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偶然看到B站讀書博主Betty的讀書經歷分享,很受觸動。
她說:“5月份有29天,每天會閱讀大概1小時,同時會花30分鐘輸出一篇當日的讀后感,非常感謝這篇小小的讀后感,這是我從輸入到輸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當我抱著要輸出的目的閱讀的時候,開啟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那就是閱讀時的主動思考。這29天會有痛苦的時候,讀書何苦為難自己?可是,人都是在痛苦的過程中完成蛻變的!”
那一刻一下明白了自己與Betty差距在哪里,感到很開心,有了閱讀的具體改進方向。
只有這個觸動還不夠,促使自己發生改變,落實寫作輸出行動的,是今天閱讀周嶺著的《認知驅動》,其實這本書買回來一有段時間了,拖延了很久,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
在書的序言中,清晰發現了自己成長緩慢問題的原因:
過度專注于內向成長,忽視外向成長。
內向成長,即圍繞自身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早起、跑步、閱讀等。
外向成長,即圍繞外界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寫作、畫畫、編程等。
我們每天早起、跑步、讀書、學習,身體和心靈都在路上,忙碌到感動自己,然而這些活動都是內部循環,不直接對外產出,所以堅持這些習慣只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會讓我們輕易成為厲害的人。反之,如果我們能更多地投入外向成長,培養過硬的技能,持續對處產出作品或價值,我們就能參與社會價值體系的循環,就能被他人強烈地需要,從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自己書讀了很多,卻很少去實踐或堅持把心得寫出來,形成有價值的文章讓別人受益(除2017年輸出170多篇文章,近無)。近些年日記寫了十幾本,可還是缺少產出作品意識,結果就是讀完書后,不僅記不牢、能落地的改變也少,看不到自己進步的軌跡,也沒有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更談不上收獲讀者的喜愛,提升個人影響力。
回避外向成長的底層原因,書中分析的很到位:
培養內向成長習慣容易,打造外向成長技能難!
內向成長它不需要嚴格的標準--可高可低,可緊可松,你可以鍛煉一天,也可以一年,一輩子。這種成長就像一場不用考試的學習,好壞不打緊,只要自己認可就行。
外向成長則不同,因為它的好壞全由外界評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所以無論你怎么努力,怎么投入,怎么感動自己都沒用,最終要看的,是你能否給他人提供長久且有用的價值。
而急于求成和避難趨易是我們人類的天性,在缺乏覺知的情況下,我們會不自覺選擇容易的模式。
比起只讀不寫的純學習,打磨輸出改變的過程必然會更加艱辛和痛苦,但這都是值得的,正像書中所講,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努力的希望,會深深感受到創造價值帶來的改變和收獲,它們不僅體現在認知、選擇和行動上,也體現在成果、收入和個人影響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