“中國古今第一才女”,風頭無兩,遠遠蓋過蔡文姬、卓文君、朱淑真。從古時的晁補之、沈謙到現代的胡適、林庚無不對她交口稱贊。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她憑借一手雋秀惆悵的好詞,成為詞中“婉約之宗”,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里,驕傲地和蘇軾、辛棄疾、李煜一代名人比肩而立,浩浩然留名史冊,被瞻仰,被歌頌,被流傳……
但,在屬于她的年代里,命運公平地沒有放過她,給了她一顆糖,又甩了她一巴掌。
如果,人生注定要有刀截般的分明,一半明媚、一半憂傷。那么,李清照年輕時候的時光,注腳一定是“最美的時光”。
我們常說,今天是昨天的果亦是明天的因。其實,父輩亦是我們的因。她出生于一個文學氣息極其濃厚的家庭。父親李格非官任禮部員外郎,是唐宋八大家蘇軾的四大門生之一,家中藏書豐厚,善寫文,工于詞章。其母王氏乃是狀元郎王拱宸的孫女,頗得家風,文學修養極高。
遺傳自父母的天分,加上后天的耳濡目染、文化熏陶,年紀小小的李清照已經顯示出異于常人的才華。少年時,隨父親生活在都城汴京,雅致的生活環境,繁華的都城萬象,激發了她潛藏在內心的文學創作熱情,她開始寫詩,亦醉心填詞。那個時期,她寫出了《如夢令》二首: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卓爾不群的情趣,明麗爽朗的少女情懷,全在她輕輕淡淡幾筆之間。沒有杜工部的厚重,拋卻蘇子瞻的豪邁,她的小清新,掀起了“易安風潮”。
但如果,你認為她只能玩轉清麗和淡雅,沒有深刻厚重之靈魂,那么你將誤讀李清照。且不說她中年時期寫下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之名句,單單是年少時期,讀一篇別人的談論興廢的文章,她亦能精準利落地總結出一句:“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敝更c江山,激揚文字,巾幗不讓須眉。
這份情懷與深刻映射在一個少女身上,的確令人刮目相看,肅然起敬。
2
二九年華,李清照成長為一個美麗明媚的女子,爽朗間自有一派才女的風情韻致。那一年,她嫁給了趙明誠,門當戶對,郎情妾意。趙明誠的父親同為朝廷高官,任吏部侍郎一職,后升為丞相。胡適曾說,中國式婚姻是盲婚啞嫁,全憑運氣。那么,這一次,李清照的運氣不算太差。趙明誠才學淵博,愛好金石之學,夫婦二人志趣相投,互為欣賞。
初嫁的日子,快樂而恣意,要飛起來的幸福感,流淌在秋千、薄酒、花鈿間。那該是一生中最輕快的時光吧,兩個人月下酌酒,花前對詩,賭書潑茶,紅袖添香。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字里行間,新婚的甜蜜,少婦的嬌嗔,任誰看了,都羨慕嫉妒,掩面輕笑。
他們賭書也頗有情趣。李清照極好詩詞,一個人的時候,憑欄遠望抑或雪中賞梅,若偶得一佳句,必邀趙明誠相和。趙明誠每每收到她的詩,既驚嘆又苦惱?;楹蟛痪茫w明誠赴太學讀書,兩人只有在初一、十五才能見上一面。時值重陽佳節,明誠不得歸家,李清照獨步花陰間,把酒賞菊,但覺滿心悲傷,思念縈懷。深閨寂寞女兒心,在九九重陽日,愈發憂愁,于是她寫下對他的思念在《醉花陰》間: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blockquote>全篇無一字說相思,思念卻已入骨。這入骨的侵蝕,讓人無法承受。你看,不過才九月,可夜半,無你相伴,涼氣浸透全身,直入心肺;你看,清秋明明爽朗,我卻黯然傷神,那西風卷起了珠簾,簾內的我比那即將凋零的黃花還要消瘦。
趙明誠遠在太學,收到她填的這闋詞,輾轉難眠。百思想,千系念的回轉之間有對她的想念、贊賞,還有一絲不服氣。
他起身披衣,秉燭夜書,填下了數十闋詞。然后將李清照的這一闋夾雜在其間,請來好友品評。好友看罷,輕嘆一句:“只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最好?!壁w明誠嘆服,賭書的這一場對弈里,李清照贏得不落痕跡。
不落痕跡的,還有命運翻云覆雨的手。甜蜜的日子,總是過于短暫,上蒼給了你多少厚愛,亦會拿走你同等的運氣。
她耗盡所有運氣,贏得滿腹才華和二十年的甜蜜優渥。卻在婚后兩年,被迫接受命運不留情面甩過來的第一個巴掌。
先是父親李格非被卷入政黨之爭,牽連后代,李清照與趙明誠被迫分居兩地。三年后,好不容易朝廷大赦天下,李格非解除圈禁,夫妻久別重聚。公公趙挺之卻因與蔡京爭權被罷官,然后病發猝死,連子孫的蔭封也被罷免。趙明誠丟了官爵,在京城無處安身,和李清照一起返回老家,過起了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居生活。
