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驅動》第一章,
關于寫作和價值的體會。
一:寫作的原因
1、能讓自己的頭腦清晰,脫離混沌。
很多時候,你不能有所做為,是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清晰的認知,行動力自然跟不上。
認知模糊是人生的困擾之源,引發的迷茫和恐懼,使我們情緒和行動遭遇各種困擾,繼而影響人生的走向。
要想不受其困擾,唯一的辦法就是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給它變模糊的機會,人生就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你的邏輯清楚了,你的世界就清楚了。
學習輸入、思考轉變、寫作輸出,就是很好的方式。
2、能讓自己的人生,產生無限可能。
打磨生產出有長久價值的文章,能被別人強烈需要,可以參與到更大的社會交換中去,并得到對方對等的回饋。
二:寫作的層次
1、經驗寫作
網上的文章多是記錄自己的生活感受,圍繞熱點事件發表見解,或是羅列一本書的知識要點。受個人經歷的局限性,時間一長,就會覺得沒東西可以寫,容易枯竭。文章內容也缺少長久或深度的價值,同質化嚴重,很容易被替代。
所以即使長期堅持輸出,每天更新,也無法被別人強烈需要,無法參與到更大的價值交換,成為很努力卻總看不到希望的人。
2、知識寫作。
“頂級信息論”的觀點,知識不同于經驗,通過主動輸入大量的頂級知識,可以給我們帶來有深度的底層認知,更廣闊的視角和獨特的關聯性,更高的可信度以及豐富的素材來源。
再利用“10萬:1千的輸入輸出比”的觀點,努力想辦法將素材打磨出長期且更有價值的作品,就能在浮躁的人群中穩住自己,默默前行,去等待那束亮光和新天地的出現。
三:寫作的策略
1、力求每篇文章都追求底層不碰熱點,不說個人碎碎念,砍掉浮夸的表情,無意義的插圖及一切與主題無關的東西。
2、力求每篇文章都能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或改變一個觀念,而不是讓人情緒高漲一下之后就歸于沉寂了。
3、每次提筆時,要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看還有價值嗎?如果沒有就沒必要寫了,會消除一切浮躁的動機。
(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也可以用“三五年后還能產生影響”這個衡量標準。面對滾滾信息洪流,我們就可以用它約束自己最珍貴的注意力,一篇公眾號文章,一本書,一部劇等等,如果有就值得花時間看,如果沒有,就可以考慮舍棄,不管它們看起來多么有道理,多么有趣。)
最后:
寫作輸出價值的積累之路就是這樣,剛剛開始的時候不一定看得清結果,但相信只要牢牢盯住“價值”這個方向往前走,我們就不用擔心自己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