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今天是《鄭淵潔的家庭教育課》的第三十七課,也是“如何成為學霸”的第七課,我們為大家繼續解讀。
借著這個主題,本文重點提了兩個問題,寫作業和寫作文,文中內附很具操作性的建議。希望對你有啟發。
這篇文章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在家中并不特殊,父母對自己的照顧僅是出于對未成年人愛護,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二是要明確一個教育理念:把屬于孩子的還給孩子,父母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引導孩子的責任,做好校園教育的補充。
為了說明這兩個問題,我們借寫作業和寫作文來舉例。
我們先來看一個讓多數家長都頭疼的例子,就是輔導孩子寫作業。
很多家長非常明白,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明確的和孩子表達過這個看法。
但是當真輔導孩子的時候,又會言行不一致,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這也不行、那也不對,一頓數落之后,還滿肚子的怨氣。
如果真如我們所言,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那么孩子就應該成為這件事情的主動者,他們有絕對的主動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父母就要聽孩子的。
至于是否需要做額外的練習,仍然要看孩子是否有這個意愿,如果他的意愿并不強烈,甚至是抵觸,但父母又認為做練習對于提高成績很有幫助,那么就要意識到自己的輔助地位,你只可以慢慢的引導孩子去做這件事情,成功了最好,不成也沒什么說的,畢竟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可能有的父母說,如果成績不好怎么辦?
如果真的不好,那孩子就應該體會到不這么做所帶來的問題,只有當孩子意識到這些問題時,他才可能更主動的去學習。
很多父母,太在乎孩子一時一刻的得失,這是非常要不得的學習態度,國內的應試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說白了,就是沖著高考去的,經歷過高考的父母都沒有這個大局意識,總是在乎偶爾的得失,如何能夠讓孩子看的更遠,如何能夠幫助他們承受長途征程中的種種挫折!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可以讓孩子嘗試一下失敗的體驗,未嘗不可!況且,真的不做那些額外的習題,孩子的成績就真的一塌糊涂也未必。
家長常常太高估自己,太自以為是了。
很多危機,都是父母自己意淫出來的結果,用來嚇唬自己,也用來威脅孩子。
說完了這個,再來說說輔導作業時生氣的問題。
如果你真的認為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你怎么可能因為他做錯題,寫不好作業,偶爾的走神,不聽你的建議,而不斷的發火、咆哮,甚至有人還因為和孩子生氣,把手拍骨折的。
這說明什么,說明你在硬生生的把本屬于孩子的事情,通過各種“苦肉計”搶了過來。
難道,家長們真的不清楚,你越是著急,孩子反而越是不急,然后你就更急,孩子就更不急,然后你就更生氣。于是寫作業,這件本屬于孩子的事情,妥妥的被你搶了過來,然后你又反過來責怪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兒,你怎么就不努力!
拜托!事情都讓你搶走了,功勞都是你的,我還能干什么?我連頭小黃牛都不是,只能沿著你給我制定的路線像頭拉磨的小毛驢,走啊走啊,不用辨別方向,不能自主行動,蒙頭走就是了。
結果,絕大多數家長,仍然振振有詞的對孩子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
這時候,再說這話,你認為孩子會信嗎!?
既然說到了這里,我們就順帶給家長們提一些輔導孩子作業時的建議:
第一條,就是我們上面說的,擺正心態,把屬于孩子的還給孩子;
第二條,如果你真覺得孩子作業寫得慢,就幫他列一個學習時間的表格,將抽象的時間具象到一張紙上,讓孩子監督自己的進步,就如同用鬧鈴叫醒孩子總比父母叫醒孩子效果更好;
第三條,如果孩子的作業很多,很雜亂,就把每天的作業都寫在紙上,一條條羅列出來,仍然是將問題具象化,孩子完成一項劃掉一項,不光目標明確,而且也有成就感,這有點游戲思維的感覺;
第四條,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既然最終是想教給孩子一些學習的技能,那么就不可能太快,也必然要求父母要動些腦子,比如,為了更快的學習一些生字,父母自己最好學習一些字根和字源,孩子通過一個字聲部就能猜出整個字的讀音。這樣的技巧有很多,有待家長的挖掘。
上面是以孩子的作業為例,生活中除了作業,更重要的是通過和孩子的交流,拓寬他們的思維,讓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國外很多國家很重視這種教育理念,孩子們在課堂上可以自由發言,作業都是開放式的。老師鼓勵孩子們查資料,發表自己的觀點。
網傳說崔永元寫過這么一個故事:
侄子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死?
最遠打到哪里?
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
它的題目是這樣的:
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么變化?
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鼠疫),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
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
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
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我沒有考證到這是不是崔永元的原話。但這個例子終歸說明一件事情,我們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實在很差,普遍缺乏思辨的能力。
這一點,學校是不可能幫你補上來的,只能父母來應對。我這方面也很欠缺,我們看一下鄭淵潔老師是怎么做的:
為了培養孩子的逆向思維,保護孩子的想象力,鄭老師就利用寫作的特長,從另一個角度向孩子描述我們司空見慣的一些俗語,比如“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我們的俗語;但鄭老師偏要用“賴活著不如好死”,當著孩子的面做一篇文章,我們節選了文章的一段:
一個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民族,最終將被他人奴役,像汪精衛那樣,成為沒有脊梁的軟體動物。我強烈懷疑“好死不如賴活著”是歷史上某位皇帝為了維持君主統治炮制出的俚語,這句話被歷代封建君主刻意呵護,灌輸給老百姓成為他們的生存座右銘。
和孩子的這種對話,就非常有啟發。你會不自覺的去思考人人都習以為常的東西,去懷疑一些東西,然后去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一條路,然后你才算真正的成熟了起來。
只可惜,我們自己也未必如是,所以要想培養孩子這樣的能力,還真的要從自己做起。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我們以“不能讓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為引子,和大家聊了聊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并且給你提供了四條可具操作性的建議;另外又以鄭淵潔老師的故事為例,向你介紹了引導孩子發散性思維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們家長對校園教育的重要補充。
希望本文對你有啟發,也希望你能把本文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我是石頭聊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