五年動蕩,換來了此后近二十年的平和。兩個人雖然日子過得不如從前富裕,但夫妻相互扶持,共同研習文學,致力于金石古籍的搜求,倒也算得上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其間,趙明誠在李清照的三十一歲畫像上題詞:“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笔畮啄甑姆蚱耷樯?,筆端足見。
3
如果生活沿著這個軌跡一直走下去,那么,李清照這一生,倒也稱得上是完滿。只是傳奇之巔,無限憂傷。人生的急轉直下從“靖康之變”開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沒有人能幸免于難。
北方局勢越來越緊張,為了保存她和趙明誠半輩子的收藏,她遴選了十五車的書籍器物準備南下。沒過多久,青州兵變,她留在老家青州那批期待明年再運走的古籍盡數被焚毀。禍不單行,當她只身帶著十五車書籍行至鎮江時,又遇到鎮江陷落,一個女子,無人可依,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竟然完好保存了這十五車稀世珍寶。
半數收藏焚毀已是無可奈何,令李清照心痛的是第二年秋,趙明誠也身患重病,與世長辭。這世間,她熟悉深愛的人,一個一個抽離她的生命,她曾經的快樂,隨著他們的離去,抽絲剝繭般,漸漸消散。
她再也不是從前的李清照了。那個寫著“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俏羞澀的李清照,那個寫著“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兒女情長的李清照,再也回不來了。
山河破碎,戰火四起。她帶著手里尚存的收藏,四處逃亡,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她和趙明誠花盡一生心血收藏的文物,終于還是盡失了。
人生的跌宕起伏、起承轉合簡直就是一出戲。
命運多舛的李清照,偏偏碰上了不安好心的張汝舟。他覬覦李清照一生的珍藏,婚前對她百般照顧,婚后發現她幾乎已無財物,便逐漸暴露了本性,志向情趣與李清照相比,云泥之別。他開始對李清照發泄不滿,破口謾罵,甚至拳腳相加。
李清照一生,無論富貴或清苦,心性都極高,從不虛與委蛇,亦不隨波逐流,不違心處世,不依附權貴。她給好友寫信,坦言:“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
她當然不像尋常小女人一樣,隱忍哭泣,得過且過。她是心有大情懷,胸有大志向的剛烈女子。盡管宋律規定,妻告夫,要坐牢三年。但她寧可身陷囹圄,也不愿與自己厭惡之人為伴。她以營私舞弊告發了張汝舟,并要求離婚。事情查明,張汝舟被罷官,李清照獲準離婚。
我想,她是一個太過堅韌的女子,命運接二連三地打擊,并沒有使她倒下。沒有了兒女情長,吟風弄月,沒有了伉儷情深,家國安寧,她從一切的苦難中掙脫并升華,將眼光關注到家國大事之上。
她的作品不再是從前小情小調的閑愁,轉而化為氣象萬千的大憂愁,這憂愁里有故園之思,身世之苦,理想破滅,山河破碎。她不僅僅只著眼于自己,在她的詩詞里,我們看到的還有家國情懷,興衰更替。
命運從春暖花開走到了秋風蕭瑟,藝術之路卻從羊腸小徑延展成陽關大道。而這究竟是幸抑或不幸,上蒼真是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難題。
同為婉約詞派大家,連命運也是驚人的相似。和李后主一樣,李清照的人生,也是在上帝一個眨眼間,便是兩般模樣,前半生有多明媚,后半生便有多憂傷。
所以,命運從不偏向任何一個人,總是在給了我們一顆糖之后又接連給了我們幾巴掌。
只是,有的人,在那一巴掌落下之時,便已繳械投降,和命運妥協,此后,再也得不到另一顆糖。
而李清照,從不逃避,永不妥協,她接受命運的掌摑,然后堅強地站起來,向命運之手,拿回屬于自己的無數顆糖,最終苦盡甘來。
PS:
人生的過程,常常是從陽光走向風雨,又滿身風雨走到春暖花開。愛情的過程,常常是從擁有走到失去,又千瘡百孔謀得一個人。這個過程,充滿不確定,輸贏難掌控。
盡管,人人都害怕輸,可沒有人一直贏。人生,時不時“此路不通”,接受并改變,是到出口的唯一辦法。命運的真相,是在困境中博弈,而非在安逸中老死。
作者-林宛央_
一個并不特別的姑娘。認真寫字,拼命變美,轉載請簡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