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早起、健身、讀書、寫作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是最近我經常陷入這樣的一個困境,我越來越不知道自己這么自律到底是為什么?剛開始覺得自己變化挺大的,但是現在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生活似乎沒有什么本質上的改變。
于是失去方向的自己又開始變得無所適從,早上雖然還早起,但是不會再那么早了,健身雖然還在做,但是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讀書算是堅持得比較好了,可是現在已經11月底了,離自己一年一百本書的距離還一半,看來今年是完不成了。
突然間我覺得自己對未來失去了希望。
直到我看到《認知驅動》這本書,開篇那個讀者問作者周嶺的問題,和我的情況如出一轍,周嶺的回答如同當頭棒喝。
周嶺問那位讀者:“那你有什么產出嗎?”
是啊,產出!我有什么產出嗎?沒有結果的努力不能說都是毫無意義的,但是確實失去了一大半的意義。
就像沒有考試的學習,雖然也會學到一定的東西,但是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啊。我對自己沒有產出的要求,我的努力就像沒有考試的學習,以前是糊弄老師,現在是糊弄自己。所以,我們很努力卻看不到希望。
《認知驅動》告訴我們,一個人最終的成長是做有價值的事,成為有價值的人。那我們到底該如何開啟自己的認知驅動力呢?
01 改變,從創造價值開始
周嶺在《認知驅動》中說:“改變自己的關鍵是創造價值。因為只有當自身創造的價值足夠大時,我們才能被別人強烈需要,才能參與到更大的社會交換中去,并得到對方對等的回饋。”
現在是一個焦慮的年代,某音上某書上,到處都是強調早起,閱讀或者自律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在渴望成長。
周嶺告訴我們,我們的成長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向成長,一種是外向成長。
內向成長是圍繞自身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早起、跑步、閱讀等。
外向成長是圍繞外界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寫作、畫畫、編程等。
很多人一開始只享受努力奮斗的狀態,卻很少有產出作品的意識。就像閱讀,很多人總說自己讀完就忘,因為當我們一直在讀書,卻不深入思考,把自己的心得寫出來,讀過的書就如同寫在沙灘上的字,浪一來就沒了,時間一久就忘了。
因為我們缺少創造價值的意識,雖然我們每天健身閱讀,努力提升自己,但是沒有讓別人看到我們的價值,沒有回饋,沒有成就感,我們的努力當然會失去意義,我們也就失去了內驅力。
我們只做了培養習慣的“內向成長”,忽略了打造技能的“外向成長”。就像我們只輸入不輸出一樣,輸入也變得毫無意義。沒有真正的產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結果,我們的努力就無法創造價值,我們的努力也會失去意義。
成年人做事情都是看重結果的,以結果為導向的。因此,我們必須著手改變自己,重技能輔習慣,重輸出輔輸入。
所以,產出產品,創作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作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我們的改變應該從創作價值開始。
02 做一個真正的長期主義者
2021年的11月進入尾聲,淘寶上又開始賣新的一年的日程表或者手賬本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又開始摩拳擦掌地告訴自己,我再放蕩一個月,新的一年我一定要努力。仿佛看到去年的自己也是這樣跟自己說的。
每到新年開始的時候,很多人總會雄心勃勃地制定來年的目標和計劃,然后這份計劃執行一個月?兩個月?也許最多三個月,最終束之高閣、不了了之。
但是《認知驅動》告訴我們一個人真正的目標和動力從來都不是因為新年,而是因為我們對一件事情清晰而長遠的認知。
所以,我們必須看清一件事物背后的機制,尋找這件事物的意義,感受到這件事物的好處。
拿我自己舉個例子吧。我先天性體質不太好,小時候經常感冒生病,印象中一二年級的時候動不動就發燒,動不動就請假。我媽為了讓我體質變好,就希望我能多運動,可是我偏偏從小就是個不愛運動的孩子,無論我媽怎么說,我總是不愿意去動。我還小時候總認為四肢發達的人必定頭腦簡單,我寧愿花更多的時間在看書上。
直到現在人到中年,看了《運動改造大腦》,真正了解了運動、健身對于身體大腦的影響,了解身體狀態對于思考的影響,了解健康對于一個人到底有多重要。于是,兩年前我開始早起健身,不用任何人游說我,不用任何人逼我,我總會自動自覺地去運動,因為我知道運動健身背后的機制,運動健身的意義。
而且在健身之后,我的身體狀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感冒少了,精神狀態也好了,我徹底感受到健身運動的好處。這個習慣我再也不可能放棄掉。
當了媽媽之后,其實我發現人生的道理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多,很多道理幼兒園的老師在講給幼兒園的小朋友聽。小學的老師在講給小學生聽。比如,堅持。這個道理我們從小聽到大,但是隨著人生體驗越來越多,我們的感受越來越深。
所以,不管做什么,我們都必須要有這樣的意識,我們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換一種方式去闡述,就是我們要堅持。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到不了拼天賦的地步,足夠的堅持已經可以讓我們打敗很多人。
03 好的生活是始終游走在舒適區的邊緣
很多人說自己知識最豐富的時候是高三,那時候的自己上知政治,下知地理,拳打英語,腳踢數學,還有語文物理化學等等。可是到了大學之后,有的人會繼續努力,有的人卻退化得一塌糊涂。
因為我們的大學給了我們很寬松的環境,想要成長只能是自己給自己壓力。但是很多人不給自己壓力,渾渾噩噩,四年大學一晃而過,結果四年大學學到的東西不僅比三年的高中少,甚至連高中三年學到的東西也忘得一干二凈。
哈佛大學講師泰勒·本·沙哈爾在他的《幸福課》中講到過:“大多數人都喜歡蜷縮在舒適區,一旦接近舒適區邊緣就會感到別扭。”
《認知驅動》告訴我們,沒有壓力對于我們不是好事。
很多人追求躺平的生活,想要一勞永逸,就像我們父母那一輩,一輩子追求一份鐵飯碗,于是他們進入國營單位,大家一起吃大鍋飯,工作其實做不做無所謂,每天上班打卡,但是干的都是自己的事情,每天在自己的舒適區來回游蕩。最終一輩子沒長住,國營單位也因為這樣的原因,一個接一個地倒閉。
我們都聽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青蛙因為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會毫不猶豫地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逃生自救。可如果把青蛙先放入裝有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慢慢加熱,那結果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的青蛙,會因為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愜意自得。水溫漸漸升高,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拼命想逃開時,已經有心無力,蹦不起來了。在不知不覺中,青蛙就被煮死在熱水里。
長期的無壓生活只會讓我們生理退化、精神空虛、思維衰退。一個人成長進步最快的區域在自己能力舒適區的邊緣,太困難或太舒適的區域都容易讓我們止步不前。
所以我們必須要保持適度的難受,讓自己一點點成長。成長本來就是有成長痛的,不是嗎?
04 寫在最后
《認知驅動》里其實還有很多的要點,我覺得對我都非常有啟發。
比如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鏡子,從別人的眼中,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又比如,美好人生從好好說話開始。我們怎么想的,有時候會影響我們怎么說話,我們怎么說話,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想法。
又比如,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等等。
這已經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了,這本書,很多細節的地方真的值得我們反復去研讀,每次讀都會有更加深入的體會。希望這本書對你也有用。
作者簡介:
席婕寒 xijiehan
永遠活在18歲的80后寶媽,熱愛閱讀,熱衷碼字,一手拿筆,一手抗娃,興趣廣泛,愛好做夢,愿用我手寫出精彩生活。